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托普检讨-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媒好不忙活。成都也因此被称为“传媒第四城”。
  蛋糕不变,现在一下子少了两家竞争对手,有人欢喜有人愁。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异常闷热的五月,在车水马龙的成都市中心,商务早报社2001年春节才挂上去的“商务早报,做中国一流大报”的广告牌依然崭新地矗立着,风乍起,尽显落寞与惆怅……
  成立不到3年的《商务早报》,这是第3 次遭遇停刊,而对刚刚热闹地玩了把“百年报庆”的《蜀报》而言,这是它第一次停刊——但却都是别世绝唱。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家报社遭受灭顶之灾呢?是犯了“政治大忌”,还是经营管理不善?是没有资金维持后续发展,还是成都报业市场的正常“出局者”?
  实际情况是,在上述7家报纸当中,被取缔的《商务早报》和《蜀报》两家报纸的发行量(零售)和广告量,平心而论,并不是最差,甚至曾经还有过辉煌。
  如《商务早报》,据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调查,其市场零售份额在被砍掉的那个月已经在7家市民报中占到了约9个百分点,上升到了第三位,走势非常好;《蜀报》砍掉后,《四川日报》印刷厂曾经接手印刷《蜀报》半个月左右,结果把《四川日报》的人给吓了一大跳——在已经没有零售量的情况下,《蜀报》的订户还有9万份左右,比起隶属于四川日报集团的《天府早报》的4万份左右来,高了很多。


《托普检讨》 四川文化报


  ●进退《四川文化报》
  2000年8月,前文所述的托普副总裁邂逅了一位年轻而新锐的资深报人。这位报人的一番高论让他茅塞顿开,也让那时号称“钱多得没地方用”的托普发现了一座金矿——
  “媒体是中国目前最后一个暴利行业,由于体制的原因,这种垄断高额利润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最关键的是,中国曾向世贸组织承诺,加入WTO的5年之内,中国传媒业要逐渐向外资放开,机不可失啊!尤其是像托普这样一个正处于上升阶段,有着良好IT产业背景和网站平台的知名企业,如果投资传统媒体,‘钱’途不可限量!”
  耳提面命之余,这位报人还将自己对中国报业和成都报业的研究成果留给了副总裁。
  因为副总裁同时还兼任托普集团企业发展中心主任——负责项目投资开发、企业发展规划及企业文化建设,也有人说,企业发展中心就是专门找投资项目的一个部门。随即,心动之下的他写了一个关于投资成都报业的项目计划递交给宋如华,并得到了首肯。
  一个月后,托普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副总裁出任CEO。就这样,原本只是想创办一本专业杂志《IT风云》的托普,很快就把目标锁定在了报纸。
  当年下半年,《四川文化报》首当其冲被托普看中,并注入了300万元资金。
  作为四川省文化厅下属的机关报,《四川文化报》的发行量与影响显然不能与市场上的7家主流报相提并论。宋如华希望通过资本的力量打造一张“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反映“强势群体”呼声,以深度报道为主体新闻的报纸,也就是“四川的《南方周末》”。
  并且,宋如华还把读者群锁定在《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读者中层面比较高的15%以及工商、文化产业界业主等平常没有时间看报的5%的人身上……
  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大的——这是宋如华的性格,也是他的悲剧之源。考虑到报纸最后要“走向世界”,注资后,宋又开始着手把“四川文化报”更名为“西部文化报”。2000年9月27日,宋如华给当时的四川省委领导写了一个请示报告。
  尊敬的领导:
  值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为提高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媒体的整体素质水平,我公司资助《四川文化报》拟搞一份面向全国的精品报纸。报纸定位高标准、高质量,面向广大白领阶层,实现“炎黄在线”网络媒体优势和《四川文化报》资源的整合聚集,在成都办一张真正在全国有影响力、有高度和深度的好报。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之中。
  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有:(1)报名问题。由于报纸以深度报道为主,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因此《四川文化报》名称已不适应报纸定位及发展需要。如继续以原有名称出现,报纸发展前景、市场空间都将大打折扣。拟将《四川文化报》更名为《西部文化报》,我们已做了部分工作,但更名问题还未得到解决。(2)报纸整编问题。《四川文化报》前期业绩不佳(欠款几百万),属整编对象,省上打算将此报编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以上问题恳请领导支持为盼。
  可惜,报纸的名字还未来得及改,托普与省文化厅就报社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一个作为投资方想要了解采编人员的基本情况,一个说这是把采编人员纳入托普人事管理,是违规的;一个要求对资金进行预算审批,一个希望把资金全额打入报社账上,任其自由开支……
  同年10月30日,就《四川文化报》筹建阶段工作的有关问题,托普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向宋如华进行了汇报,在陈述了种种不和谐的事实后指出,“托普进军文化传媒业是一件大好事,但选好合作方也是成功的基础”,现在“早退可能比晚退好”。
  未恋就已分手,这是托普投资传媒出师不利的第一个信号。遗憾的是,宋如华其时正沉浸在常州、宁波软件园开园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这区区300万,更别说去反思为何这300万打了水漂。


