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存手册-约翰·怀斯曼 1334-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织网尼龙线或别的优质线可用这一方式制网。在两根木杆之间系一根平行线,还需要一个网眼标尺和一根“针”。
  用结实的木头或竹子制一根约15厘米×2 、5 厘米的网针(a),在网针每端刻上凹槽,用来缠绕线。或者制成一个传统的形状,如图a中下图所示。网针必须打磨光滑,这样织网时丝线不会受磨损。
  在符合要求的两根竖直木杆上系上绳索(网的顶线)。用细线在上面系一丁香结(b),然后将网针从绳索后面绕过,隔一定距离再织一个丁香结(c)。沿着绳索重复系结,使用标尺让结间距离相同(d)。第一排完成后,走到木杆的另一面,继续编织下一排(这当然比在后面更简单)。每个新环要足够大,可形成正方形网眼(外部的线可形成半个正方形)。将网针从三角形线环后部穿过,然后环绕三角形线环,再将网针穿过新环形(e)。在系紧之前,用标尺调整网眼宽度(f)。再次改变位置,在相反的一面编织下一排,持续工作,直到网到达要求的长度。
  再拉一根较粗的麻线作网的底线,将细线用同样的结系好,要使此线保持平直。网角系紧,网便制作完成。
  网式吊床网的宽度约为75厘米,网长依身高而定,当然要长于身高。网的顶线和底线要使用结实的优质麻线或绳索——双股更好。网端要能承受体重,且两端绳索要留出足够长度,以便悬挂吊床。
  使用两根木棒,使吊床可以张开,木棒两端刻上凹槽,将顶(底)线滑入此槽(a)。为使吊床悬挂方便,可将两根顶(底)线的两端制成固定的环,如单套环,然后绕一圈,系两个半结,将一端固定。另一端应使用速解结,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快速离开吊床。
  10、8  鱼钩结鱼钩系丝线特尔结:浸泡丝线,然后将丝线穿过鱼钩眼壁,系一反手结,再将丝线弯曲成一环穿过反手结(a),制成一个简单的滑动结(b)。将鱼钩穿过滑结(c),绕钩柄拉紧。
  鱼钩系尼龙线(Ⅰ)
  混杂结:将尼龙线活端穿过鱼钩眼壁,再将活端环绕固定段四周,然后穿过紧挨鱼钩眼壁的那个环(d)。将此结系紧,然后将活端的多余部分剪去(e)。
  鱼钩系尼龙线(Ⅱ)
  两圈特尔结:将尼龙线穿过鱼钩,使活端绕固定段形成一环,再将活端在环边缠绕两圈,将绕圈部分拉紧,使鱼钩穿过环(f),拉动尼龙线固定段使环将鱼钩系紧(g)。
  詹姆结用来给简易制作的鱼钩系上丝线或绳子。
  有眼鱼钩:将丝线穿过钩眼壁,将活端在鱼钩上绕两圈,然后向上穿过所绕的圈(h),小心拉紧,试适是否结实。
  无眼鱼钩:将丝线绕过鱼钩柄形成一环,再从上向下制作两个半结,将活端穿过底部线环(i),拉动固定段将其系紧。
  尼龙线上打环(Ⅰ)
  双股反手结:将尼龙线成双股,然后在上面弄一反手结(a),将活端再次穿过反手结(b),拉紧(c),将多余的绳端剪除。
  尼龙线打环(Ⅱ)
  将尼龙线弯曲成一环(即双股),再使线端环绕固定段(d),将线端穿过新环(e),拉紧,剪除松动的末端。
  连接环可在尼龙线上使用,对质地不同的两根绳也有效。渔人结可能承受不了的拉力,可用这种方法。
  两根线都有自由端:每根线相互穿过另一根线的环(f),拉紧(g)。
  仅一根线有自由端:将一根线绕出一环,使另一根线的活端穿过此环,然后绕一下,再穿过此环,再将鱼钩上的尼龙线的每个结系紧。
  连接尼龙线双倍三叠纯种结:将两根尼龙线末端放在一起,将其中一线活端环绕另一线三圈,再向回穿过两根线之间(在另一根线的上面,在本线的下面)(h),用另一根线在相反的方向用同种方式重做一次,活端的终点位于相反的方向(i),小心拉紧。
    

  转自军事书库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下一章 回目录
  第六章 信号
  第一节  信号阅读
  在着手探险之前,你必须仔细理解并掌握有关目的区域的所有信息和知识。如果有现成的地图可供参考,一定要带上。制定出行动路线。记住陆地的走向,河流方向,高地,显著特征物,盛行风,天气状况预测以及任何预期的危险,注意观察月亮变化周期以及昼夜轮次的时间——如果你突然间发现身处险境,所有这些相关知识都会非常有价值。突发事件可能会把你带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你必须自己确定所处位置,找到有关生存的各类必需之物。
  选择露营地,寻找水源以及其他生存必需品都需要你理解掌握周围的地形环境——山那边也许就会是另一番天地——如果你决定离开该地,你必须既了解普遍性的地理环境,还得对你预备通过的特殊地形作一番了解。
