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下了几个命令之后,就冲上来找贺登船长。情况紧急,必须立刻告知贺登;如果消息走漏,必定引起恐慌。船只已有裂缝,船腹进水,但他找不到裂缝所在!
蒸气引擎依靠蒸气推动。蒸气在金属表面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水滴结合变大,聚集在机器的小裂缝里。所有的水滴都来自锅炉和庞大的活塞,顺着金属管、烟囱和通气管流下,最后在船腹集结。汽船不会有完全干燥的时候;集结在船腹的水到达一定高度之后,抽水机就抽出排进海中。
艾斯比发现船腹的水位比正常的深得多,不是机器有了裂缝,就是海水渗入了船舱。如果抽水机还能正常运转,裂缝也不大,情况还可控制,但他担忧的不只是进水,还有别的问题。引擎装在有6 根铁路枕木厚度的橡木上,占据了全船的中部;两具火炉和锅炉,还有750 吨铁焊接起来的烟囱,宽40英尺,在船舱里高度就有16英尺。引擎后方堆了几百吨的无烟煤,除了作为燃料之外,还有压舱的功用。随着无烟煤的消耗,船只重量逐渐减轻,吃水减少,甚至可能浮到侧轮无法打水的高度。
离开纽约之前,储存的煤炭足够来回之用。目前〃中美洲〃号已在回程之中,燃煤消耗,船身较轻,容易吃风。遇到大风,船身就剧烈摇晃。离开哈瓦那之后,遭遇强风巨浪,燃煤消耗更多,所以船身更轻、吃水更浅。在巴拿马装运的黄金,不足以补充燃煤减轻的重量。积水迅速在船尾集结,船头上翘。
从煤堆用手推车运煤到锅炉室,距离约有100 英尺。巨浪冲抬船头,再加上东北风,手推车东摇西晃,难以操控。锅炉燃煤因而供应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蒸气。
离开轮机室去找贺登船长之前,艾斯比先找来休息的运煤工和加煤工,下令放弃手推车,排成一列,用手传递桶装的燃煤。但因为闷热、阴暗,加上船只摇晃,工人难以维持平衡,传递数量无甚增加。
听到艾斯比报告之后,贺登船长立即下令服务人员下舱,组成第二列运煤路线。
暴风雨中,船只最安全也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对准风向,开足引擎马力,维持航向不变。如今船只倾斜、冲进船只的海水妨碍了燃煤的供应,蒸气动力不足,侧轮转速减慢。因此,贺登船长只有寄望于船帆,而且必须在引擎熄火之前,就先张挂部分船帆。在命令服务人员下舱支援之后,他又下令在后桅升起纵帆。风暴纵帆是船帆中最坚牢、最笨重的,贺登船长希望它在船尾撑开时,船尾会被吹向左边,然后利用风力使船头对准风向。
这时海浪突然增大、升高,变成一座座浪峰,经强风一吹,破碎成为水箭,漫天喷射。海浪卷起,形成一道高墙,暂时挡住了强风。水手把握机会,撑起风暴纵帆。第二道海浪接题而至,把船冲向空中,强风突然撞击纵帆,一瞬间,纵帆被撕成碎片。
纵帆一破,贺登立刻下令三副在主桅和后桅较低部位升起更多的小帆片,希望船头可以对准风向。但因为浪头太高、船身被抛得太高,船只没有反应,全部船帆立刻又被吹裂。强风夹着大雨,水滴就像子弹扫过甲板,发出啸声。
船身中间的船舱底部,所有的风雨声都被锅炉的声音掩盖了。在船只上下翻腾之间,船舱底部温度已高达120 度。
汽船没有隔舱壁,也没有水密隔舱来容纳小范围的积水。海水一旦进入船腹,就四处流窜,加上船身摇摆,更是前后流通。当天上午1 点刚过,全体服务人员动员传递燃煤。艾斯比总算发动了船腹右侧的抽水机,开始抽掉积水,排进海中。
接着他开始检查所有管路和接缝,发现一切正常,所有舱口的铁盖也没有裂缝。在检查过程中,一桶一桶的煤炭从船后传到锅炉室。然而,人手再多、传递再快,煤炭也永远不够火炉所需,蒸气压力迅速下降。
右舷船腹虽然发动抽水机,但水位继续升高;而且燃煤供应量减少,锅炉产生的蒸气不足所需。万一船腹水位高过锅炉,炉火热度降低,蒸气就会凝结,压力也会下降,右舷侧轮转速跟着减慢,最终停止不动。这时只有全靠左轮打水,但船只右倾,左轮早已悬空。到此地步,整个船身将陷入波谷,任凭海浪摆布。
侧轮转速减缓,使汤姆士怀疑问题出在下部船舱,所以他立即前往锅炉室检查供煤过程。此时水位之高,令他惊慌。他听到艾斯比警告送煤工人,如果动作不够迅速,马上就得舀水了。汤姆士大叫:〃别等船只满水才动手,现在就开始吧!〃
到了正午,煤堆都浸在水中,煤块随水漂流。锅炉室水深及腰,部分工人握住随水漂流进来的铁棍以保持平衡。舱房进水太快,船只迎风角度又太大,水面高到右舷锅炉。海水溅到锅炉内部,发出嘶嘶声响。水珠遇热变成蒸汽,充满整个舱房。
