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魂的归来_叶灵凤-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有关琉璃塔的记载作一个比较。近人张惠衣所辑录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搜集的资料虽多,但都偏重诗文传说,不曾收入后人所见的这样塔的实际情况。 

    接着,作者便提到由于有人狂热的搜集纪念品,琉璃塔遭受这些英国侵略者破坏的情形了。 

    《纳米昔斯航行作战记》的作者,对于当时在南京登陆的英国侵略军兵士,游览琉璃塔时,为了攫取纪念品,恣意加以破坏的情形,这么记载道: 

    基于一种并非不自然的欲望,要想攫取一些样品或是纪念品,用来纪念这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莅临这个帝国的古都,遂使发生了不少剥取、损坏这座建筑物的外部某些部分,以及内部大量金佛的事实。但是,后来管塔的主脑僧人,或是所附属的庙宇的僧人,为了这事所提出的申诉,似乎过于夸大了一些,目的也许想获取一笔可现的赔偿费。这是很明显的,大部分被拿走的样品,事实上乃是由僧人自己卖给游览者的。不过,他们终于为了这事向亨利·砵甸乍爵士提出申诉,由于他的要求,曾采取步骤防止再发生这些暴行,真的,后来为了要向中国人争取更好理解的值得嘉奖的目的,而且要在当时环境下,表示曾采取了公正的措施,有一笔数量相当可观的钱曾付给了庙中的住持,以便用来作为修理装饰这座建筑物之用。这笔钱远远超过了实际损害的价值。 

    作者贝尔拉德的这一段记载,一方面无可抵赖的承认,由于那些“游览者”要攫取纪念品,使得琉璃塔的塔面和内部装饰受到了损害;一方面又竭力替他同伴的破坏行为作辩护,说他们抢走的“纪念品”乃是向寺中僧人购买的,又说侵略者的统帅砵甸乍接获申诉后,曾经付出一笔远远超过实际损失价值的赔偿费。 

    我们要知道,这些有意的辩解,都是故意蒙蔽真相的记载。根据历来的情形,在我国名胜古迹地点,照例总有小贩设档向游客兜售玩具小饰物,甚或碑帖拓本作纪念品。当时琉璃塔所在地的江南名刹大报恩寺,当然也不会例外。英国侵略者可能曾向寺中的卖物小贩买过一些小件的土产纪念品,若说寺中僧人会将塔中的金佛以及砌在塔面的瓷砖卖给这些外国兵,可说是绝对不会有的事。相反的,他们目睹这庄严宝刹遭受到破坏,不仅敢怒,而且敢言,倒是真的事实。寺中的住持曾向砵甸乍提出抗议,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至于说砵甸乍曾付出了赔偿,而且说数目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损失,这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试想,建于明永乐初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时就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它的被破坏岂是一笔赔偿费就能够抵偿的?而且,砌塔的五色琉璃砖瓦,都是根据整个设计来定烧的,据建塔的史料所载,每一块砖谷按其指定的用途,大小都不同,又岂是有了钱就可以修补的?贝尔拉德并没有说明究竟赔偿了多少,竟说远远超过了实际损坏价值,可知是有意替这种破坏行为文过饰非而已。 

    在《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第二册的卷首,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南京明孝陵的景色,主要的是想画陵前的石人石兽,说明作:“南京的帝王坟墓和雕刻的怪物”,是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军官所作。看了这说明再看这幅插图,就明白作者不仅对中国历史知识的贫乏,而且作画手腕也不甚高明。正如早期所有的外国画家笔下所画的中国建筑物那样,对于宫殿庙宇的屋顶屋檐,以及牌坊亭台楼阁等等,完全抓不到中国艺术建筑的特殊式样,只是想当然的乱画一通,画成一些非驴非马的东西。这个英国军官也不能例外。他将明孝陵的享殿等等都画得像是茅屋,牌坊更像是路边的广告牌一样,完全不曾捉到牌坊的形象和特色。至于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本来是两面相对排成了一长列的,他竟将石人和石兽分成两处来画。高大的石人像是一群巨人游客,石兽散聚在一旁,像是马戏班里的兽苑,更看不出来是雕刻,难怪他要说这是一群怪物了。 

    作者贝尔拉德对这幅画很赏识,曾在画中特别加以推荐,说是比任何文字的描写更能将这些雕刻给人以明白的观念。这可以表示作者对于明孝陵的真实景色,也不甚了了。他在画中介绍明孝陵的景色说: 

    南京另一项值得注意的,令人发生巨大的兴趣的目标物,乃是那座庞大的非常古老的墓园。这地方据说是帝王的坟墓,是属于明朝的。它们都坐落在山坡上,距离南京城主要的城门并不太远,在一条整齐石铺道路的尽头。 