《托普检讨》 背靠很大的权利


  ●托普“背靠很大的权利”
  这是托普文化传媒产业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项目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名称经费预算备注1《四川文化报》1000预算为周二正16版《西部文化报》之净投入经费2《IT时代》杂志100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3影视音像制作发行3004图书出版发行2505多媒体事业发展506托普科技书城及俱乐部3007《四川经济日报》10008托普书画院100合计3100从上表我们可对宋如华投资传媒的决心窥豹一斑。而在托普2000年的工作回顾中,他更是提出了建立“托普报业集团”的设想,立志将备受争议的“炎黄在线”和传统报刊结合起来,建立起传媒产业的“黄金搭配”——广告公司+网站+报纸+杂志。
  这些都表明,虽然出师不利,但宋如华绝不是一个肯轻易罢休的人。没过多久,吃了一堑但没长一智的他又决意去收购另一家媒体,这次他看中的是《四川青年报》。
  收购《四川青年报》,要花500万——对宋来说是“毛毛雨”——然而当其进行具体操作时才发现,资本市场谁占的股份多谁就可以拥有控制权,但在传媒业有时竟是个例外。
  按照国家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批复的国管财字〔1999〕219号文件精神,目前我国报刊社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注入报纸的外部资金只能按借贷关系,即按债权债务关系处理,不适用“谁投资推所有”的企业资产认定。
  宋如华羽翼已经丰满,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坚信资本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四川青年报》不行,总有其他的报纸能够“通融”。目光游离之间,宋如华发现《成都晚报》是党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都隶属于四川日报集团;《成都商报》已经做大了——1997年通过资本运作由博瑞投资成功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四川电器。自然而然,找不到任何根正苗红背景的《蜀报》与《商务早报》进入了宋如华的视线。
  这次谈判很顺利,一步一步完全照宋预先的设想在走。
  那是2000年底的事情。托普以1400万元买下了《商务早报》51%的股权,以828万元从四川旅游集团公司取得了《蜀报》528%控股权,本属于两大利益集团的两份报纸的广告、发行,由托普属下的四川托普文化传媒投资公司全权运作。《商务早报》的总编和《蜀报》的总编也重新被定位:前者主营两份报纸的采编,而后者则负责两份报纸的经营。
  宋如华深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训,为了早日实现“托普报业集团”这一梦想,托普在大幅度提高采编人员工资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制度。
  比如,记者采用“五星级淘汰制”,记者分一至五个星级,最高为五星级,待遇与主编等同,月薪8000元;最低一星级,底薪3000元。同时,实行编采合一的主编负责制,部门主任一职不复存在,而编辑和管理人员的薪资也扶摇直上;编委月薪1万,主编8000元,副主编7000元,责编7000元,编辑5000元……
  应该说,当时这个薪资待遇在四川乃至中国内陆都是天价了。
  “襄王有意,神女动心”,在双方一拍即合的幕后,宋如华实际上在大打“擦边球”。既然资本不能控制媒体,那么让资本进入媒体的某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如广告与发行部门总可以吧,宋如华自认为托普投资的是大众文化。据了解,托普进入《商务早报》,其实就是进入《商务早报》的鼎新广告公司。
  殊不知,报纸的广告和发行其实也是媒体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作为报纸的三个轮子,采编、广告、发行要一起转才行。你投资了广告这一块,要想从这里得到很好的回报,必然要涉及采编。只有采编搞好了,发行量上去了,广告才能跟着上去。资本进入后,名义上是进入了广告和发行,实际上任何资本都不会满足于这点。它需要媒体极力去迎合市场。
  媒体作为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按国家有关规定,至少有三点不能动。首先是媒体的经营权,其次是媒体内容的终审权,最后是对媒体领导的任免权。而当托普的资金进来后,就对两张报纸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