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链阴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我国制造业而言,2006年,还有可能达到5%的净利润回报。2007年呢?2%左右吧。2008年呢?可能是负的吧。我们制造业的问题不是我们不勤劳,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一开始就定位在整条产业链结构中最没有价值的那部分。
  你认为我们中国还有廉价劳动力优势吗?过去,你可以这么想,但是今天你一旦读完这篇文章,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劳动力的优势对个别工厂而言可能是优势,但是,在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下,我们毫无优势。我再以芭比娃娃为例,一个芭比娃娃的整个产值是10美元,而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只占1美元的25%,也就是说,整条产业链是10美元,而劳动成本只占25美分。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太少了,因此想依靠中国廉价劳动力而走出国门的企业都必将失败。
  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两个企业,一个是TCL,一个是明基(BenQ)。TCL和明基都提出来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和国外的品牌、技术要走出去。
  对于这两家企业的发展战略,我的观点就是:你一定会失败。大家知道我讲话比较绝对,类似“你有可能会成功”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我从来不讲。具体来说,像TCL李东生收购了阿卡特尔以及法国的汤普森,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业务。阿卡特尔也好,汤普森也好,西门子也好,不都是国际名牌吗?不都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吗?既有品牌又有技术,再配合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哪有失败的可能?
  但是,今天大家读完我对产业链的分析之后就不应该这么想,读者应该和我一样批评他们一定会失败。为什么?因为劳动优势只是1块钱的25%,而在10块钱里,只占了2毛5分钱的劳动成本优势根本没用。一两年之后,两家公司的合资业务轰然倒塌,根本走不出去。我可以很清楚地跟大家说,今天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国企和民企哪个更有效率的问题,而是在这种国际产业链分工之下,如果国企和民企不能奋起直追的话,有可能双双被淘汰,事情就是如此之严峻!

第二节 阴谋
更新时间2008…11…3 15:40:29  字数:12526

 一、产业链阴谋与二元经济的成形
  产业链阴谋下的中国企业就是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极快,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我国这十余年来的经济发展的思维就是扭曲畸形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以推动GDP的方式(也就是我所批评的“以GDP为纲”的理念)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以GDP的组成为例,欧美、日本的GDP当中70%是消费,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物品,就生产什么物品,因此是正常的经济成长。我国GDP当中消费只占35%,是欧美、日本的一半,这种消费不足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老百姓必须存钱上学、住房和看病,因此不敢消费。那么我国GDP其余部分是怎么构成的呢?超过一半的GDP都是固定资产投资,而欧美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我们的一半。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读者到处可以看到的高架路、桥梁、地铁、地产等等,这些过度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成长。所以我国经济就是一个畸形扭曲的“二元经济”,一方面是由于产业链定位错误而苦苦挣扎的制造业,另外一方面是以拉动GDP为主导的建设工程极其火爆,包括钢铁行业、水泥行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以及替他们融资的银行等等。前者占了经济总量的七成,而后者占了三成。这种二元经济就是中国的特色,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政策的错误,使得二元经济问题更加严重。
  第一个错误就是以拉动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
  这样的政策无疑造成了投资过多,而消费过少的局面。我们工厂生产出这么多的产品,但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只有出口卖给外国人消费,因而必定造成所谓“出口创汇”的现实情况,我国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几乎是日本的2倍,达到了9%的高水平,因此外汇迅速积累。截至2008年7月,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8万亿美元。这么多的外汇储备,给了欧美各国极好的借口压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二元经济当中产业链定位错误的制造业雪上加霜,而火爆的建设部门相对的持续过热。
  第二个错误就是《劳动合同法》的不当推出。
