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求卓越-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卓越公司的工作小组人数并不多,通常只有10人或是不到10人。的确是先前所说小型团队的化身。官僚模式里的工作小组则正好相反,只要是有一些相关利益的人都可以参加,结果规模可能不断扩张,通常多达二十几人,有些甚至达到75人。工作小组的重点应该是只让主要行为者加入行动小组。不过这样的安排须以信赖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未能加入小组的人能够信赖小组会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所以许多公司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工作小组汇报的层级,以及成员的资深程度,都跟问题的重要性成正比。如果问题很严重,几乎所有成员都必须是资深主管,而且整个工作小组应直接向CEO汇报。这些成员必须有执行权限。诚如DEC某位主管所说的:“我们只要资深成员,不要替代品。我们希望成员能够尽快完成任务,然后解散工作小组,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我们将此称为“忙碌成员理论”(busy member theorem)。
  工作小组的存在期通常很短。这是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德州仪器,工作小组的存在时间通常不超过4个月。卓越企业都不希望工作小组存在6个月以上。
  成员通常是自愿参加。3M是最好的例子,该公司某员工说:“如果迈克要求我加入工作小组,我会照办。这是我们做事的态度。不过这最好是个真正的问题,而且最后有些成果。否则,我再浪费时间协助迈克,就会被骂得很惨。如果是我的工作小组,我会努力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真正的价值。”
  工作小组是在需要时迅速成立的,通常没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因为在复杂、多部门的环境里,工作小组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所以受访企业都能视需要紧急组织工作小组。先前说过某家公司有325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都有一份正式撰文的组织章程(通常都很冗长),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续追踪考核进行得极为迅速。德州仪器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各界的表率。工作小组成立三个月后,必须对资深主管报告成果。“没什么成果,我们还在写报告”可不是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不安排行政人员。在先前提到的325个工作小组里,大约半数都指派全职的行政人员专门处理大量文件。在德州仪器、惠普、3M、DEC或是艾默生电气里,没有一家指派一个写报告的人充当经理人、“某人的助理”或是全职撰写报告的人。
  档案文件顶多是非正式的,而且通常少之又少。如某位主管所说:“这儿的工作小组不是为了制造文件而成立的,而是为了找出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必须重申背景环境的重要性。IBM的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在讨论发展360系统时,强调开放沟通的必要性。他是设计360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功臣。虽然360系统是个庞大的项目小组,比一般工作小组的范畴更广,但其结构是流动性的。根据布鲁克斯的说法,他们经常进行组织再造,成员之间联系频繁;所有的主要成员每周开会半天,以核对进度并且决定变革计划,同时在会议结束12个小时内公布会议记录。因此,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取得所需的信息:譬如每个程序设计师都可以看到项目所有团队的资料,而不只是扮演顾问的角色。布鲁克斯表示:“每个人都有权负责某件事。”360系统团队每年召开“最高法庭”会议,通常要花整整两周举行。别处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两周内通过密集的讨论顺利克服。我们观察的企业大多无法做到让20位主要干部离开工作岗位两周,或是每周开会半日,也没有广泛交换信息,或是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权限承诺负责某件事。
  卓越企业和一般企业在这方面的差异极为明显,在此以另一个例子做结论。我们曾经手一个案例,评估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原因。这是一个跨公司的项目,并以工作小组的形态进行。我们汇集这个项目历年来点点滴滴的活动,发现他们虽然大致遵守工作小组管理原则,但是计算机人员和部门人员却几乎不曾面对面沟通。譬如,他们大可搬到同一栋大楼,甚至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可是双方都不愿意这么做。他们进行实地参访时,大可住在同一家饭店,可是他们从不如此。
