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信的秘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掌控之中,力量的源泉与你紧密连接在一起。你不再需要他人不断给你鼓舞和动力。相反,在人生的旅途上你会逐渐发现,内心的力量可以战胜你遇到的任何困难。 
 
 
第13节: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1)

 
 
  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小时候,你从不知道也不在意周围的世界在上演着什么。你只关心自己的幸福。无助的你对他人的施与和帮助产生依赖感。你最大的幸福是被人呵护和关爱,你最在意的是尽可能多地引起别人的注意。

  很快你发现,你的哭声可以唤来一个大人照顾你。哪怕你只是因为感到无趣而开始哭泣,也会有人出现来安慰你。你的微笑也同样奏效,所以你很快便学会在被抱起时微笑,被放下时哭泣。

  这个简单的练习便是你操纵他人的苗头。于是整个孩童时期你都在发展这种技巧,你努力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让他们注意你。这样,在你人生的开始阶段,你就让自己对他人的认可产生了依赖,遇到他人否定时便认为遭到了拒绝。小孩子这样的行为还可以原谅,但作为成年人,这样的行为就是在自欺欺人了。如果你还在试图操纵别人为你做那些你自己有足够能力完成的事情,那么从心理上来说你还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都在尽可能地为孩子做更多,不求回报。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们也意识到这样不好,但仍在无意中欺骗孩子,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他们都帮着做了。在人生的前18年里,孩子们依靠父母生活,这使得他们一直在扮演着循规蹈矩的囚犯角色。有趣的是,这个现象只在人类中存在。其他所有动物在幼崽出生后不久,父母便会将它们推向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很快学会自力更生。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都应尽量建立他们的责任感。只有独立以后,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力更生的快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帮助孩子顺利地从过度依赖他人到学会独立,允许他们犯错,并教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是每个父母的基本责任。否则,当他们今后的人生中遇到必须要自己解决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说:〃我做不了!〃只要对结果没有把握,他们就会拒绝尝试任何事物,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

  每当你为别人做他/她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做的事时,实际上都是在破坏他本身的某种品质。你越是在乎某个人,你就越应该警惕你是否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行为的权利,而无论思考和行为的结果怎样。这不仅限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还同样适用于夫妻、家人和其他所有的人际关系。不管我们有多爱对方,都不能替他/她过活或把他/她的担子往自己肩上扛。

  当孩子长到十来岁时,就应该斩断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我个人认为他们在18岁或高中毕业之后就应该搬出去住。许多父母都反对这样,他们有自己所谓的〃逻辑理由〃。但事实是,没有什么比单独生活更能促使一个人学会独立了。

  有趣的是,所有在商业、政府、艺术和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独立生活的艰难或在初成年时便决定不再受父母的呵护。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我们只想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家里住不用为钱担心〃、〃我们只帮助他们到可以独立生活为止〃或〃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独自过活和完成学业〃等等。表面上看父母似乎是在照顾孩子,但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第14节: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2)

 
 
  这些接受并培养这种态度的父母,他们只是在拖延决定孩子最终必须要独自面对成人世界那一天的到来。他们这样只会使自己愈加难以做出这个决定。他们的溺爱等于是在鼓励孩子继续依赖别人,期待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觉得自己仍未长大。

  在这里,我得澄清一下我的观点。我并非在怂恿你不要去帮助你的孩子、配偶或家人。我的意思是,你必须要给予他们个人自由,让他们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事是必须要自己独立去面对的,而你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在他们获得成功时,赞美、鼓舞并认可他们的成绩,因为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他们无法给予自己的。而经济上的援助须谨慎对待。想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经济援助应该以〃偿还〃为前提。

  没有独立能力的人,只能选择操纵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不独立,你就必须使用技巧去让别人为你服务,满足你的要求。你把别人当作运输工具,载你行驶在人生的道路上,但你前进的速度和能到达的地方,仅限于你能说服这台运输工具走多快或去什么地方。如果你身为人母/人父,一定要随时注意那些可能对孩子产生束缚的行为,否则在今后的人生中,他/她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第15节:致命的顺从

