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赔本买卖。这足以说明,上市融资很难为当地政府带来足够的激励。而在大量资产重组的案例中,这种激励甚至经常是“负”的。所以,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经济利益而干预股市的理由并不成立。至少,它不能成为一个主要的理由,这是第一种理解。
  第二种理解就更不得要领。不管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标准中,地方官员的提拔从来就没有与上市公司的数量挂过钩。如果上市公司的数量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前程有某种强相关关系的话,那么,今天中国的上市公司恐怕就不止1000多家,而是要远远超出现在这个规模。就像我们看到,一旦文凭成为官员之间重要的竞争砝码,各级官员中就立即充满了博士、硕士一样。所以,所谓地方政府干预上市公司是为了“面子”和“形象”的说法,更是一种远离问题本质的无稽之谈。
  第三种说法似乎比较接近事情的真相。但问题是,“围绕上市公司所产生的一批利益群体”究竟是谁?是一大群人,还是那些关键的“少数”内部人?一个上市公司在一个地方影响的群体其实很小,而能够在上市公司相关操作中获益的人可能就更微乎其微。所以,所谓围绕上市公司所形成的地方性“利益群体”,仍然是一个十分夸大的说法。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真正与地方上市公司利益攸关的只有极少数人。说白了,他们就是那些掌握着上市公司命运的地方权力集团。只有这些人,才能够真正从围绕上市公司的各种活动中,获得与他们所冒风险相称的巨大利益。毕竟,地方政府围绕上市公司所做的种种安排,不仅违规,而且经常有违法的嫌疑。没有巨大的个人利益的驱动,甘愿冒违法的风险去为当地的广大人民谋利益,这当然只能是欺人之谈。
  很清楚,所谓“地方利益”不过是一个口号,一块并不高明的遮羞布,其中包裹的不过是地方权力集团成员的个人私利。其违法的本质也根本不是地方政府的违法,而是少数权力阶级成员的违法。在这里,地方利益的合法性被彻底滥用了,它变成了某些权力集团巧取豪夺的合法性。
  如果我们对这个结论还有什么怀疑的话,“康赛事件”中涉案人员的身份可以加深我们的这种印象。康赛,湖北黄石的一家上市公司,在一系列造假和操纵内幕曝光后,已经成为官员和上市公司合谋的“典范”。在多年的欺诈活动中,这家公司牵涉的各级官员多达上百名。以下就是“康赛案”部分落水官员的清单:姓名徐鹏航原职务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所受处分撤职,留党察看两年犯罪事实受贿康赛股票121万股,获利113万元姓名吴文英原职务原中国纺织总会会长所受处分撤销全国政协常委资格,留党察看两年犯罪事实受贿10万股内部职工股,获利89万余元姓名陈家杰原职务湖北省黄石市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ZK〗〗所受处分2000年1月28日被依法逮捕犯罪事实违规购买康赛原始股票5万股,获利35万元姓名张维先原职务原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所受处分留党察看两年犯罪事实收受康赛内部职工股5000股姓名贾虹原职务原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所受处分留党察看一年,降低一档职务工资和一级级别工资,职级降为正处级犯罪事实违规购买康赛内部职工股票1万股,从中获利4万元,并收受现金5万这个名单虽然很不完整,但已经足够让我们看清,在所谓地方利益的名义下,从事上市公司非法欺诈活动的主要受益者究竟是些什么人。很显然,除了童施建和张建萍等少数几个原康赛公司高管人员外(从本质上说这些所谓企业高管大多数也仍然属于传统的行政系列),绝大部分都是本应该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级官员。这些权力集团的成员才是各类证券欺诈案件的真正主角,但他们却与我们平时想象中那些手握重金、智慧超人的证券欺诈者的形象相去甚远。
  同样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另外一只出尽风头的股票上看到。环保股份,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环保概念股票,自从1997年5月上市之后,股价持续走高。最高涨幅达到10倍左右,风头一时无两。但这个二级市场上的惊人暴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原来,惊人暴利背后的业绩支持,完全是靠沈阳市政府不断的财政注入。沈阳市政府不仅为这家公司提供了巨大的财政补贴,而且还不断许诺注入所谓优质资产。这个“业绩”背景与环保股份二级市场的炒作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只有傻瓜才相信这不是操纵。但又有谁能够动用市政府的公共资产来进行股票操纵呢?答案再明朗不过了:沈阳市的政府官员,是能够掌握沈阳市国有资产命运的政府官员。“慕马案”(原沈阳市市委书记慕绥新、市长马向东腐败大案)曝光后披露的部分事实将环保股份的股票操纵直接与地方权力集团的腐败联系在一起。据报道,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前妻贾桂娥就收受过100万股环保股份。很容易推论,在环保股份的操纵中获利的绝不是贾桂娥一人。
  与所有股票操纵有相同的特征,环保股份也有大量内部职工股。经过反复送配,到这批职工股上市的时候,其数量已经达到4914万股,持有者的获利达到几十倍。很有可能,环保股份的连续多年的市场操纵就是冲着这一批职工股上市来的。
