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格企业家-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也没太当回事。他介绍,这些审查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促成的,那就是因为德隆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对“一托多”公司的关注,加上“郎顾之争”,从而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么科龙到底有没有问题呢?如果有,问题有多大?但据知情人介绍,这次证监会的确抓住了科龙的一些“把柄”:江西科龙存在着挪用资金的犯规现象,并且尚有5700万未补上。而新闻发言人解释,这是江西科龙一个年轻的负责人干的,他原来是江西格林柯尔的董事,先后拆借和挪用了26个亿,但有好多款项都是用了以后马上又还上了,其实与格林柯尔总部的关系不大,但他的行为拖累了整个公司。而这5700万,差点让顾雏军“栽了进去”——挪用资金的是江西格林柯尔,这是顾雏军的私人公司,所以曾一度被指责为侵占。幸亏有关部门最终认定犯罪事实不够充分。 
  顾雏军对此进行了辩解:“上市公司没有毛病那是假的,只要查,多少都有问题。在现有的体制下,一个民营企业想发展壮大,按照常规、中规中矩地去做事的话,一个是你做不到,其次是可能机会就没了。我急于想做成做大一些事情,可能做了一些法律边缘的事,这实际上是逼出来的,我的初衷不是想玩资本,我并没有拿一分钱回家。你想做大,有时是回避不了资本运作的。”   
  末路英雄(3)   
  但对立案调查之事,有传言说背后有竞争对手在推动此事。但据接近顾雏军的人透露,他对此事一直态度强硬。他说:“现在可能所有的人都很失望——自己会很失望,因为一心想做事,却这么垮了;媒体会很失望,因为他们的猜测没有得到证实;对手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拿不到科龙公司,我绝不会卖给他们。” 
  正是因为这种似乎固执的自信,顾雏军刚开始对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紧接着各大银行开始只收不贷,让他慌了手脚。他感叹道:“任何企业,只要你三个月不给它贷一分钱,它必死无疑。”他介绍道,其实科龙的品牌、渠道、市场等一切正常,如果目前有8个亿左右的贷款,还是能够让科龙起死回生的。顾雏军已经搭建起一个平台,可能还要三五年才能形成有效的回馈,但突然一刀斩了过来,马上就腰折了。顾雏军一直希望政府在对民营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护机制,让企业在接受调查时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 
  对几天前两个律师和一个会计师企图收集投票权准备罢免顾雏军董事资格一事,他斥之为“很无聊、很无知”。顾雏军说:“我们了解到,这个人很聪明,他在适当的时候找了一个适当的点,做出了可能对他自己产生最大效益的事情,但我们不想帮他们炒作这件事。”他对此很是不屑一顾:“把科龙送给他他都不敢要。” 
  顾雏军受到外界质疑最多的,是玩弄会计手段,对报表“动手动脚”,所以招致审计所的保留意见。对此顾雏军解释道:“我正式入主科龙是2002年1月7日。2001年安达信出具了保留意见,是因为对原来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怀疑;2002年德勤因为刚从安达信接手,对安达信报表的起止点不敢肯定,所以也是保留意见;2003年没有意见,说明他们对科龙挺满意的;而2004年的保留意见,是为了谨慎起见。科龙的税收三年中从2。1亿做到5。6亿,这是最过硬的一个指标。” 
  对于郎咸平质疑的“洗大澡”一说,顾雏军指责道:“郎咸平他根本不懂。其实撇账的代价是很大的,意味着你三年不能配股。只有真正想做事的人才会去撇账。我做任何公司,首先是要撇账,然后才经营它。那是肯定要撇的,那么多坏账不撇怎么行?一个人想做事三年不配股,我会是一个坏人吗?” 
