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十六讲 老子谈"善"的智慧链-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再来举个当代人的例子,今天大家如果到许多学校去,常看到以田家炳先生(1919-)的名字来命名的大楼、活动中心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田家炳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是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田氏塑胶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是著名的大慈善家。他干实业以“德、诚、信”为本,取得了大成就,被称誉为“香港人造革大王”,拥有实力雄厚的“田氏王国”。他的人生也是积小善而至于大善的大成功,称誉为当代的大慈善家。我们如果用老子“善”的理念来解读,那么很有启发。 
  田家炳在积累了大量财富以后,于1982年在香港注册“田家炳基金会”,拿出自己全部资产的80%,累计捐出资金超过10亿元,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娱、交通等公益事业。比如他十分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他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繁荣昌盛,先进的科学是最大的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实有赖于普及教育。”在香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多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学院他都曾有巨额捐款。在台湾,他捐出5000万设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在英国伦敦剑桥东亚科学历史图书馆,他捐赠200万港币兴建田家炳堂。在中国大陆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捐资襄建的项目。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第41章)大家想,田家炳不就是遵循“善”道而行吗?不就是从“善”出发,而达到“成”的吗?不正因为有一颗善心,便有如此多的善举吗?在如此多的善举中,他又善于一次一次付出,而且是巨额付出,但是他却深刻地体味到“施比受更有福”。
  他的一些细节也感动人,其子田定说:“我爸爸非常克己,生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他对物质不但不追求,甚至还刻意防止物质对他的引诱。”据说,每月用钱不超过三千,这在香港是低限生活了。一双皮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以后,为了信守捐资助学的诺言,不顾香港地产低潮,毅然将自己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元卖掉,而转租了130平方米的公寓房。田家炳先生说:“这5600万元的买价,足以资助20所中学,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的朗朗悦耳的读书声,我觉得经济效益应比自己住好上几十倍,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要好得多。”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又可以读到他的诸多的“善”。
  一是,听到他的言说,马上可以知道这是“善言”。他还说过与实践过自己和前人的许多人生的“美言”、“善言”,比如“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等。
  二是,看到上面他善行中的一连串数字,比如80%、10亿元、5000万、5600万等等,表明他在办慈善事业上的“善数”,正如老子说的“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了。因为这些统计数字后面,是难以用古代的筹策或今天的计算机来统计的,比如他付出的爱心、心血、精力,再比如这些慈善事业给多少人带来多大的幸福,又怎么能用数字说明得了呢?
  三是,他这样心系公益慈善事业,也正是老子说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了。没有约定,没有契约,但是他把自己的善心、情感联系在这一慈善事业上,几十年来系结得越来越紧密,不可解开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一取一用,一来一去,在互动中联动,虽然没有“绳结”可寻,但是这个“善结”是不可解了。
  四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善人。田家炳对于国际小行星命名中心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聘为荣誉教授,获得众多城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英国女皇颁赐MBE勋章等等殊荣,都看得很淡。他常常这样说:“社会是由无数小我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有赖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分工合作共同提供。我的涓涓贡献,只是稍尽回馈社会之责任而已。”在淡淡的话语中,有着令人值得回味的东西。
  大家可以体会这些当代人的事例,再深入地回味老子的这些关于人际交往的“善”的道理,必定会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智慧的光辉!
  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人际交往就是人和人的交往交际,人有各种各样的人。老子很智慧,他纲举目张,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善人”,一是“不善人”。
  这很有意思,社会上这么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职业的人,不同档次的人,都被他纳入这种两分法之中。这是一种智慧,即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繁复的现象来个返朴归真。
  我们知道孩子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不成熟,看问题太简单了。其实,孩子的问题不简单,他们抓住了根本。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一个单位的领导、同事换单位了,走了,大家想念他就会说:他是个好人。大家把其它许许多多的情况都省略了,就归结为一个“好”字,一句话“好人”。相反,那个人干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大家心里恨他怨他,就会说:他呀,他不是个人!…你看他不仅不是个好人,甚至连做人都不配,那么是什么呀?是骗子,是棍子,是恶棍,尽使坏!一句话是坏人!
  事实上,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最后还是落实到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还很有意思,人死了要根据他生前的品行给他起个谥号,大都很严肃,并不像以后的人,人反正已经死了都说好话了。比如有表扬的,历史上叫“文”、“武”什么的,比如汉代的文、景、武帝都是褒扬的,是“善”的。当然还有表示同情的,如哀帝啦,等等。另外像灵帝、炀帝等都是批评的,是“不善”的。你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区别。
  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变得很清晰了,根据老子的智慧来推论,那么有三种交往:一是善人与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不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善”与“不善”天下人自有标准的,天下人都会知道的,那么“善人”与“不善人”天下也自有标准的,天下人也都是明白的。
  我们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今天老百姓对于看病很有意见,对于药的价格很有意见。有记者去暗地里调查几个大城市的医药情况,比如一个普通的喉咙疼、头痛的感冒,普通的药能解决,有的大医院却要给你开出一大堆药,高的要300多元,还给你配藏药、进口药什么的,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医生很好,低的只要15元钱的药,嘱咐你多喝些开水就解决问题了。现在有的医院、医生拿回扣、拿红包,专门等着“宰病人”。再比如说,可以用B超解决问题的,为了赚钱要你去做CT;有的可以不开刀,为了赚钱,为了练一练手术刀,就来个切除。你说这是善心、善举吗?你说老百姓是傻子?不,人人都心知肚明,哪个医生是“善人”,哪个医生是“不善”之人,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你看,“不善”之举是老百姓一眼就看得清楚的,就像看得清什么是“善”一样。有一位著名老中医曾经给他的学生写了16个字勉励:“儿女心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我觉得很有触动。最后说的就是一个“善”字,对于病人要有“善”心,像所谓的“菩萨心肠”那样。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呢?老子的教导有几点:
  1.怎样看善与恶的距离?
  老子说:“善之去恶,相去若何?”(第20章)帛书本、傅奕本“善”字作“美”。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善”离开“恶”,相去多少距离,相去多远?这里的思维空间很大。“善”离开“恶”,相去的距离有时看很大,一个善人与恶人,一件善事与一件恶事,相去太大太遥远了。但是,世界上善恶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本是“善”可以转变为“恶”,“善者”可以转化为“不善者”。相反,也是这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有105万人在吸毒,而其中20岁-40岁的青年人占70%,这是触目惊心的!其实他们由“善”而至于“不善”,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举之错!
  又比如今天的某些干部,原先本是好好的干部,后来腐败了,转为“不善者”了,也往往是因为人生路上一次失足,而带来的是千古之恨啊!
  反过来,也是这样,不善的人也可以变为善人,这也有无数的例子。另外,善与不善的关系也挺复杂,比如善人中往往有一些不善的东西,而不善人中往往也有些善的东西。
  2.怎样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这是说,善的人,我以善来对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来对待他;这样做了,就可以“德善”。什么叫“德善”?这里的“德”就是“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得到了善,那不就是人心向善了吗?善人的人心更向善了,不善人的人心也向善了,人人都得善了,都得道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大成功?难道不是吗?就是牢房中的“不善者”,今天我们的警察还在循循善诱地对他们“亦善之”,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用善来对待他们,希望将他们重新改造为“善人”。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真是千年不变的经典。前半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懂,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