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求卓越-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及指引价值观。他把优秀的管理者形容为组织内非正式社会特性的塑造者,而不仅是正式奖励和系统的操纵者,单单着眼于狭隘的短期效率而已。
  巴纳德的概念虽然很快就为西蒙(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没过多久就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所采纳,但之后却沉寂了30年,当时管理学界的主要争议集中在伴随战后成长的结构上,而这也是当时热门的议题。
  不过当大家开始了解到,分权结构并非随时可用的万灵丹,其后发展起来的矩阵理论也不断碰到复杂的问题时,巴纳德和西蒙的理念才引发了一波新思潮。在理论层面,康奈尔的韦克以及抨击理性模式不遗余力的斯坦福学者詹姆斯•;马奇为代表人物。
  韦克认为,组织学习和适应的速度“非常”缓慢,过度注意固定的内部指示,结果会丧失实际价值。管理系统和各种例行工作的起源早已随着岁月荏苒而模糊不清,重要的战略性商业假设(譬如以控制为主或是以冒险为主)也跟着埋藏其中。说到这儿,我们经常引用某位朋友所说的例子。他早年曾经担任银行的职员,经手的工作是用手将80栏的穿孔卡一一分类。指导他的女员工动作快如闪电,她手里的卡片在转眼间就分门别类叠得整整齐齐。我们这个朋友看得佩服不已。
  “你做这个工作有多久了?”他问道。
  “大约10年。”她估计说。
  “哦,”由于很想要学习,他继续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老实跟你说,”她一边回答,一边又叠好了一堆卡片,“我实在不知道。”
  韦克认为,这样的僵化是因为人脑里存有对组织机械式的图像。譬如,“传统以军队形容组织的比喻,让人们一再忽略另外一种组织形态,这种组织重视的是即兴创作,而不是预测;掌握的是机会,而不是限制;探索的是新的行动,而不是仰赖过去的行为;重视的是争论而非静默;鼓励质疑和矛盾,而不是一味地信服”。
  马奇进一步延伸韦克的理论。他在私下开玩笑时,曾经以垃圾桶比喻组织,并且勾勒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以及机会的选择随机互动,带领组织迈向未来时,组织从中学习和制定决策的方式。他对大型组织的观察,让人回想起美国总统杜鲁门对继任者即将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预测错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理查德•;诺伊斯塔特回忆说,杜鲁门坐在这儿,用手敲着桌子强调说:“做这!做那!”结果什么也没有做成。这跟管理军队一点也不像,可怜的杜鲁门备感挫折。
  其他研究人员后来也不断搜集资料证明这些新观点。少数学者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运用时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亨利•;明兹伯格是其中之一。他们不像大多数权威人士所主张的,抽出大量的时间从事规划、组织、激励和控制。他们的时间分配其实很零碎,用在一件事上面的时间平均是9分钟。英国研究学者安德鲁•;佩蒂格鲁研究战略性决策的政治面,并深受组织惯性特质的吸引。他指出,企业长达10年来对它们的世界始终抱着严重错误的假设,尽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企业很可能也得随之转变。近年来美国产业放松管制,包括航空、卡车运输、银行、储蓄与贷款、电信等产业,便是明显的例子。
  我们早期接触的经理人都任职于长期绩效杰出的企业,例如IBM、3M、宝洁、达美航空。进一步探索这种新的理论思想时,我们开始发现,这些经理人所描述的无形要素,其实比较符合韦克和马奇的论点,而不是泰勒或是钱德勒的论点。他们谈的是组织文化、家的感觉、小而美、单纯而非复杂,大力宣扬产品质量。简而言之,我们发现的重点是:个人依然重要。他们的理念精华是建立能考虑到个人极限(譬如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长处(譬如从承诺到热情投入的力量)的组织。

  成功的标准(1)

  成功的标准
  头两年,我们主要研究如何超越企业解决问题的传统工具(当时是以战略性和结构性的解决方案为主),对商业问题进行诊断和补救。
  其实当时许多朋友都觉得我们应该重新探讨组织结构性的问题。他们说,分权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潮流,70年代风行的是矩阵模式这种时髦但显然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结构;80年代的结构模式会是什么?不过我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我们很快就发现,结构性议题固然重要,但是它在整体管理效能的议题中只是一个小环节。譬如,“组织”(organizing)这个词自然引出“为何组织”的问题。就我们有兴趣的大企业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建立某种重大的、新的企业能力,也就是变得更有创意,加强营销能力,永久改善劳动关系,或是建立企业以往并未具备的各种能力。
