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巫蟪灯锝┖陀抑欣山靸y率领,因为政府军实力实在太弱,所以不得不从地方上筹军。身为下邳丞的孙坚被朱儁征为佐军司马参战。 为什么朱儁点名要孙坚?这里,我花点时间把朱儁给大家介绍一下。 
  朱儁字公伟,是会稽上虞人。早年的生涯和刘备差不多,也是幼年丧父,随母卖布为生。以“好义轻财”著称(看来也是个挺有钱的商人家庭),被上虞县长看中,推荐给当时的会稽太守韦毅,从县办公室秘书升到市办公室秘书。尹端继任太守后,朱儁升任为主簿(即办公室主任),成为一郡的红人。 
  前文已经讲了,熹平元年,许昌在会稽造反,吴郡的孙坚率兵来到会稽作战,朱儁此时应该与他有过接触,而且两人应该还挺合得来的。后来,尽管孙坚在客地犯下许多触及当地豪族的恶行,可是由于朱儁并非当地豪族(虽然可能有点关系),所以对此并不是很在意。 
  熹平二年,尹端在讨伐许昭(许昌子)时大败,犯了死罪,朱儁替他到京师行贿,这才使尹端免于极刑。尹端的继任徐珪很看重朱儁,把他推荐做东海国的兰陵令。朱儁和孙坚这时同在徐州,应该又有了不少接触吧。 
  二世纪七十年代末,东汉的边缘地带交州发生严重叛乱,朱儁在光和元年被拜为交阯刺史(以区区一芥县令被拜刺史,看来史书多半漏记了朱儁5、6年的官宦生涯)前去平乱,结果不负众望,靠着家乡的5000兵马(看来,朱儁和孙坚也差不多,也是家乡的地头蛇一类,不过比老孙强多了),以少胜多,平定交州七郡,展现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 
  由于仅历时半月就平定了上万人的叛乱,朱儁受到东汉政府的高度赏识,被封都亭侯。 
  到了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朝廷又想起了朱爵爷,被征为两帅之一。 
  朱儁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在会稽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孙坚,请他出山,孙坚立马就答应了。 
  孙坚除了带上本郡的铁哥们外,还在当地招募了不少士兵(其中包括后来的东吴第一武将,当时流寓淮泗的程普),有千把人,随同朱儁出征,屡建奇功,被升为别部司马。 
  黄巾之乱平定后不久凉州的边章、韩遂造反,车骑将军张温出兵西征。可能也是出于朱儁的力荐,或者孙坚曾与张温有过交情,张温让孙坚屯长安,留守关中。在留守关中期间,孙坚与董卓有过一面之交,据说还向张温说过老董不少坏话。 
  凉州叛乱平定后,孙坚被拜为议郎。此时,长沙区星又造反了(看来,东汉末年的叛乱从未停止过),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南征。从此,孙坚脱离了中央政府,他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凭借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当地部分豪族的支持,孙坚到荆南后不过一月就平定了区星的叛乱。由于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响应区星,孙坚很有魄力地越境讨伐(这在当时是不为中央政府所允许的),结果获得胜利,中央政府不但没有怪罪孙坚,反而加封他为乌程侯(属于县侯)。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已经基本失去控制了。另外,吴录上还说孙坚曾经越境至庐江讨贼,如果属实,那么,在灵帝末年,孙坚不但在荆南三郡站稳了脚,还在老家扬州有了一定的声势。不过,孙坚的这一次出兵庐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结识了当地的豪族周家——当然,那时他不可能意识到庐江周家对他后继者的帮助竟会有那么大…… 
  中平六年仲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力将军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显然,董卓的进京严重触犯了当时山东大官僚集团的利益,在第二年,即初平元年的正月,山东大官僚集团达成了联合阵营,共同抵抗董卓——名义上固然是讨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他们本身又何尝不是“逆”呢?)。当时,几乎所有的非凉州、并州集团都参加了这一阵营,孙坚也不例外。不过,孙坚参加这一阵营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和凉、并军事集团开战,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同为山东集团的荆州刺史王叡。 
