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十三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的心灵淳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与文明》)。当然这材料里面不仅有他们对待剩菜剩饭上的做法与看法,我也从中解读到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朴实无华的一个方面,对今人也许会很有启发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很朴实无华,说话朴实无华,办事朴实无华,交往中处处朴实无华,但是有的人却喜欢虚荣、羡慕浮华。那么老子怎样教导我们的?
  老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第38章)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智慧,这里“实”和“华”相对,“实”就是果,结的果;“华”字就是“花”,开的花。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虚华、浮华、繁华中。
  人与人交往中要朴实、笃实、老实,我们俗话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老实人不吃亏。”那么老子为什么要人们在交际中“不居其华”呢?比如就讲那个“礼”吧,就属于“华”的一种。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话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大约没错。但是如果在交往中变成了“繁文缛节”,变成了琐碎的、令人厌烦的虚浮的礼仪,那就是不对了。你想,你把人际交往变成了,天天请客吃饭,送礼拉关系,有数不完的应酬、招待、迎来、送往,你受得了吗?而真正的好的人际交往是处于“实”,而不处于这种“花花绿绿”中的。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下,这第38章中老子说的话,比较难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是说,失掉了“道”而后有了“德”,失掉了“德”而后有了“仁”,失掉了“仁”而后有了“义”,失掉了“义”而后有了“礼”。“礼”是缺少忠信的表现,是乱的祸首。所谓的前识先知仅仅是处于道的虚浮,是愚蠢的开始。这是说,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道、德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后是一层一层往下移动生发,最后出来了“礼”(包括法)。因此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很深刻,如果人们把“礼”的深层应该内含的东西,像道、德、仁、义、忠、信等都剥离了,那么不就是成了“忠信之薄”了?这就是“薄”得只剩下一层表面的“薄皮”了,那就只是礼节的外表,而真正内涵的意义、作用、价值都抽掉了、剥离掉了。如果用这种表层的、表面的、稀薄的“礼”来搞人际交往、搞人际关系,那么怎么不是“乱之首”呢?大家想想啊,我们看到的许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歪门邪道,不都是离不开那些请客送礼、送回扣、送红包吗?不都是在“礼”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吗?
  我们再来看一位被人们称为“布衣教授”的季羡林。他是著名的大学者,他留过洋,做过北大的副校长,可是他一辈子朴实无华。
  据说有一次新生报到,一个外地来的学生,看到一个像学校工友样子的老人就请他为自己的行李照管一下,就去办事了。结果去了很久,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那里为他看管这行李。后来他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
  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人。他老穿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就几年前,他还像农民一样,在燕园的池塘里撒点洪湖的莲子,生出荷花来,被称为“季荷”,
  他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他的“抱朴居”里,家具朴实无华,书桌、书架都是老式的普通家具。他的感情也是见素抱朴、朴实无华。他说:自己生在乡下,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为什么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呢?这里就有他的理念。先说什么叫“抱”?抱就是抱持、守住的意思。什么叫“朴”?现在的“朴”字其实里面含有两个字,一个就是“朴”字,是树木的一种叫朴树;还有一个字是“樸”字,王充《论衡》中说:“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樸。”就是指没有加工过的原木,那当然是樸素、樸实、质樸了。古人还很有意思,将木材的这种保留原来样子的“樸”引申为人的质朴、淳朴;樸字还引申为做生意的本钱、成本,这也很有道理;今天简化成一个字了。那么什么叫“抱朴”呢?这个理念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啊!《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见素”就是显现素,就是现出素朴的本色;“见”就是现,“素”是未被染的本色生丝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保持,要守住朴素本真,不为外物种种欲望所诱惑。季羡林处世待人就是这样,与老子所说的理念相合拍。 
