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金景福持有2737848股东方电子。而到2001年6月30日,这两家基金仍然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七和第十大股东。而中经开正是这两家基金的管理人——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虽然这两只基金在规定时间披露的持股量,对于当时流通盘已经相当庞大的东方电子来说,只具有某种象征性,但却为老庄的出货及老鼠仓的出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两家基金首次出现在东方电子的股东名册上的时间是2000年中报,这个时候已经是东方电子的最高价位区域,傻瓜都看得出,这两家基金所为何来。他们并非是冲着东方电子的高成长性而来,而是为了替庄家高位接货而来。鉴于当时基金在投资者心目中理财专家的高尚而又专业的形象,这两家基金实际上还起到了迷惑投资者并吸引跟风盘的作用。这大概用不着有更多的怀疑。虽然基金的高位接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中经开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将一个为投资者理财的工具,变成了为庄家服务的私器,还是让人不得不感慨于中经开的敏捷与无所顾忌。
  这几年,基金的职业操守及专业形象广受非议,但中经开的严重违规却为我们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大股东对基金公司的控制。有中经开这样的庄家股东存在,基金公司的胳膊又怎能拧过大股东的大腿?在这个意义上,广大的基金从业人员的确相当无辜,他们正在为大股东的不法行为背黑锅。这一次,与撤消中经开的公告同时发布的还有中经开退出大成基金的公告,但愿这能够成为中国基金业重新起步的契机。
  在中经开对东方电子的炒作中,大家还可以发现庄家赚钱的另外一个秘密手段,那就是利用内部职工股。中国早期的股份制公司大多发行有大量的价格低廉的内部职工股,这些内部职工股一旦上市,获利将相当丰厚。不过,一般的情况往往是,等到股票上市时,由于上市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所谓的内部职工股早已易手。基本上已经掌握在那些对上市信息非常清楚的内部人手上。而许多公司,根本就没有真正发行内部职工股,而是将内部职工股直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有人曾经通过1997年东方电子的年报计算过,东方电子在1997年底,在册职工人数应为1036人左右,但其年报则显示,持有其内部职工股的户数为5444户。比它应该有的职工数多出4000多人。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东方电子的内部职工股存在严重的问题。要么在上市前有过大规模的换手,要么存在超范围发行的问题。
  东方电子在内部职工股上的猫腻,可能正是中经开与东方电子长期“战略合作”的原因——一个美妙的蜜月就此开始。换句话说,没有大量和廉价的内部职工股的集中(更确切地说,是向少数知情人手上的集中)也就没有人有动力去创造东方电子的这个“造富神话”。这个推理应该可以列为常识。东方电子内部职工股创造富翁的能力的确是惊人的。经过长期的送股,在东方电子职工股上市时,其成本已经降低到每股020元,最高增值幅度可以达到200倍。这样的财富奇迹,的确让普通人躁动不已,不过他们也仅仅只有躁动的份儿。
  有趣的是,一家IT业的报纸竟然将东方电子的内部职工股模式形容成尊重知识的典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夜之间批量打造了一批百万富翁不假,但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所谓“知识英雄”,而是躲在幕后的“权力贵族”。
  以内部职工股的黑箱作为源头,到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延续多年的高成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经开在东方电子上的这个“宏大策划”。这当然是一个杰作,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
  自从“327事件”以后,很多人就将中经开称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恶少”,这一是形容其树大根深,背景不凡,另一方面则是形容其手法凶悍,行事肆意。但从本质上看,这毋宁是所有裙带资本的统一标签。不过,“恶少”这一标签对中经开仍有不够洽切之处,中经开恶是恶矣,但却早已不“少”。十多年了,中经开早就应该成熟起来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经开尚未成熟,便已经死去。惟愿,这仅仅是中经开的自身命运。
  在东方电子的炒作中,我们看到了中经开对高科技概念的超强悟性,以及对基金的某种独创性运用。看来,中经开也是懂得“与时俱进”的。
  中经开这种“与时俱进”的特征在银广夏的故事中也同样显露出来。
  银广夏的故事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了。但绝非偶然的是,在银广夏的操纵案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经开的影子。
  在银广夏崩溃前的股东名单中,中经开的关联公司及关联基金都置身其中。其中中经开物业持有银广夏近1000万股;景宏、景福两基金持有1100多万股。不用说,这几家与中经开密不可分的关联股东又是在银广夏股票价格大幅拉高之后介入的。其用意与手法可谓如出一辙。
