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锐部队都用在这个方向上,因此这里的德军从突击开始就进展不快,每推进一节纵
深都要损失大量的兵员和武器。而当严寒骤然来临时,他们的坦克集群的发动机已
经无法起动,机枪和自动武器不听使唤,士兵们的步枪枪栓也被冻油卡死了。与之
相反,来自东西伯利亚前线的苏军精锐防御部队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他们的机枪
都披有枪套,以防止寒流的侵袭;他们的武器全有冬季特制润滑油,使用照样灵活;
每个战士都头戴软质皮帽,足登高统军靴,身着棉装又配有呢制大衣,冰雪无碍。
同样,苏军的坦克集群也没有出现因严寒而不能发动的情况,尤其是他们最新装备
部队的重26吨的T-34、T-35新型坦克,性能之良好、威力之巨大,在当时的战场
上确实无与伦比。它有5个旋转式炮台、四挺重型机枪,可载乘员10人,速度快,装
甲倾斜度很大,一般的反坦克炮弹和反坦克穿甲弹都对它奈何不得。后来德军没有
办法,只好调来88毫米速射高射炮来对它进行平射。然而,太多的德国士兵已经到
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可怕的无休止的寒冷已经超过了人体所能支持的限度。在他们
以为俄军预备队兵力不是全部被歼也已用光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苏军精锐师却源源
不断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这种人为的战场变化也大大地超出了他们理智所能接受的
程度。
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强大的苏军死死卡紧了。虽然莫斯科
已经就在眼前,也已处于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但毕竟已经是锐气丧尽,乏力回天。
德军士兵就在莫斯科的大门口的冰天雪地里流血,很多人歇斯底里地喊着:“我们
再也捱不下去了!”“我们既进不了莫斯科,也回不去德国了!”及至气温下降到
零下52摄氏度时,他们再也不能作战了。于是,不但进攻陷于停顿,而且简直是眼
看着苏军在前面向他们发起冲击。
在西南方向,疯狂的古德里安坦克集群仍在负隅顽抗,他们仍在徐徐地向前推
进,并企图绕过布防森严的图拉而迂回莫斯科。就在这时,德军司令部停止进攻的
命令下来了。司令官们明白,他们的部队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这一天,是12月8日。
这是古德里安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兵团自从踏平波兰以来的第一次撤退。他不得不
命令他的士兵们在坚硬如铁的冰封地面上构筑防御工事。然而就在这时,还不时地
遭到苏军小股部队的骚扰性突击。这些部队惯于夜战,身穿白衣,手拿涂上白漆的
自动步枪,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来,冷不防地一阵袭击后,马上又不见踪影了。
原来,这是莫斯科近郊的游击队。后来,古德里安在他的自传体著作中写道:“对
莫斯科的进攻已告失败,我们伤亡惨重……我们已经遭到了败北。”
妄自尊大的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既低估了苏联军队可投入作战的兵员人数,
也低估了它的无畏士气和战斗力。虽然这时他还不认输,并且在以后确实也苟延残
喘了相当一个时期,但在这里所遭受的这场失败,却犹如当头一棒,击掉了他和他
的法西斯部队的士气。像当年的拿破仑一世一样,这里也历史注定般地成为了他命
运中的滑铁卢。
莫斯科的危险解除了。
这个英雄的城市犹如大病初愈的顽强患者,强烈地要求站起腰身并下地行走。
还在11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内就有人提出进行反攻的建议。斯大林将信将疑,
当他询及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时,这位沉着稳健的将军表示不好。因为,根据当时
他领导的作战参谋小组的判断,德军近期还要展开新的攻势,这说明他们还有力量。
到11月底,德军的进攻力已渐告竭,这正是由于气候条件、敌人战线的拉长及
苏军的顽强抵抗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总参谋部这时便提示大本营说,现在我军转入
反攻的时机似乎差不多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国防委员会也坚信此点无疑。经研
究,最后把发起对德军反攻的日期定在12月5一6日。这时,希特勒的司令部还没有
正式下令停止进攻,但实际上各个方向上的德军进攻已经基本停止。
恰在此际,沙波什尼科夫总参谋长病倒了。于是,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立
即出任代理总参谋长一职。此后,华西列夫斯基与斯大林等大本营成员一起,具体
制定、筹划并直接领导了这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这是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军所
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击德军的行动。
对于这次反攻行动,苏军最高指挥中枢自信可以成功。这可以从下面一点得到
证实和证明:12月15日,即在反攻开始后的第10天,苏共中央就作出了把原来迁出
莫斯科的党、政、军机关迁回的决定。而原来迁出的总参谋部第二梯队,早在11月
下旬就已迁回莫斯科,以便立即投入反攻的准备工作。
反攻计划编制完成后,身为代理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在12月4日便亲自前往
加里宁方面军司令部。在那里,他当面向该方面军总司令科涅夫传达大本营关于转