 
 
  致命的顺从

  顺从是人类最大的心理弱点之一。

  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没有要自己做出重大决定的经历。大人们常常剥夺我们这个权利,代替我们做出决定。就算我们努力做了决定或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极少受到重视。最终决定权在父母手里。我们要么同意他们的要求,要么就只有尽量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

  慢慢地,我们长大进入了青春期,我们将不得不自己决定什么对我们才是最好的。对于普通的青少年来说,这个从少年到成年人的转变令人感到恐惧。因为面对未来,他们丝毫没有做好准备。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制,也大大地忽视了这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正是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我们选择了〃顺从〃。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要顺从,要逆来顺受,长大后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将顺从进行到底,因为它是最容易、最有利的生活方式。我们选择循规蹈矩,因为我们对被认可的渴望远比我们真正的需求强烈得多。

  顺从是人类最大的心理弱点之一。不幸染上这个恶习的人很少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想要成为一个伟大而独立的人,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根本就做不到,因为他总是期待获得别人的肯定。这注定了他的失败。

  顺从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永远不会满足,不断地从别人那里寻求赞美和认可。小时候,寻求的对象是父母和老师;工作了以后,对象变成了老板和同事;结了婚,对象又换成了他的配偶。他需要有人在身边不断地赞美他,这样他可怜的自尊才能得到慰藉。通过对他人认可的追求,他逃避了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责任,完全将自己的康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实际上,他已经在精神上沦为了别人的奴隶,变成了一个无法独立生活的失败者。

  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说的么?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懦弱,而是顺从。我们永远都不应将创造/毁灭自己生活或主宰我们人生的权力交到别人的手上。

  攀比的后果是畏惧

  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但对失败的恐惧却一直使他惶惶不得安宁。

  攀比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总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的人其实是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

  他害怕别人比自己强,认为他们比自己优秀,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永远都无法与别人相提并论。对于比自己弱的人他同样心怀担忧,他认为他们似乎快要赶上自己了。如果他在某大公司任职,他会一直观察周围的人,看谁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但对失败的恐惧却一直使他惶惶不得安宁。

  最后他得出结论:度过余生的唯一方式就是战胜别人。他最关心的是在他虚构的梯子上,他是否能成为站最上面的那个人。他的生活也因此而了无生趣。 
 
 第16节:竞争创造力的扼杀者

 
 
  竞争创造力的扼杀者

  我们在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才会与别人竞争。竞争只是模仿。

  任何形式的竞争都带有敌对性质。竞争各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友好,但竞争的根本动机是要战胜对方。上帝将人类放在这个星球上,目的是要创造,而非竞争。因此,如果你做任何事情的动机都出于竞争,那么竞争也会成为你失败的根本原因。活着的目的是生活,不是竞争。正如某位学者所说的那样:〃我活着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要与人一争高下!〃

  只有在那些有竞争需求的人看来,世界才是充满竞争的。大多数人都会反对我这种说法,因为他们从孩童时期开始就接受推崇和认可竞争的教育方式。如果被问到竞争是否健康,他们会充满激情地回答道:竞争不仅健康,而且非常必要。在他们看来,竞争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目的和方向,人们在出色完成某事后应该得到奖赏。他们永远不明白,奖赏是过程所赋予的,而非结果。

  我们在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才会与别人竞争。竞争只是模仿。它源于我们在孩童时期模仿他人的需求。喜欢竞争的人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他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他艰难地试图超越那些他认为比自己更出色的人。他总拿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的成绩。

  相反,有独立性格的人认为没有竞争的必要。他不需要注意别人在做什么或者要去超越别人。他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一直努力做到更好。他唯一的竞争对手是自己,他的目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更多理想。 
 
 第17节:赞美VS认可

 
 
  赞美V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