  慕绥新、马向东两位大人物在位的时候,环保股份几乎每年都有大笔财政补贴进账,业绩也随之突飞猛进,“慕马案”的爆发,却一夜之间断送了环保股份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幸福生活”,也终止了环保股份的成长神话。一个上市公司的兴衰与一批地方官员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只能证明,环保股份的幕后庄家实际上就是沈阳市的一小撮权贵。正是这批人,在环保股份的操纵中轻易获得了普通投资者不敢想象的无风险利润。显然,地方权力集团在“康赛”与“环保股份”的股票操纵中所显露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在中国证券市场十余年的发展中,地方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及至1999年“5·19”行情之前,中央政府一直扮演着某种规范和防范风险的角色,这很容易使人们将中央政府的博弈对手简单地想象为某种民间自发的力量,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最初阶段,民间的自发力量起到主要推动作用以外,中国证券市场始终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舞蹈的是在改革中毫发未损的行政权力,而绝不是新生的民间或民间资本。民间或民间资本的参与,不过是这一出传统剧目的新道具。“政治权力”的导演们意图通过这种别致的方式告诉我们:看,这是一场全新的历史演出,赶快参与吧,你也有机会!
  但主角就是主角,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资本游戏中,民间及民间资本扮演的只能是配角和牺牲的角色。这种权力的独角戏,在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反复的重组中,其性质会呈现得更加清楚。

  第18节 重组之“利”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最有号召力的题材恐怕就是资产重组了。在网络、绩优、成长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概念黯然失色之后,资产重组的魅力依旧长盛不衰。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资产重组都是二级市场上最重要的暴利来源。而这其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可以说居功至伟。
  坐庄,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远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坐庄仅仅是一个二级市场收集筹码然后高位抛出筹码的过程,那任何一个资本雄厚者都可以轻易做到。所有的人都知道,吸纳筹码容易,而高位抛出筹码兑现盈利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非在大牛市中,没有“盘”外的一系列条件的配合,出货将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在资产重组题材的炒作中,表现得格外突出,因为它牵涉到优质资产的注入。有意思的是,恰恰在这个最关键的“盘”外环节上,地方政府总是挺身而出,拔刀相助。这种离奇的案例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简直不胜枚举,其泛滥和简单重复的程度让人窒息。我们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解读吧。
  华信股份(000765),原六渡桥,早在其1997年11月上市前就已经是一堆垃圾。不仅职工工资无法按时领取,还拖欠职工集资款数千万元。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商业企业,还拖欠着供货商的大量货款,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经常为工资及集资款闹事。
  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出场重组了,其旗号是如此冠冕堂皇:为了当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当地政府的“形象”(如果真是对地方政府的形象很在意,六渡桥大概就上不了市了,所以,这个借口才显得尤为滑稽)。于是,1998年6月武汉市行政主管部门一纸批文,就为六渡桥找来一个名头颇有点想象力的大股东,武汉市华中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对于具有无上权威的当地政府而言,这样的操作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即可。注意,当这个所谓的“重组”紧锣密鼓的时候,六渡桥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正在接近上市之后的最低价,而且密集放量。很清楚,庄家已经开始进场建仓。
  然后,必然要出现的奇迹出现了,经过魔术式的一系列关联交易,六渡桥的业绩在短短半年之内就由每股收益004元“超常规”地跳升至04元。不出意外,其股票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到2000年2月达到接近40元的历史峰位,如果算上这其间的送配,庄家获利之巨大可想而知。随着庄家的获利出局,华信股份的业绩也复归其改名前的困窘境地,其2001年报所显示的每股收益为3分钱,又一次接近亏损边缘。这不是重组失败的迹象,而是操纵完结的明确信号。
  一次精心策划的重组操纵就这样完成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