  麦当劳是个绝佳的例子。麦当劳在美国很成功,但拓展海外市场绝非仅建立国际分公司而已。麦当劳要进军德国,除了具备许多其他要素,还要教导当地大众了解汉堡是什么。波音为了降低对政府订单的依赖,必须建立商业市场销售技能,这样的能力是大多数竞争对手远远不及的。建立并增强能力、摆脱旧习惯、真正精通某些新文化并不简单,显然不是只靠结构就能解决的。
  所以我们不能只针对结构建立新论点。澳洲炼铝大厂Koppers董事长兼CEO弗莱彻•;拜罗姆表示,“僵化的组织图假设每个职位上的人都会执行跟前任一模一样的工作,我觉得这样的假设实在荒谬。”这番话充分凸显出我们当时的想法。他说:“所以,组织应该认识到每个职位都会有新人继任的事实,并且随之加以调整、配合。”如果不将人的因素纳入考虑,结构性的解决方案就不可能发挥效果;反之亦然。我们从研究中发现,要明智地进行组织,必须包括至少7项相互依存的变量:结构、战略、人员、管理风格、系统和程序、指导理念和共同价值观(譬如文化),以及企业目前和未来预期具备的长处或是技能。我们更进一步修饰这个概念,使之成为后来众所周知的麦肯锡7S框架(McKinsey 7…S Framework)(参考以下附图)。经过稍加延伸、删减以及修正后,我们把这7项变量全部以S开头的字母表示,并且发明了一个与之配套的标识。哈佛商学院的安东尼•;阿索斯鼓励我们这么做,他认为要是开头字母不统一,不方便人们记忆,我们这套理论可能难以说明,也很容易遭到遗忘。
  麦肯锡7S框架
  罗列起这些首字母“S”起先看来有些做作,不过在世界各地推行4年来的经验验证了我们当初的直觉,这套框架不但能具体说明硬件—战略和结构,而且组织的软件—风格、系统、人员、技能以及共同价值观—也因此鲜明起来。
  这套框架(有些风趣的同事戏称为“快乐的原子”)似乎席卷全球,成为实用的组织方式。协助我们建立这套概念的理查德•;帕斯卡尔以及阿索斯,以此作为《日本管理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的概念基础。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友人哈维•;瓦格纳在决策学领域是位相当杰出的学者。他最近对我们说:“你们这套理论让我班上的神秘感荡然无存。他们(他的学生)只需套上这个框架,案例里所有的议题顿时跃然纸上。”
  现在回想起来,这套框架真正的贡献是让全球各地的职业经理人领悟到“软即是硬”的道理。它让我们可以说:“你们长期以来斥之为难以驾驭、不理性、直觉、非正式组织的一切事物,其实是可以管理的。这些显然就跟正式的结构和战略一样,与你的公司事情奏效或不奏效的方式,有相同或更大的关系。结果你们却愚蠢到视而不见,不过在此有一个思考方法。我们有些工具可以管理这些事物,实际上就是发展新技能的方法。”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缺了些东西。没错,我们的诊断工具的确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而且管理者注意到变量有7项,而不是只有两项,因而能完成更多事情。此外,由于认识到大型组织进行真正的变革需要至少七大复杂要素的配合,我们对于彻底改革大型组织的困难度才会持更为谦卑的心态。不过,我们还是缺乏一些实际的设计理念,特别是“软性的S要素”。培养新的企业能力,并不只是说明和理解哪些东西无法奏效。就如同要设计一座好的桥梁,不只需要知道为何有些桥梁设计失败。我们已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直指组织问题的核心,这的确很好;我们也更能判断哪些要素可以不受结构影响发挥效果,哪些则应该舍弃,这就更好了。可是我们需要丰富自己在设计模式和思路方面的“词汇”。
  所以我们决定探索卓越的管理本身。我们在展开项目之初就决定这样做,不过后来壳牌集团常务董事请我们帮他们举办一场为期一天的创新座谈会时,我们才获得真正的推动力。为了配合壳牌的要求,我们为“创新”这个名词赋予双重意义。除了一般人常想到的思路—创意人员开发可以营销的新产品和服务之外,我们还针对大型组织变革为其增加新的意义。我们主张,有创意的企业不仅是特别擅长制造可批量生产或提供的新产品或是服务,还能更加灵敏地持续应对任何环境变化。不同于帕蒂格鲁所说的组织惯性,当环境产生变化,这些公司也会跟着改变。当顾客需求改变、竞争对手实力增强、国际贸易的势力重组、政府法规调整,这些企业会跟着转向、修改、调整、转型以及适应。简而言之,就跟整体的文化一般,它们会创新。
  这种创新理念似乎为真正卓越的管理者或管理团队的任务下了定义。拥有这种创新表现的企业就是“卓越企业”。
  我们在1979年7月4日为壳牌集团做讲座,如果要说这项研究诞生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