艾斯比和其他工程人员发现,引擎室上方的右舷舱房,海水从舱盖大量涌进,已经有数处水深及腰。进水如此厉害,船只更趋下风,更往下沉。他们用木条抵住百叶窗,打通甲板,让海水流人船腹,希望能校正船位。
汤姆士搜查船舱,发现支撑右侧轮的长轴附近有个大洞,每次船身向右倾斜,海水就从破洞涌入。他把情形告知工程人员之后,立即跟贺登船长讨论组织旅客成立舀水队的事情。工程人员用毯子和船帆堵塞缺口,可是立刻就被冲走,于是再塞,反复不停,但积水还是越来越多。也许填塞罐缝的麻絮,在船只的摇晃冲撞中被挤压掉落了。
前舱本来躲着几十个旅客,他们摸黑带着行李,离开统舱到了餐厅。头等、二等舱的旅客也有部分因为房间进水,或为了壮胆,都挤到大厅来了。虽然已是早晨,天空仍然漆黑一片;几盏昏黄的油灯,照着餐厅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害怕的旅客。3 天前的晚上,他们还聚集在此,庆祝回家最后一段旅程的开航。
正午,二副詹姆士回到上面甲板值班。半小时后,贺登船长步履艰难地走到舵轮室,发现詹姆士拼命掌舵,设法把船头迎向顶风。〃没用的!〃贺登大叫,〃我已经试了整个上午了。〃詹姆士请示贺登,是不是可以避开顶风。
贺登一边走进暴风雨中,一边大叫:〃让它离开,什么方法都好。〃
大厅里的旅客越来越多,他们茫然地看着天花板的横梁,听到的都是风声、浪声和海水冲过甲板的声音。除了风浪袭击船身的声音以外,只有凭藉风声判断风雨的强烈程度。
博区夫妇周三、周四两夜都睡在大厅的铁板凳上。维吉尼亚后来回忆:〃周五上午,船身向右倾斜,钢梁发出断裂的声响。我们知道船身出现了裂缝。〃
从周三开始,伊士登夫妇因晕船留在右舷包舱里面。正午左右,大浪撞击船身,大厅的旅客都听到好像船梁断裂的爆裂声。伊士登夫妇的舱房倾斜,爱德琳往舷窗一看,发现窗口已在水下。
她大叫:〃安素,船沉了!〃
船只向右倾斜过剧,他们都没有办法继续躺在床上。顾不得晕船,两人随便抓点东西披在睡袍上,冲到大厅。
〃我一向听说'法律号'坚牢可靠,〃爱德琳后来回忆,〃所以在开门看到终生难忘的景象之前,我根本毫不担忧。人人沉默着,但惊慌的面孔显示我们正处于生死关头。只有一位女士流泪,其余的都缄默静坐,真是一幅绝望的景象。〃
风浪实在太大,积水也实在太深,聚集在大厅里的旅客根本不知引擎几乎已经熄火。积水淹熄了右舷的炉火,在船舱乱窜;阵阵水浪流向左舷火炉。水流遇到锅炉,嘶嘶作声,化为蒸汽。蒸汽驱逐新鲜空气,熄灭炉火,弄湿煤气灯。旅客陷入黑暗,呼吸困难;锅炉工和传递燃煤的工人摸黑工作。
侧轮尚能转动,但越来越慢。燃煤已经无法传送,贺登船长下令水手拆解家具和床铺的木头丢进火炉。只要能够维持一部引擎转动,只要抽水速度快过进水速度,就有希望撑过暴风雨。遗憾的是木头的火力远不如无烟煤,引擎转了几转就嘎然而止,炉火被水冲熄。
舱外,飓风吹落索具和桅杆,重击甲板,似乎要击碎〃中美洲〃号。墨黑的浓云在墨黑的海面翻滚,海浪高耸,陡如峭壁。
到了下午,贺登船长只想维持航向,不再奢望对准风向了。可是飓风把〃中美洲〃号吹离航线,转向东南。此时,引擎完全熄火,船只摔进波谷。原先船头还能冲破海浪,现在舷侧的海浪犹如小山,排山倒海般压了下来,从船头到船尾都不能幸免。
几百位乘客集中在餐厅等候消息,互相安慰。突然一声震天大响,大家都以为船头下沉了。原来是大风吹落一艘救生艇,救生艇滑过甲板,撞破舵轮室,坠入海中。
不久之后,贺登船长出现在蒙森法官的舱房门口,手上拿着经纬仪和六分仪。他要求把仪器存放在蒙森房间,因为存放在上层甲板房中,可能会被冲走。
大厅中,曾经遭遇海上恶劣天气的妇女设法安抚别人,她们说〃中美洲〃号船身坚固,已多次遭遇这种天气。两个9 岁左右的小女孩对暴风雨浑然无知、毫不害怕,坐在桌旁享用食物,颇为自得其乐。目睹这幅景象的一位老妇人后来回忆说:〃盘子飞驰碰撞,掉到地面破碎时,她们还开怀大笑,认为是难得的游戏,根本不知身陷险境。〃这两位小女孩快乐进餐的时候,船长的佣人跑来大喊:〃全体人员快到下面帮忙传递水桶。〃
一位女士说:〃听到这一叫,女士们知道情况危急,都伤心大哭。〃
贺登接着也到了餐厅门口,镇静地高声宣布:〃全体男土准备舀水,因为引擎已经熄火……〃
厅内立刻充满喃喃之声。爱德琳惊讶地问丈夫:〃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希望能够减少积水,重新发动引擎。〃贺登继续说,〃本船相当坚牢,只要能够产生蒸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