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西列夫斯基-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三路突击进攻中,后贝加尔方面军的突击应起主要作用,其目标是占领新京
(长春)、奉天(沈阳)和旅顺,以决定战争的结局;远东第1方面军应从滨海地区
沿捷径向吉林挺进,以与后贝加尔方面军的突击相会合;远东第2方面军向黑龙江沿
岸地区的突击是辅助性的,其任务是钳制住敌人并将其消灭在那里。
    简单地说,此次对日作战行动主要由三个战役共同组成,即:(1)兴安岭一奉
天战役,由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蒙古人民军一部共同实施;(2)哈尔滨一吉林战役,
由远东第1方面军负责实施;(3)松花江战役,由远东第2方面军负责实施。
    至此,全部远东战役作战计划告竣。
    7月初,斯大林最后一次约见华西列夫斯基。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斯大林
一点也轻松不起来,每临大战之前,他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华西列夫斯基把按作战
计划标示好的作战地图摆到了桌上,请最高统帅做最后的校阅。看过之后,斯大林
对他说道:“真的没有什么问题了吗?”
    “斯大林同志,我想是没什么问题了;如果说有的话,那也是到前线后所遇到
的新问题。那时,我会遵照您的指示及时请示您的。”
    “请您必须经常与我保持联系。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管我在做什么都要叫到
我。”这是斯大林经常对去前线的大本营代表或高级军事统帅说的口头语。意思是
说,如果他正在睡觉或看电影,一定要把他叫醒或找来。
    “我一定与您保持经常的联系。”这也是华西列夫斯基每次离开斯大林时必说
的话。
    “祝您成功!我等着您的好消息。”
    “谢谢。”
    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飞到赤塔。这里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
部所在地。他的远东军总指挥部先期驻地就在距此西南方向25公里远的地方。后来,
他的指挥部转移到了麦列茨科夫的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那里。
    华西列夫斯基将大本营6月28日的训令当面交给了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并请工作
人员把另两份送到麦列茨科夫元帅和普尔卡耶夫大将那里去。到这里的第一天,他
就不得不与方面军司令及军事委员会委员一起研究许多刻不容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问题。
    铁路运输所必需的煤不够用了,地方储备的份额马上就要用尽,为使极端重要
的运输工作不致中断,他不得不向最高统帅请准使用不准动用的国家储备份额。
    弹药的积累速度令人感到严重不安。必须命令加快将弹药运出工厂和送往部队
的速度。向前线运送作战飞机的速度也不够快。
    部队非常缺乏盛水的容器。而无盛水容器,进攻就有停止在满洲的沙漠和山地
地域的危险。
    通信人员严重短缺。
    卫生机构的充实工作进行得迟缓。
    装甲及坦克装备的修理工作也远不如意。
    除了上述这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状况特别让他担心。负责装载运输这个集
团军的部队和装备的铁路列车,一天比一天越来越多地未能遵守规定的运行时间表。
这个集团没有运输工具,原有的汽车都留在了原来的驻地。仅编制部队就缺汽车22
74辆,加上配属给集团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所缺汽车几乎近3000辆。
    在随后的几天中,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在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要突击
地段做了一系列实地勘察。他还视察了作战部队,并与各集团军和军的首长以及师
长们做了讨论和座谈。结果,他们一道对原先定下的决心做了不少的重大修改,其
中主要是缩短了原训令中规定的各部队完成任务的期限。如,担任先锋突击的近卫
坦克第6集团军有可能不按原先规定,即不在战役的第10天,而在战役第5天前就能
强行通过大兴安岭地区。这样一来,各诸种合成集团军前出到满洲平原的期限也随
之大大地缩短了。具体情形如下:
    第36集团军攻占海拉尔地域筑垒区的期限由原来的战役第12天提前定到了第10
天。而后,它应改向齐齐哈尔进攻。
    第53集团军的部署稍稍偏右些,紧跟在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后方,其任务是不
停顿跟随先锋集团扩大突击口。
    整个方面军右翼的部队,特别是在越过大兴安岭后必须占领大板山地区的第17
集团军,也把原定的期限缩短了5天时间。
    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预计也可以大大缩短前出至张家口和多伦的期限,他们应
该在该两地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会合。
    所有这些新的变更,当然都须经由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当华西列夫斯基将情况
及时地报告给斯大林时,后者立即命令总参作战部首长对这些重新加以计算。计算
结果表明,他的建议是基本可行的,总参谋部只是担心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能否在山
地行进中保持那样高的速度。但最后斯大林还是按上报要求批复了华西列夫斯基。
后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在实际作战中不仅达到,而且还超过了这一规定速度。
