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西列夫斯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易。但是……经常要攥紧拳头直到手指发疼,默不作声,克制自己不去骂人或吼
叫。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重,应是苏联军事首长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相信部属,尊重并信任下级,维护他们
的自、尊心。他非常了解,在像苏德战争初期那样很不利的困难局面下,要保持严
密的组织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极力提倡集体的团结精神,努力造
成一种使大家感不到上面的压力,而是感受到有经验的老同志和首长们的有力支持
这样一种工作气氛。他对下级历来热情、关怀、坦诚和信任,所以在总参谋部深受
大家的爱戴,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勇敢沉着、机敏干练。他曾在战争期间不止一次地冒着巨大
的生命危险在前线作战部队工作,但是每次都能准时圆满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的
使命和任务。他写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都非常全面而极其明确。他的这一素质深
得斯大林的赏识,所以当需要深入地分析某个问题、制定某种可靠决定或提出某项
完善的建议时,斯大林常常把他派到前线去。斯大林十分相信华西列夫斯基的判断
和建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他的一个特殊天赋是能在事件的发展中抓住主要的东西,及时作出正确结论,
并能极为清楚地预见到事件发展的趋势。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相反,他总是非
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从不打断别人的话,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能耐心
地讨论并做说服工作,最后往往使对方心悦诚服。同时,他也很善于在最高统帅面
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既灵活又坚定。具有此种勇气和本领的,在苏军高
级领导人中只有他和朱可夫、安东诺夫等极少数几个人。
    在作战风格上,华西列夫斯基的特点是决心大,计划周密,力图合围敌人,切
断其退路;或分割敌军集团,以便随着战役发展而各个歼灭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白俄罗斯战役、麦麦尔战役,尤其是东普鲁士战役
和庞大的远东作战中,这种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所有的作战行动中,他都
随时准备无条件地效忠祖国。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反对任何吹嘘。在取得战役
胜利后,即使是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从不强调自己的个人作用。
    第二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给统帅下的定义是:“统帅乃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或战役战略大军团,具有准备与实施战略性战役的雄才大略,并能运用作战经验创
造性地发展军事学术的军事家或军事首脑。统帅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在一定的历
史环境中探索和运用可导致作战胜利的作战方法的才干。”
    华西列夫斯基自己也认为,指挥战争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完全应
该把那些在战场上最卓越地表现出自己的军事艺术和才能、勇敢和必胜信念的军事
首长列入统帅的范畴”。在他看来,不仅方面军司令,而且集团军司令级的高级军
事首长也应被列入统帅之列。他曾写道:“衡量战争年代里统帅活动成绩的准绳,
当然是完成战略性的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的任务以及把敌人打得惨败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不愧为一代统帅,他无愧于自己的英名和所得到的褒奖!
    在考察华西列夫斯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对他一生起到过特别大影响的
人,应该首推早年的苏军总部作战部长兼副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和苏军总参谋长
沙波什尼科夫。他们像伯乐一样发现了他,随后又培养和提拔了他。前者把他由基
层部队的团级指挥员调到了红军军训部,由此他才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全面认识
了解苏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后者把他调入了苏军总参谋部,并在随后直接把他
推荐给了最高统帅斯大林,从而使之得以进入苏军最高指挥中枢。当然,伏罗希洛
夫元帅和斯大林本人对他的推重和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他一
直对斯大林给予的关怀和器重深为感激,并始终认为斯大林不愧为最可钦佩的军事
天才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骄傲领袖。
    话说回来,任何别人的推荐和赏识,都必须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为既定基础,
不要说在军事领域内和战争年代中,就是在其他没有较大风险的领域内或和平时期,
这也照样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用一句中国话来说,成事在天,谋事
则完全在人。所谓事在人为,此之谓也。
    关于本书的结构安排,考虑到丛书的创意和整体性,作者着重写了传主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战前的军事生涯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用以说明其从士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其他则未便涉及。
    最后,作者需要说明的是,撰写本书的材料收集工作是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完
成的,得到了戴茂林等同志的大力帮助。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过
一本中文版的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传或较完备的介绍性作品。无疑,这给本书的
写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其中有些关系到时间和具体事件的准确性问题,不得不去翻
阅大量相关的著述或文字。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戴茂林及所有给我帮助的人们表示
由衷的感谢之忧!