    但是,这地方更值得引人注意的,乃是那一条有巨人排列的道路,他们大部分都是用巨型的整块石材雕成,一直通向坟墓。在中国别处地方不曾见过这样的东西,它们看来已经非常古旧。四周的野草长得很高,遮掩了有些被打碎的破片。 

    接着他就介绍了前面所说的那幅插画,说画上曾画了一些庞大的马、象、斑马,以及其他的野兽等等。说它们都制作粗糙,而且是随便放置在那里的。又说它们很带有埃及的影响。 

    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且有些还有可能是胡乱下笔的。南京明孝陵的一些石人石兽,至今还排列整齐,并不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随便放置在那里的。石人是一堆,石兽又是一堆。 

    “纳米昔斯”号未抵达南京之前,曾在镇江参加作战。镇江有名的三山:焦山、金山和北固山,自然逃不掉英国侵略军铁蹄的蹂躏。他们在进攻镇江之前,先占领了镇江西门外沿江的金山,并且在金山寺的宝塔上设瞭望哨。但是蹂躏最甚的是北固山,因为他们是由这里登岸攻城的。 

    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这里的甘露寺,就是小说《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刘备招亲的地方。山边有一座铁塔,至今还残存一二级,是我国有名的古文物。这座铁塔在鸦片战争中,曾遭受严重的破坏。当时侵略者甚至主张将铁塔拆卸,逐件盗回英国去。 

    在该书第三十六章里,有一节这么写道: 

    我们在镇江所发现的一种最奇妙的东西,大概要算那座完全用生铁铸制起来的小宝塔。看到这座小宝塔,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许多实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有关创造性的推想。有人把这座宝塔叫做郭士立宝塔,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这座宝塔的人。 

    这座宝塔引起这么多的注意,问题于是辩论起来:有无可能把这座宝塔一件一件拆开来,并把它搬到英国去,作为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标本。这座宝塔虽然分为七层,但一共只有三丈高,每层单独自成单位,却分明铸造起来的。大家因此设想,如果决定搬运的话,也不是全然不可能的。 

    宝塔系八角形,周围都有浮出外边的装饰品。可惜时间过久,这些装饰品有些看不清楚了。根据塔上镌刻的文字,郭士立先生作出判断,估计这座卓越的建筑物,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姑不论这座宝塔的年龄是多么大,我们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在把大量的铁铸咸一个坚固的物体和装饰品这方面,在欧洲人采用这种技术以前好几世纪,中国人早就熟悉它了。我们认为这座宝塔,比起我们在战争中所俘获的那些大炮来,是一种更加优美和更有价值的战利品,因此,这座宝塔没有能够拆下来带回英国去,不能不使我们心中感到遗憾。 

    (据一九六四年上海出版《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书所引用的译文) 

    居然要将甘露寺的铁塔拆运回英国去,而且以不能这么做为“遗憾”,这真是十足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口吻! 

    这座铁塔所在地的甘露寺和北固山,相传就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刘备过江到孙权家中来招亲的地方。由于两人游北固山之际,曾信口赞了一句:“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来在甘露寺山门外登山的石级长廊壁上就嵌有不知是谁题的擘窠大字石刻:“天下第一江山”。 

    铁塔就在长廊外的山坡草丛中。年轻时候在镇江念书,假日游北固山,这时铁塔只剩下了两级,总要走过去摩挲一番,因为知道这是一座唐朝遗留下来的铁塔,是有名的古物。对于其他的一切,就不曾去关心,也不知道它何以会损坏成这样的原因,直到后来读了一些有关镇江地方掌故的旧籍,才知道铁塔的被毁,竟与鸦片战争有关。现在证之以《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所载,他们不啻自己也有了供状。 

    丹徒朱士云的《草间日记》,对于这事曾有记载。他的记载,可说与《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一样,都是当时人的记载,都是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朱士云在道光王寅(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七月初一日的日记上,这么记载道: 

    七月初一日,夷人毁铁塔,夷人西上。甘露寺铁塔,创自李卫公,明代为海风吹折重铸,已数百年物矣。至是夷捉民患毁之,掘深丈余,犹铁也,不得其根柢,乃去其顶,毁其相轮而止。 

    这里所说的李卫公,就是唐朝的李德裕。据《丹徒县志》所载: 

    铁浮屠,唐李德裕造,在天王殿东北、乾符中毁。宋元丰中,裴据复建。明万历癸未童谣:风吹铁宝塔,水淹京口闸。是年塔颓海啸,没人甚多。僧性成功淇重建。 

    《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的作者,曾说他们想拆毁铁塔运回英国去作“战利品”,但是据苏庵道人的《出围城记》所载,英国侵略军毁坏了甘露寺铁塔,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用意的。《出围城记》说: 

    六月二十二日,伪提督往江宁所,留夷众,日捉数千人,拉甘露寺铁塔,疑其中有宝也。历久不动乃止。 

    又据袁陶愚的《王寅闻见纪略》,其中也说: 

    是日夷至甘露寺,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