  卖掉科龙 
  “我告诉长虹赵勇,你现在可以成为中国黑白家电的霸主了。” 
  科龙现在的销售情景已经陷入一种持续走低的状况之中。2005年4月份,科龙的销售量还增长了22%,但到自从证监会宣布调查后,5月份的销售量已经下降了48%,6月份更是下降了70%。据最近的消息称,科龙已经停产了。 
  对顾雏军而言,也许目前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卖掉科龙。顾雏军其实一直不打算卖科龙,但是十几天以前,有人告诉顾,说你的时间不多了,赶紧把科龙给卖了吧。如此仓促地决定卖掉科龙,顾雏军的绝望溢于言表,他担心自己最终失去主动权。 
  据介绍,最具戏剧性的是,顾决定卖科龙时打的第一个电话,竟然是给赵勇的。而就在数年之前,顾雏军曾亲自跑到长虹去找倪润峰,企图说服倪润峰把长虹卖给自己,以便成就中国黑白家电霸主的梦想。后来倪润峰退了,他又去找赵勇,鼓动赵勇和自己一起干。想不到这次却是顾雏军去找赵勇谈卖科龙的事情。   
  末路英雄(4)   
  赵勇当时在国外,但第二天就马上给顾雏军回了电话,并立即安排自己的副手刘体斌从四川绵阳飞到了北京。他们在北京首都机场找了一个房间,足足谈了两个小时,下午刘体斌就飞回去了。顾雏军对赵勇说:“我决定卖科龙了,你现在可以成为中国黑白家电的霸主了,你干不干?”赵勇说行……从来都是四处收购企业的顾雏军,这是第一次卖出自己名下的公司。 
  知情人分析,顾雏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科龙再不卖掉就卖不出价了,到时很有可能被有关部门接手进行破产重组,变得“一钱不值”。也许顾担心的是,科龙最终会被他昔日的对手以很便宜的价格从政府手上买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科龙会以高于净资产以上的价格出售,而且据说将在近期最后签订协议。 
  有消息称,除了江西科龙挪用后未归还的5700万,另外格林柯尔还借了7。59亿,因此,只要顾雏军把科龙卖到8、9个亿,就可以把全部的钱还了。“科龙现在停厂的情况下还能卖出那么多钱来,这公司会是一个坏公司吗?我把钱全还上了,你还能说我是一个坏人吗?”据说,把全部欠债还清是顾雏军目前最在乎的一件事情。 
  顾雏军特意提到,他自己先后向国内投了1。7亿美元,并很自信地让记者去中国外汇管理局查纪录。那么,我们可以为顾雏军大概算出一笔账:如果科龙以8亿的价格卖掉,那么只能够还债之用,他剩下的就只有亚星、美菱、襄轴及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权,另外还拥有天津工厂、英国公司、法国管件厂等,共约1亿美元的股权。他最终亏了7000万美元。 
  顾雏军深深地感叹:“科龙是所有公司里最有灵魂的、最闪光的、最耀眼的一个企业。有了科龙,我可以和伊莱克斯的老板平起平坐。没有科龙的格林柯尔系,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系统;没有科龙的顾雏军,也只是一个三流企业家了。” 
  关于收购 
  “美的或格力如果有一天玩完了,我可以买一家,就变成世界第一了。” 
  顾雏军的收购战略,曾让外界眼花缭乱、难以看懂。顾对此进行了耐心的解释。 
  收购了那么多生产线,如果开工不足怎么办?顾雏军解释道:“这个是先有鸡后有蛋的问题,你没有生产线就没有人找你定货。伊莱克斯和我们谈,打算把欧洲的产能关掉一半,转到我们这里来生产。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有150万台冰箱的订单,全球除了科龙以外,没有谁可以接这个订单。” 
  顾雏军认为冰箱生产线投资过大,建新的生产线不如收购旧的生产线。他心里算过一笔账:“我花1000万买回来,一年生产15万台,按10年计算,平均一台摊销的成本是7元钱;如果是新的生产线,花了5000万,一台摊销的成本是30元钱。你一台多了25元,根本就没办法卖了。我把所有的旧线全买了,看你怎么和我竞争?你买新线,就得每台比我贵3美元。阿里斯顿有一条新线,也是当旧线卖给我的;杭州西泠三条线有两条是新线,其中一条是从来没用过的,但也是当旧线卖的;上菱冰箱三条线,有两条是很好的线。我用新线生产高档冰箱,用旧线生产大众一点的冰箱。”   
  末路英雄(5)   
  顾雏军介绍,科龙卖得最好的地区是美国、欧洲,最大的客户是伊莱克斯、惠普、GE、梅泰克等。他庆幸道,科龙不像长虹,在海外没有一单坏账。对2004年年报中多达4个多亿的应收款,他的新闻发言人解释道:“那是很正常的,一般还款期为6个多月,有些还没有到期。” 
  根据顾雏军的数字,3年的时间科龙的外销创造了5亿元的利润。他坦言,冰箱的内销外销都是盈利的,但空调内销亏得太厉害了。之所以一直坚持不懈,是为了上规模。因为生产300万台可能亏本,但做到600万台就可能盈利了,而2004年空调的盈亏点在450万台左右。 
  顾雏军一直津津乐道的,是他残酷的成本控制战略。他标榜,光管理费用就从4亿降到了2亿。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顾雏军突然进军汽车行业,竟然是耐不住寂寞后的冲动之举。他曾说:“我们原来一直在等,比如说美的或格力,如果有一天玩完了,我可以再买一家,就变成世界第一了。但在等待的过程中,已经没什么可做了,所以我们去做了汽车。”他对国内汽车行业靠低价竞争的手段感到可悲,他认为自己有海外经验,完全可以打开海外的汽车市场。 
  对于收购资金从哪里来的质疑,顾雏军坚持大部分是自己筹集的钱。“我屡次向国内投资了1。7亿美元,你们可以到国家外汇局去查。另外格林柯尔还向银行贷了7。59亿元。”对第一桶金,顾雏军解释道:“我去国外,从来没有读过书或打过工,一出去就是做老板。我以制冷剂的专利权入股,而且是大股东,占60%多的股份。” 
  有的人有十分力气,只做八分的事情,有的人却要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