  1 、1  地 图仔细选择地图,确信它们会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你沿机动道路行驶上千里,那么非常详细标明每条小道和村落的地图也许毫无意义。过细的地图覆盖的区域不可能有多大,你的车子只得堆满地图,每行驶几公里就得换一张,这是很可笑的。另一方面,公路示意图很少能提供有关地形环境以及帮助步行者确定行走路线的细节材料。航海者必须携带保证他们沿正确安全航线旅行的精确航海图。海底地形如同陆地一样变化多端。飞行员必须了解哪里有高海拔的障碍物,山川、湍流的方向等,以便安全地飞行。从空中向下看,陆地上可能很平坦,但事实上等高线被展开了,没有相当的理解力,许多人并不能很好地领会地图所实际提供的信息。
  地图与地形高度从平面图上无法立体地显现,所以用有规律的间隔来表示海拔——通常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一般间隔为50英尺或10米——同等位置的点被连成线——即等高线。许多情况下这些等高线聚在图上形成封闭的环线,有些部分为不规则的心形,不时会凸出来一点。如果它们突然中断与其他线相冲突,则表示有高度的突然变化——事实上为悬崖或很深的落瀑。
  自然界你能看到的惟一的等高线只有沿着海岸的水平线(由于海潮的变化,事实上那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等高线)。但你可以把等高线想像成如同水平桌面的边线。如果你把衣物或其他东西堆在桌面上,就如同小山峰或其他形状。然而在这些等高线之间具体地形如何,都没有表示出来。等高线之间也不一定就是斜坡,可能是洞穴、凸起的岩石,以及其他各种高度变化在10米或50英尺之内的地势。从等高线的相应位置,你可以猜测地表大概会是如何变化的。但你也不能很确定。等高线之间的地形特征在你的等高图中并没有明确标明。
  理解地图要记住等高线之间的间隔只是表明同一理论高度下地平线上点间的距离——并非是地面山坡上点间的实际距离。它们只是用来表明相应的位置,并非根据地平面的比例。
  人们常有的错误想法是,一群等高线是按地图绘制比例缩小的地面高度——要知道典型的旅行地图比例是1 ∶50,000 ,10米在图上只有0 、02毫米。图上间距5毫米的等高线在地表面的距离为250米而不是实际代表的10米落差,差距是1 ∶25。比例尺在利用地图之前你必须首先了解它的比例尺。通常地图上会用一条1 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是多少英里或公里。或者直接给出比例——1 ∶50,000 意味着地图上一个单位距离代表着地面上50,000 倍同单位的距离。
  图示地图上通常也用一些图示来代表自然界或人造的地形——河流、公路、建筑物、森林或溪流的类别、海滩类型等等。能够在地图上图示的其实还有很多。如果个人地图上没有相应的图示,或者图示很多相互交叉,你必须知道它们各自的象征。有些图示相当明显:如果是彩色地图,河流通常用蓝色代表,沼泽通常用典型的一簇芦苇表示。
  并非所有的地形特征都能按确切的比例图示出来,公路通常只显示它们的走向,而用标准宽度线表示,溪流和江河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英国皇家军械后勤部地图,用单一蓝线表示水路,依次增加线宽,直至代表宽达8 米的溪流,然后就会用双线,使你明白至少有宽达8 米的江河需要跨越。几乎所有地图都用类似的表示方法,一旦你掌握了信息显示的方式,地图会供给你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坐标方格许多地图上标有坐标方格线。它们依据的或者是经纬度或者是制图当局规定的专用坐标方格。后者的好处在于能帮你迅速估算出实际距离,因为它们是依据地面测量结果画出的方格。例如在英国皇家军械后勤部地图上,方格线代表1 公里间隔,对角线间隔1 、5 公里,如果你想找到或报告所在位置,可以用它在地图方格线上的相应位置来描述。对于利用相同坐标方格线的人来说,这是既快速又简便的方法。利用目测估计再把每方格分成十等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很容易告知营救者自己所处方位或者到达指定集合地与他们会合。
  利用坐标方格线,图中的黑点可描述为15、5 ×62、8。这个系统需要将每个方格线再十等分。“地图参考”通常用六位数,表示为:155628。 地图上如果有字母代码,必须也要描述清楚。
  地图上的北方除非有经纬线,否则地图本身的坐标方格线并不代表南北方向,尽管有时会近似表示南北。记住指南针指向的是磁极北方而不是真正的北方——根据你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两者间的差异也有大有小,同时还因为磁北极也在缓慢改变它的位置。为了获得精确的方向,你需要了解这些变化。但是即使对方向只有粗略的了解,也会有助于你把地图与实际地形相对应起来。
  如果你有适当的指南针,了解它的偏差以及有关方格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