  说到“抱朴”,古代有一位叫抱朴子的,这就是东晋的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这个人的家庭背景很有意思,祖父辈既有出仕当高官的,又有成为有名的道士的,因此他既有官宦的血统,又有道士的血统。少年时候饱尝亡国的悲痛,此后又生平坎坷,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以“儒道双修”为立命之本。他外面是运用儒家的一套,而内里是运用道家、道教的这一套,这就叫“出处两得”。但是比较起来,他还是偏重于道家这方面,他写的著作就叫《抱朴子》。
  他有段话很可寻味:“道者,难中之易也。夫弃交游,委妻子,谢荣名,损利禄,割灿烂于其目,抑铿锵于其耳,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谤来不戚,誉至不喜,睹贵不欲,居贱不耻,此道家之难也。出无庆吊之望,入无瞻视之责,不劳神于七经,不运思于律历,意不为推步之苦,心不为艺文之役,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不怵不惕,此道家之易也,所谓难中之易矣。”(《抱朴子·内篇·塞难》)
  这段话得辩证地看,道之朴即是要淡化名利、声色、谤誉、贵贱等,“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这是有启示作用的。“此道家之难”,真是没有说错,因为一个人在滚滚红尘中要做到这些真是难!至于要抛弃交游、妻儿那些,大家一看就知道那是不合情理的,当然不可接受的。抱朴子说到,不要太多的“劳神”、“运思”、不为之苦、不为之服,“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不怵不惕”,其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确实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中之易”。
  我们再来看人际交往中的虚华、浮华、繁华,当代人很讲究,而且讲究攀比。其实历史上就有,有名的如西晋时候的石崇(249…?)。他在荆州做刺史时候,打劫掠夺客商而成为巨富。他常常要和王恺、羊琇等竞富,就是竞争谁富有,极其奢靡。
  一次石崇和王恺比阔气、斗财富,两个人都用最鲜艳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还有呢,当时的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还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是个奇宝,世上很少有能和它相比的。王恺很得意,心想这一下你比不过我了。他就把这棵珊瑚树拿去,到石崇面前炫耀。石崇看后,拿了一把铁如意就敲砸,把这棵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跳起来啦,声色俱厉地斥责。石崇不慌不忙地说:“你不要急嘛,我马上赔给你!”于是他叫手下的人,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树搬出来,有三尺高的,还有四尺高的,树干树条长得太美了,特别珍贵的就有六七棵呢,像王恺那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那就更多了。王恺傻眼了,也开了眼界了,他输了!
  大家想,这样的比富好像石崇面子上风光无限了,但又有什么意思呢?大家一定记得老子的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要说守住这些财富珍宝了,石崇最后参加了“八王之乱”,被人给杀死了。
  但是历史不会就此停止啊,在人际交往中比阔气、斗财富的人也不会没有啊。到了北魏有个河间王叫元琛,他是个“豪首”,就是豪华奢侈的头。他家里是用玉做的井栏、用金子做的吊水的罐子,用金子做成的井绳。他家里的宝贝太多了,金银、水晶、玛瑙、琉璃精工制成的奇妙东西太多了,而且好多是中原看不到的,是从西域来的。还有很多的歌女、舞女,很多的名马。他家的仓库里堆满了各种珠宝、各色丝绸,不可计数。他还让皇族的人来到他家里参观,让大家傻了眼,他还对别人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这多骄横,多飞扬跋扈啊!他说人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豪富的石崇,恨不能看一看他当时的情形。可是我不怨恨,恐怕是石崇会怨恨不能看到他的后面有这样豪富的我!但是结果又怎样呢?后来有河阴之役,元氏贵族和其他大臣被歼灭。到后来连他们原先的住宅大多变为了佛寺,那些财富更是烟消云散了。满堂的金玉,谁守得住啊!
  淳朴的回报
  我们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出超越性的新成功。这是很智慧的话,但是我们发觉有时人们并不真正愿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新的成功的,在人际交往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历史上人们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已经积累得很多很多了,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巨人了,但是有时候,后来的人没有很好地站在他的肩头上。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22章)老子提出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四不”,即不自我张扬,因此反而高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反而有功;不自我矜持自负,因此反而能长久。老子的这些话,其中不就点出了老实人不吃亏的道理,不就说出了淳朴会带来回报的吗?不过老子的话讲了几千年了,不愿听的人还是不少,不愿站在巨人的肩头上的人有的是啊。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触动大家的思考。潮州地方流传着这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庙。有个云寂和尚已经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