    此外,本书的撰写是在极为仓促的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尽人意事件中完成
的,又兼作者自己能力、水平所限,因此它很可能存在包括各方面的疏漏或失误之
处。凡此种种,敬希有识专家和读者诸君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在不胜惶恐中祈盼您的赐教。
                                                 1994年8月31日
                                                      于青灯下   
  华西列夫斯基        
      第一章  神父之家出少年
              贫寒布衣自乡间,神父之家出少年;
              不乐神业思农稼,戎马一生违父愿。
    任你打开一幅俄罗斯地图,就会发现,著名的伏尔加河中部平原,是从伊凡诺
沃州和科斯特罗马州交界处开始的。19世纪末,这里曾经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而翁
扎河、涅姆达河、卢赫河、科斯特罗马河等伏尔加河支流都从它中间流过。似乎它
们就是为了滋育这森林平原,养育在它的上面世代生息的古朴的人们。
    如果乘轮船沿伏尔加河自科斯特罗马向下游驶去,途经美丽如画的普列斯城,
则可一直驶进以盛产亚麻织品著称的基涅什马城的码头。由该城向西南方向有“铁
罐子”(旧俄时期人们对火车的早期称呼)直通伊凡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再向
南,有一条大路直通当地著名的尼基季诺大村庄,与它毗邻的还有个有名的巴特曼
纳商业村。这里是附近贫穷村落的一个小热闹中心。它旁边的一些村子居住的人们,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以到过这里或了解这里的某件事情为荣耀。
    在距这个所谓的“热闹中心”约5公里的地方,曾有一个名叫诺沃波克罗夫斯克
耶的小村子。虽然它小得根本名不见经传,但历史可以作证,它确实是那种标准的
古典俄罗斯式乡间自然村落。这里土地贫瘠,居所困顿,人们只能靠近乎原始的农
业耕种来维持生计。尽管在村落四周长满了笔直高大的漂亮云杉,但生活艰辛的村
民们根本无心领略这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美丽景色。现在,这些古老的村落早就消失
得没有踪影,即使是当地的俄罗斯人,也没有多少还能记得起它了。
    但是,谁能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独领风骚并享有深谋远虑、智勇双全之美名
的著名苏联元帅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就出生并生长在这里呢。
    像许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树起盖世英名的苏联元帅和将军们一样,华西列
夫斯基元帅确实来自于地道的乡间农舍。若套用一句中国古话来说,正可谓“起自
布衣”。也许是旧俄时代俄罗斯乡间特别贫穷与落后,或许由于数不尽的少年磨难
与坎坷,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一种格外的顽强,一份特殊的机敏。也许,这就是那
另一种类型的带有异国风味的“天生丽质难自弃”吧。
    然而,在华西列夫斯基身上,还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殊之处。仅就其出身与
少年志向而言,他的父亲是一位乡间神父,而在他出生时,父亲还仅仅是一个为生
活所迫的教堂合唱团的诵经士,他自己自幼也一直在神学校里读书。尽管如此,他
并不喜欢神的事业和神职,他也没有想成为一名军官或军事家,而是想成为一名农
学家,即使当了沙俄的军官后,他仍想在退役后重新实现他当一名农学家的梦想,
甚至在读完军事学校后仍想去读一所农业大学。也许,神职离他太近了,近得几乎
伸手可及;而军人或军事家又离他太远了,远得难以设想。那么,农学家呢?或许
这是他现实和理想的综合物?真让人说不清楚。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个谜,如果你仔细地加以品味的话。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出生于基什涅马县诺沃波克罗夫克耶附近的新戈利哈村
(现在是伊凡诺沃州维丘加区)。还在孩提时,他便开始为贫困的家庭从事简单的
劳动。他经常与邻近的小伙伴们远出故乡的森林,到那里采摘各种蘑菇和野果,有
时也同哥哥们到田间开荒种地,同农民们一起去割草或打柴。为此,他自幼便熟悉
并喜欢上了家乡的山水和一草一木,他几乎走遍了家乡附近的所有森林地区。一次,
为了到较远的地方去采摘更多的鲜蘑和野果,他同两个小伙伴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了。由于采集得太多和一整天的林中奔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