  其中一方宣称他们住的旅馆比较便宜,另一方则反驳说,他们住的旅馆比较靠近工厂。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参访行程之后,他们大可一起用餐,可是其中一方喜欢打网球,另一方则没有兴趣。这些理由听起来都很愚蠢,客户公司的主管一开始还不敢相信。不过当我们召集双方人员对质时,他们终于不甘心地承认以上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但愿我们能说后来一切都有了改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商业的层面来看,这个项目似乎面面俱到,但最后还是难逃失败。
  项目小组以及项目中心。大家都喜欢作工作小组的分析,不过这种普遍的工具在卓越企业里却和其他一般企业大不相同。工作小组是卓越企业临时成立、振奋人心的特别组织,可以说是解决、管理棘手问题的实质性办法,也是促成务实行动的不二法门。
  IBM采取非常大型的工作小组,或称项目小组(另类的变形虫组织)进行360系统项目。人们说这个项目的进行一直断断续续,不过360系统组织(特别是在其最后几年)显然吸引了公司最顶尖的人才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波音、贝泰和福陆工程等企业更是一直都采用这种大型项目小组。的确,这是他们经营的根本形态,甚至可以说,其工作都是以项目进行的。他们迅速调整工作结构(处理日常事务的固定结构,以及项目团队的结构)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不过看着平常不常采用项目团队的企业如何在老手的带领下轻松转入这种模式,才更令人佩服。IBM和360系统好像就是如此,我们对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汽车对临时结构的运用。美国汽车产业面临极大的挑战,管理不够迅速,经费缺乏。尽管如此,规模达600亿美元的通用汽车历经三年的努力,击败国内主要竞争对手,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们凭借的主要工具是典型的临时性组织,也就是项目中心。通用汽车的项目中心从该公司传统独立的部门号召1 200位主要员工,包括首席工程师等重要人物。项目中心历时4年,具有明确的任务:明确制定并进行缩编工作,以及回到各单位进行最后的执行工作。这个例子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当任务完成时,这个项目中心也于1978年消失。事实上,通用汽车对缩编的成效极为满意,因此决定在80年代以此作为组织的主要模式。现在在特殊项目中心大楼里有8个项目中心,其中两个针对电动车以及整体引擎计算机化的工作进行研究,另外一个则是研究员工议题。
  大多数企业在面临重大战略性的问题时,不是交给规划的行政人员处理,就是塞给忙碌的一线经理。如果这样做,行政人员根本无法提供承诺,一线经理也无法动员起来。IBM的360系统或是通用汽车的缩编项目,都是极为显著的例子,足以说明如何成功克服这类问题。
  日本人非常擅长运用项目小组的形态。譬如,为了在机器人或是微电脑领域取得世界级的地位,日本人号召各公司的骨干加入项目中心进行基础研发工作。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后,这些人便回到原来的公司,再度疯狂地彼此激烈竞争。产品在日本经过激烈竞争的锤炼之后最终问世。
  本田的CVCC项目就是一个例子。CVCC召集多位骨干离开工作岗位,投入该项目工作达数年之久。佳能在开发Canon AE…1时也采取同样的做法,亦即召集200位资深工程师加入为期两年半的“X工作小组”,直到AE…1成功开发出来并顺利在市场上推出为止。
  切割划分的理念还有无数的例子,本书稍后的章节会介绍。目前我们要提出四个重点。第一,有关成本效益和规模经济的理念,让我们陷入大型行政体系的迷思之中,这样的体系根本无法运作。第二,卓越企业发现无数的方法可以分解事物,以促进组织的弹性,并组织适当的资源解决问题。第三,所有切割划分的理念和其他工具都需要背景的配合,否则无法发挥成效。企业的态度、气氛以及文化都必须以平常心看待临时行为,认为这样做比行政体系下的行事作风还要正常。最后,能够促进临时行为的环境,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缺乏结构和混乱,这种环境看似缺乏正式组织,其实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内部张力以及竞争,这样的文化行之有效。

  实验型组织(1)

  实验型组织
  “执行、调整、尝试”是我们最喜欢的格言。韦克也说:“混乱的有所为比起有秩序的无所为更为可取。”“别光说不练”,也是同样的意思。着手进行,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之下,其实就是放手尝试。只有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付诸行动,学习和进步才能够累积。以实验来比喻这样的管理过程最为恰当,从更为广泛的层面来说,也就是实验的过程。
  卓越企业的行动,最为重要、最明显的部分就是他们愿意尝试、实验。实验绝对没有快捷方式,它是一种完整的小型行动、可以管理的实验,让你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就跟上高中化学课一样。不过我们从经验中发现,大多数大型机构都忘了如何实验和学习。他们比较偏好分析和辩论,而且因为害怕失败(哪怕是极小的失败),对实验裹足不前。
  《科学》杂志有篇文章就提到这个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明”“成功导向管理”(Success Oriented Management,SOM)技术来控制航天飞机的开发工作。这套技术假设所有的事情都会顺利进行。如某位主管所说,“这意味着事无巨细的设计工作”,目的是消除实验硬件过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