  从时间上推算,东方电子与银广夏的炒作在时间上有交叉。也就是说,中经开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击两家(也许是数家)大牛股,其路子之野,气魄之大,让人望尘莫及。业内谓中经开凶悍,看来绝非戏言。
  由于银广夏事出突然,还有许多老鼠仓未及出逃。于是坊间传说:中经开全力游说高层,希望0557无限期停牌,并最终采取琼民源方式重组,这一方案后来由于有人坚决反对而未果。这虽然是一个不太可信的传说,却显示了人们很容易对中经开这类机构所产生的某种联想。但不管这种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是清楚的:中经开的背景仍然是它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尚方宝剑。可悲的是,总有人相信他们能够在这种背景的庇护下分得一杯羹,从而主动地投靠与跟随。很不幸,这可能只是那些被权力崇拜麻痹了的人们的一厢情愿。于是我们发现,在银广夏的牺牲品中,又增添了一批新的刀下之鬼。
  这个很不完全的名单是这样写着的:
  上海金陵因投资银广夏损失1亿元。
  轻纺城因投资银广夏损失7500万元。
  银鸽投资因委托理财投资银广夏12亿元,损失约1亿元。
  不管这些牺牲品是主动献身还是真的受骗。但从这些受害者是清一色的上市公司来看,我们发现,裙带资本想要猎杀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中小投资者了。他们的能力与胃口要求他们去捕杀更大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银广夏所引发的震撼是央行最终决定关闭中经开的关键因素。将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化装成一个无可挑剔的蓝筹股,中经开把自己的想象力和“背景”都用过了头。所谓盛极而衰,银广夏遂成中经开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后冲刺式的一搏。在这几年信托业争先恐后的倒闭比赛中,中经开尚能逢凶化吉,成为少数幸运儿(2000年6月,中经开成为极少数确定保留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但最终却没能逃脱自设的银广夏陷阱,中经开是被自己的贪婪与自负击倒的。
  在中经开的网页上有这么一段话:“公司(中经开)宗旨是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以支持政府鼓励的开发性、示范性、关键性生产经营项目为重点。”对比中经开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种种“开发性、示范性、关键性”的践行,这段话不仅是绝妙的讽刺,也透露了中经开能够为所欲为的天机。权力权力,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中国资本市场2001年的噩梦似已过去,市场的气氛复归平静。但在这种平静的表象下,中国资本市场冷冰冰的吞噬逻辑却依然固我。只要这种逻辑不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明天就将是过去的延续。正如中经开有关负责人在回答某报纸记者提问时向我们所提示的那样。当记者问及中经开与东方电子的“亲密接触”时,中经开有关负责人冷冷地答道:“我能说的只是,到目前为止,中经开已经不再重仓持有东方电子了。至于以前与东方电子的接触,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过去的事情了解它做什么?”这位人士还补充说,“中国证券市场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向前看,没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太过渲染。”
  是的,中经开的确不愿意回顾过去,因为它的过去太神秘、太敏感。在查询中经开的资料时,我们曾经在网上苦苦寻找中经开的公司网站,但遗憾的是,我们只找到一个挂在和讯网上的残破网页。上面除了寥寥数语的公司介绍外,最醒目的就是通常用来炫耀背景和装点门面的领导人题词,傲慢及神秘与前面那位负责人毫无二致。中经开究竟要隐瞒什么?偌大一个金融公司,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业务网站,中经开对业务的潦草及漫不经心由此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讲,中经开实际上已经早露败象。
  与中国证券市场上其他出身草根或地方的庄家不同,中经开是天生的贵族,出身名门,血统高贵。它一开始就拥有其他庄家期望但却不能轻易获得的权力优势。在这里,中经开无疑更接近中国庄家的典型形象。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出身草根的庄家必须通过“赎买”这个中间过程,才能够开始他们的操纵。换言之,他们必须向保护者交纳高昂的保护费之后,才能够开始考虑自己的盈利。而类似中经开之类的庄家则完全可以省略这个中间过程,他们无须更多的武装,就可以直接进行公共财富的掠夺。在这个意义上,中经开实际上是那种所有庄家欲以巴结、投靠和赎买的对象,是那种所有庄家乐于炫耀的所谓“背景”。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中经开的消亡,可能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时代由无限遐想开场,却以凄惶迷茫告终。其中风云诡谲,又岂一个乱字了得。
  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幕,开启又合上,我们却始终不得门而入。不过,所有辉煌过后的遗迹,都毕竟为我们树起了警醒的界碑。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