  这里我要表态:《劳动合同法》本身的意义是重大的,我相信全国老百姓包括企业家以及劳动者,对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义都会赞同。问题是这么重大的法案,竟然没有经过反复的讨论论证,更严重的是,没有经过任何的试点就全面推出。《劳动合同法》仓促推出,进一步打击了过冷部门制造业的投资经商环境,而使得过冷部门更冷,而过热部门持续过热。
  第三个错误就是宏观调控的失误。
  政府看到了股市和地产的过热就持续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具体而言,2007年上半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爆,那时候,媒体都这样报道:“老百姓对我们经济发展更有信心,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更加成功,所以深圳房地产才会火爆。”大家还记得我当时的解读吗?我说内地专家学者的这种看法错了。本质上,深圳地区房地产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更衰退了!实际上,是因为企业家不想继续经营实业了,因此那些本应该投资给企业的钱拿出来炒楼了。所以,换言之,房价上涨的原因是经济更坏了,而不是更好了!这甚至可以用“回光返照”来解释。我这个看法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也有不少人甚至完全没有听懂!而2008年1月和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据完全证明了我的观点:深圳地区倒闭的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同样,2008年的上半年,我分析指出,深圳市中心楼盘价格依然坚挺,而附近中低价房会跌价。因为这些企业或企业家把本应继续投资实业的资金转而投资高价房,从而全面拉动整个房价,形成泡沫现象。但是,因为宏观调控和消费水平不足,造成中低价楼盘全面下跌。那么高价楼盘还会坚挺多久呢?这就要看企业家资金的动向,而不是看经济的动向。只要企业家抽出资金,就会使高价楼盘降价。
  那么整个中国经济究竟有多复杂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分析:你们认为,今天的中国企业是过热吗?如果中国企业过热,企业家的日子怎么这么难呢?!如果你现在从事的恰好是制造业的话,那么你此刻所感受到的是不折不扣的萧条而不是过热。如果你不从事制造业的工作,还没有切身感觉到,那么请你去看看飞跃等出口型企业现在的困境吧!
  可是,为什么政府说是过热,甚至花费这么大力气去控制通货膨胀呢?2008年6月,越南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导火线就来自于这个国家通货膨胀失控,越南通货膨胀高达25%,老百姓看到越南货币不断贬值,他们就换美元、换欧元、换其他国家的货币,甚至是换黄金。到最后发现,换美元非常困难,政府不让你换了,怎么办呢?就开始大量囤积抢购物资,希望能保值。越南本地银行都不愿意做房地产购屋贷款,不想用越南货币做,怕贬值。这个教训使得我们的政府更有决心进行宏观调控。因为,我们的政府认为,今天中国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
  你们可能会问我,什么是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讲,流动性过剩就是我们手上的钱太多了!我们手上钱多了以后,买楼房就造成楼市泡沫,买股票就造成股市泡沫,买产品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因此用流动性过剩这个理由可以解释2007年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包括楼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货膨胀,所以,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延续了过去四年来的财政紧缩政策。在2007年你可以糊涂,因为楼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货膨胀你可以用“钱太多”来解释,可是2008年,你看不到楼市泡沫了,你反而担心,楼市要下跌,股市更不用讲了。股市大跌的程度几乎全球名列前茅。那是流动性过剩吗?!通货膨胀确实是有,说不定更严重了。目前的经济现象已经让流动性过剩理论破产了!
  如果把经济形势搞错了,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推动各种控制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是什么结果?通过三种途径,经济政策彻底打击了二元经济下的制造业部门。
  第一种途径,银行从过冷的民营企业部门大量的收回流动资金,把这些收回的资金发放给地方政府继续从事过热的地方基础建设。因此,四年宏观调控,我国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依然在18%的高水平,我们有这么多货币供给,为什么企业家享受不到实惠呢?因为,通过银行体系,这些钱从民营制造企业转移到了地方政府从事地方建设了,这样让二元经济当中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种途径,就是处在过冷部门的民营企业家面临宏观调控所带来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的压力,再加上第一个错误造成的汇率的不断上升和第二个错误《劳动合同法》不当推出等因素,让这些过冷部门的制造业企业家再也干不下去了,所以就把很多应该投资制造业的钱从过冷的部门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去炒楼炒股了,这就是2006年开始的股价上涨,也是2006年开始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二元经济环境下,过冷部门的资金大量转入过热部门,根本不是流动性过剩。
  第三种途径,我称之为海尔现象,海尔筹集150万资金自己去干房地产,很多媒体说那是海尔战略上的再次创业,我说不对,那是海尔在过冷部门的家电制造业干不下去了,就从过冷的制造业抽出大量资金,打入过热部门,当开发商了!这种现象也使得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的部门。
  这三种渠道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