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第一项关于中国股市“5·19”行情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其结论明确否定了通过股市拉动内需的臆测。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01年10月底,其数据收集的时间应该更早。考虑到2001年9月份之后,中国股市仍有相当大的跌幅,中国股市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财富效应应该是负的。这与当初宏观决策者的期望完全南辕北辙。
  熊市显然还在延续,市场的现实离政府当初的政策目标越来越远。与此同时,负面效果却正在日益凸现。虽然熊市还远未闭幕,其灾难性的后果还难以评估,但至少有两点,我们现在就已经看得很清楚。第一点是,此轮人造牛市套牢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这两年进入股市的资金绝大部分是国字号资金,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还是各类国有企业的资金,通通都可以归为社会公共财富。有统计表明,这部分资金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绝对主力。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分行进行严肃查处,涉及金额1100多亿元。众所周知,承兑汇票是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一个主要渠道。但显然,现在已经披露的资金只是进入股市资金的冰山一角。连时任央行行长戴相龙本人也坦承:很难计算有多少钱违规进入大陆股市。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的数据,“到2000年底,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高达4500亿至6000亿,占流通市值的28%到37%、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5%到6%”。
  一轮煽人的牛市之后,毁灭的将不仅仅是虚拟的市值,而是实实在在的公共财富。原本想依靠证券市场减少坏账的中国国有银行,非但没有转嫁包袱,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坏账。真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肯定的是,自“5·19”牛市以来所形成的证券坏账将远远超过90年代初南方的地产狂潮时期。
  资产的损失还可以计算,但政府信用的丧失却很难挽回。正是在这里,政府为此轮牛市付出了最为昂贵的代价。不可否认,许多现在正在承受巨大痛苦的投资者正是在政策的强力动员下入市的。《人民日报》的几篇社论在这方面“居功至伟”。什么“恢复性行情”了,什么“风物长宜放眼量”了,在投资者眼中,这些明显带有鼓动色彩的言论在充满政府崇拜的中国不啻为政府所做的书面担保。但这一次,政府和投资者两方面都打错了算盘。“市场先生”终于开口说话了。随着行情无可挽回的跌落,利好政策每失效一次,政府的信用就多丧失一次。作为弱势的中小投资者或许只能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但他们肯定会在心里彻底清算政府的信用。虽然,这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一个领导转型因而急需信用支持的政府来说,这完全是不必要的丧失。
  毕竟,从长期来看,市场是会自动出清的,今天所付出的隐性成本,并不会自动的消化掉,它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在未来出现(往往是以更加狰狞的面目出现)。“5·19”行情虽然因行政力量而起,但却在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壮大了市场的力量,这可能是“5·19”行情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现在,市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展开它冷峻的逻辑。面对这种力量,政府在证券市场的政策目标只得渐次调低,从最初的投机性圈钱到后来的不得已救市,再降低到现在的救券商,保银行。依目前的行情看,政府在股票市场上的政策期望恐怕还得进一步降低才行。一些冷静旁观者的担心,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得到应验,这究竟是悲剧还是笑话?