    进入7月中旬前后,华西列夫斯基又先后到远东第1和第2方面军那里视察了部队,
检查了这两个方面军突击地段上的实际部署情形。经过对地形、敌情及苏军物质保
证措施的分析研究,也在原训令规定的战役期限目标方面做了不小的修改,尤其在
作战物资保障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每到一处,华西列夫斯基就向各集团军及军师
级首长强调,在这场战争中我们面对的是新的、有强大战斗力的危险敌人,我们必
须在相当特殊而复杂的远东战场上消灭敌军。因此,必须把一切问题都充分地估计
到,考虑好,决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这项任务是光荣的,但也是艰巨的,其间每
个指挥人员的责任都是重大的,不能在任何环节上有所疏忽,否则必将影响整个战
局。
    7月下半月,华西列夫斯基对各种作战物资,包括装备、燃料、飞机等的运输工
作花去了很多精力,许多问题都需要他亲自去过问,去协调和督促。同时,他还向
各方面军司令部发出命令,要求它们务必利用这段时间在各自的进攻地段上进行一
次接近于所应完成任务的专题性诸兵种合成实战演习。命令还要求,演习必须在各
方面军司令员和集团军首长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目的是使指挥人员和全体战斗人员
都尽可能准确地熟悉未来作战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这是华西列夫斯基自白俄罗
斯战役以来惯常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前训练万法,他认为这对即将进行的战斗
大有种益。
    7月16日,前去柏林参加三国首脑会晤的斯大林突然从波茨坦打来电话,询问华
西列夫斯基对远东作战准备得怎么样了。他还问道,这一工作能否提前10天完成,
如果可以提前,务必抢时间完成。华西列夫斯基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各
作战部队的集结和全部必需的作战物资的调运,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请求
还是维持原战役计划所规定的时限为好。对此,斯大林只说了声:“那好吧!”随
即就放下了电话。
    事后,华西列夫斯基感到很奇怪。他想,最高统帅一定有了什么新的考虑,不
然为什么突然提出期限提前的问题呢?也许,是和波茨坦会议的什么情况有关吧?
什么情况呢?他没好问,斯大林也没说……
    原来,在波茨坦会议前后,苏、美、英三大国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了。随着法
西斯德国的战败及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未来德国前途问题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新
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企图改变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担心由于苏联
的强大而影响到自己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和利益。早先,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存在,
其中主要是丘吉尔。他曾多次向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吹风说,斯大林的苏联将要“赤
化”欧洲,这应该是所有西方国家共同感到忧虑并及早加以防止的问题。但罗斯福
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在反法西斯作战中团结对敌,而不应该在强敌未败之前盟
国内部先起磨擦。他主张对解散了共产国际组织的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表示更多的诚
意,因为在对德国和日本的作战中苏军仍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可罗斯福逝世后,
由原副总统位置递补上来的杜鲁门的思想与主张正好与丘吉尔非常相近。因此,在
波茨坦会议之前,俩人即统一好了口径和对策,这就是共同来对付斯大林并遏止苏
联。
    在会议期间,关于战后德国的未来前途问题,其中包括对德国的分割占领、索
求战争赔款、边界划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波兰问题上,英美两国都在暗地里与苏
联大加勾斗。他们希望苏联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小才好。只是碍于苏
联的强硬立场和巨大实力,他们才不得不有所收敛。但是,越是因为如此,他们也
才要越发不遗余力地想方设法限制并遏止苏联。
    会议于7月26日公布的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就是比较明显的一例。这份文件
是由美国方面负责起草、经英国讨论同意并邀请中国参加最后签字的,其主要意旨
是促令日本政府迅速无条件投降。虽然苏联早在德黑兰会议上就表示将参加对日作
战,而在雅尔塔会议上更作出了法律性的承诺,但这一文件的起草工作却始终不使
苏联方面知晓和参加。他们借口苏联与日本尚未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坚持不必与斯
大林商量就予以公布,并且根本不想邀请苏联参加签字。只是在公布文件的当天,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奉命将文件副本交给了苏联政府代表团。当苏方提出推迟3天公
布的建议时,也被会议所拒绝。这也反映了美英两国企图拒绝苏联参加解决远东及
日本问题的意向。
    这是因为,在具体对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上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