入反攻的最后指示,并在那里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该方面军不折不扣地执行反攻命
令。
何以需要如此这般呢?原来,在12月1日凌晨3时30分,他和斯大林两人曾亲自
签署了一道命令,要求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不要在自己所辖的地域内另外组织任
何局部反攻,而应把主力用在配合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的反突击进攻上面。但随后
科涅夫即打电话给华西列夫斯基,借口缺乏坦克和兵力不足,不想采取支援西方方
面军的行动,仍想单独进行一次进攻加里宁的局部战役。最后,在华西列夫斯基答
应他增加兵力支援的情况下,科涅夫才勉强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尽管如此,斯
大林仍不放心,于是便派华西列夫斯基亲自来到这里。
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在航空兵突击和炮火准备之后,先行按大本营方针转入
了对敌人的反攻。次日,西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也按期发动了强大的反击攻势。
结果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自然是苏军节节胜利。当各方向上的德军还在冰雪覆盖的
土地上一点一点地挖掘防御工事的时候,强大的苏军便纷纷冲到了他们面前。于是,
敌军便丢盔弃甲,作鸟兽散,留在阵地上只是大批大批被冻伤的士兵,还有大片大
片的废旧钢铁——那些根本无法发动的坦克和车辆、火炮、机枪……
原来一路冲杀、骄横无忌的法西斯德国军队,现在开始了他们自战争爆发以来
的第一次退却和逃跑,而当初从国境线上一路被迫退却、以致被迫退到自己首都大
门口的苏军部队,现在终于获得了复仇的机会,他们开始由败退转入了进攻。这也
是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
这表明:苏军已经开始掌握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虽然这时还不是它的全部。
经过莫斯科保卫战这场空前的激烈角逐,苏军很多高级指挥人员经受了锻炼,
他们更多地掌握了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一系列军事战略技巧与军事指挥艺术。华西列
夫斯基在协助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筹划、指挥这次会战中,学到了许多实战军事技能,
并在这次著名战役中成长为苏军高级将领。对于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献身祖国的
精神,苏联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同时也给了他以应有的实
际地位和善遇。
关于整个莫斯科保卫战带给苏联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它对以后苏德战场复杂局
势的导引作用,华西列夫斯基有自己的独立认识和分析,他曾经这样写道:
苏联首都附近大会战的结局在精神方面和政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此
以前,希特勒的馒略政策还没有遇到过挫折。他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控制了几
乎整个西欧。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德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可是现在“不可战胜的
德国军队”居然被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在莫斯科附近,法西斯军队损失人员50
多万,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O00多辆,还有其他许多技术装备。法西斯
军队从来还没有遭受过这么惨重的损失。
希特勒占领军全部从莫斯科州、图拉州和梁赞州被赶了出去,部分地从列宁格
勒州、加里宁州、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哈尔科夫州、斯大林格
勒州和刻赤半岛被赶了出去。这些胜利的意义在子,苏军已经将战略主动权从敌人
手中夺了过来,使敌人“巴巴罗萨”计划所规定的战略目标一个也未能实现,在这
些毁灭性的打击下,“巴巴罗萨”计划破产了,作为它的基础的“闪电战”理论完
全破产了,从而迫使法西斯的头子们不得不转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
华西列夫斯基
第八章 绝不准后退一步
战局恶化全线急,临危受命总军机;
但凭机敏赴维艰,纵横捭阖赖勉力。
1941年冬季莫斯科城下惊心动魄的厮杀,给法西斯希特勒的打击不可不谓沉重。
但是,他会就此屈服吗?不会,当然不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被德军所大
吹大擂的“节节胜利”,把希特勒那原本骄横狂妄的战争赌徒式的心理推向了极端,
他已经变成了一架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作为这样一个自负而变态的战争狂人,他
怎么会承认自己的失败呢?尤其是,他又怎么能甘心屈服于他根本不屑一顾的那些
“红色俄国佬”呢?!
在艰难地捱过残酷的冬季之后,为了在1942年春季进攻中雪莫斯科城下之耻,
希特勒不断地通过德国宣传机器给自己将军和士兵们打气。他们吹嘘说,德军已经
征服了连拿破仑一世也没有征服过的可怕的俄国冬季,春天的到来一定会给德军带
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