  第22节 左手与右手的战争

  “5·19”行情实际上是管理层第一次主动利用股市为其政策目标服务的一次仓促的决策。与政府的意愿相反,这一次牛市的全部成果几乎被权力资本尽收囊中。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管理层的政策都将与权力资本的利益发生剧烈的冲突。然而,我们会看到,这将是一场左手与右手的战争。
  就像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的那样,我们一直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在2000年不断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究竟是什么样的资金?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这批资金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具有明显的操纵大盘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资金具有某种统一调度的痕迹。如果这个判断正确,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一个准组织化的利益集团已经在牛市中诞生并企图操纵中国股市。股市正在出现性质完全不同的超级主力。这意味着,资源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寡头手上重新集中,中国在20年渐进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民间社会正在受到不可抗拒的蚕食。如果说这与计划经济时期有什么不同的话,它的惟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过去是向行政权力集中,而现在是向以资本面目出现的行政权力的集中。显然,后一种官商勾结的形式并不比前一种更好。
  随着牛市的不断崩落,这个悬念开始逐渐有水落石出的迹象。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判断一个主力“实力”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抵抗住市场崩溃和监管运动。从任何角度讲,2001年夏天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都属于“艰难时世”,不仅两年多的牛市成果开始获利回吐,而且监管风暴也是历年来最为猛烈的。但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正当其他的各路庄家纷纷落荒而逃的时候,一些新型主力开始显露“峥嵘”。他们既不是传统的基金,也不是地方性证券公司,更不是那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所谓“私募基金”。在这些新型的主力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具有强大政治背景的金融寡头的雏形。
  自2000年新一届证监会领导上任以来,中国证券监管层提得最响亮的一个口号就是:市场化。所谓市场化,简单的诠释就是,政府要远离市场,市场的事情市场办。在另外一些场合,这句话被诠释为:不以大盘指数为管理目标。
  这个口号一直被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新旧时代分野的标志,也一度使许多人看到了中国证券市场风凰涅?的希望。但好景不长,2001年下半年牛市崩溃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却走向了历史上救市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期。这似乎应验了极少数人对市场化前景所一直持有的悲观预言。
  在2001年10月之后,监管当局至少出台了五项重大政策以挽救市场。
  继2001年10月暂停国有股减持之后,监管层又连续推出降息、降低印花税、降低佣金以及市值配售。
  这还不包括管理层发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家救市方法,比如出席各种有明显倾向的座谈会。利好一个接一个,力度一个比一个强。只可惜,市场的反应令管理层大失所望。
  如果大家注意到,每一项利好政策都是选择在市场走势恶劣,大盘濒临技术破位的时候发布,我们就能够体会管理当局救市心情之急切。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甚至被投资者讥讽为“看盘式监管”。意思是说,管理当局的政策已经完全被市场走势所左右,其角色转化为了一个市场操作者。只不过,管理层操作的品种不是股票而是大盘。这种作为,与监管当局言之凿凿的市场化精神,相距又何止以道里计。
  无疑,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实验已经失败,中国监管当局正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急速退却。同样没有疑问的是,这种退却并不是由于新一代领导层对市场化缺乏足够的决心及诚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悲剧呢?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提到,作为“5·19”行情的一个副产品,中国股市中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利益集团。考虑到他们主要的盈利模式,我们将它称为庄家集团恐怕更为合适。除了准组织化、游说能力强大之外,这个庄家集团还具备另外一个新特点:其挟持的公共资金之巨已经足以影响宏观的金融稳定。这个迹象在市场崩溃时期表现得如此明显,以至于有人口无遮拦地喊出:救市就是救券商。然而,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已经远远不是券商这个概念所能涵盖。券商那点资本金,亏完了不过600—700亿,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通过上市公司、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银行输入到股市的资金,已经足以或者接近引发一场内生性的金融危机。这可能才是“救市”的要害所在。在市场无情的崩溃面前,袖手旁观就等于放任这样一种前景:一连串的金融机构破产,并进而影响整体的金融稳定。而这种不祥的后果,在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发生的概率更高。而2001年下半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形势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可怕的背景。这完全是一场左手与右手的搏斗。
  在左手与右手的战争中,中小投资者除了离开这个市场,他们在这个市场中的惟一命运将是:在各种各样神圣利益的名义下被吃掉。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指引下,我们以为,只要条件许可,类似“5·19”这样的“做局”行情仍然可能重演。

  第23节 小结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为庄家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了。
  在我们已经谈到的庄家概念中,它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各种中介机构,也包括了各类国有大中型企业,它甚至包括了某些地方政府,几乎囊括了所有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经济和政治主体。这些处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主体结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并寄生于体制内的合法性资源之中。在纷纷将噬血之管插入股市的同时,这个利益集团还以驱赶、鼓动、诱导等各式各样的方式将社会公共资源推入股市,以供其自肥。就庄家分布的广泛性及与现体制融合之紧密程度而言,庄家就是这个体制。
  在另外一方面,庄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使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市侩主义蔚为风尚。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追随庄家并参与掠夺是活下去的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