  早在孙坚平定荆南时,王叡就和孙坚打过交道,应该说,当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其实,当时刺史和太守的官阶是一样的,当然前者的社会、政治地位更高些,不过军事地位还不一定),可是王叡却很看不起孙坚,而且还是明着看不起,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吧。在晋朝,以至后来的南朝,王家是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开创王家最发达史的是王祥,而王叡就是王祥的伯父!在当时,王叡属于一流名门,不免有些矜气,而孙坚属于暴发户类型,而且是以军功立足,根本没有政治背景,小时候还是吴郡著名的古惑仔,可以说,王叡轻视孙坚是理所当然的,而以孙坚的脾气来讲,是一定会记仇的,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了杀意,这时时机成熟,报复的机会当然不容错过。借着北上的机会,孙坚“过杀之”。 
  按理说,孙坚是长沙太守,王叡是荆州刺史,即便孙坚要杀王叡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王叡砍了呢?在下在这里案着吴录解说一下。 
  王叡是徐州琅邪贵族,在荆州当刺史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毕竟在这里属于外乡人,而王叡本人也不懂得团结当地土豪(相比之下,同属外乡人的孙坚就比他强多了,虽然可能会比他还鲁莽些),所以在荆州很孤立。当时荆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汉寿县,离武陵太守的治所临沅城很近,按理,王叡至少应该和武陵太守保持一般关系才对,可事实却是他和当时的武陵太守曹寅有尖锐的矛盾。在荆州军准备北上伐董时,王叡曾扬言要杀曹寅,曹寅当然很害怕,当即先发制人,求救于正在北上的、同样和王叡有怨的孙坚,孙坚当然立马就答应了。于是,在客军孙坚和地头蛇曹寅的夹攻下王叡兵败而亡。 
  孙坚在杀了王叡后,又杀了荆州南阳太守张咨,事情是这样的: 孙坚按着北上计划,到达了荆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南阳郡,可是当地太守张咨却没有任何表示欢迎的举动。其原因当然很容易理解。张咨是豫州人,和王叡一样属于外乡贵族,俩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还可以。孙坚杀了王叡,老张当然心里不太乐意,所以对孙坚爱理不理的。另外,张咨也有这个资本。在东汉,南阳不但是帝乡,还是著名的繁华地区,南阳太守在当时几乎和刺史、州牧的地位相当,他当然有理由小看孙坚了——虽然后者在荆南有着不一般的根基!孙坚当然不能忍受,既然已经杀了刺史了,索性再杀个太守吧!张咨不过是一介文士,当然惨死于孙坚手下。 这时,孙坚知道自己在荆州已经快待不下去了,因为太残忍!而且北上也不太方便了,毕竟他杀的两个人也是山东官僚集团里的大人物!不过,事情在一个人出现后发生了转机,那个人就是袁术,从此,直到孙坚37岁去世,袁术都一直影响着他! 
  初平元年,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借着讨伐国贼、兴复汉室的口号在荆南起兵。可是,矛头所指却是与自己有宿愿的、同为山东大官僚集团领导人物的、当时分别担任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的王叡、张咨。孙坚的举动遭到了绝大部分山东上层人物的反对,这时他已经有些走投无路了:很显然,以他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一统荆州的,连回到家乡的实力也和很有些不够,又遭到了当时盟军的敌视——处境可见一斑。这时,常人的出路应该是投奔老董,可是孙坚不行。可以这么讲,孙坚和董卓的关系犹如赵云和袁绍的关系,两人是不可能走到一块的——当然,和赵、袁比起来,老董对老孙还是不错的。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这一点我想在以后分析董卓时详细展开,在此我只想提一点,那就是,董卓实际上更本就没有被山东勤王军所打败,董卓的人生末年可以这样概括:成也晋军,败也晋军),当时老董没有趁机笼络孙坚,而是启用了当年的党锢名士刘表出任新的荆州刺史(很奇怪,有许多现象表明老董对当年惨遭宦官排挤的党人是同情的,这很不可思议!),另外,为了安抚已经自愿流亡在南阳鲁阳的袁术,老董任命他为南阳太守——这对孙坚来说很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味道!经过慎重考虑,孙坚终于投靠了袁术,袁术也很爽快地接受了,同时立马提名孙坚担任豫州刺史(豫州的大部在当时还不是袁术的控制区,实际上孙坚担任的是袁术的“征豫将军”)。孙坚从“大名”的身份沦落到家臣!——呵呵,记得有网友说前期的袁术很强,那还不是靠着孙坚父子? 
  孙坚北上的第一站是豫州的颍川,受到了太守李旻的积极响应,李太守还亲自加盟了孙坚军。他们西进河南,占领了梁城(今临汝一带)。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在董卓手下大将徐荣、李蒙的进攻下,孙坚军大败,其本人仅保全了数十骑而还!李旻活捉被烹! 
  孙坚失败后,由于获得了当地豪族的支持(可能也有袁术的因素),很快就在梁又组织了一批部队回合陆续归队的残兵败将,在阳人又和董卓军展开了大会战。实际上,这次董卓军的统帅是胡轸、副帅是吕布,军力显然比上次梁县会战要强,孙坚手里的不过是些败军和新兵,军力与上次比要弱,按理,孙坚是必败的,可是,由于在战场上胡、吕二人的严重不和(实际上是董卓军中并州派和凉州派不和的集中体现),孙坚居然第二次梁县会战时大获全胜,还斩了老董的爱将华雄! 
  正在孙坚想要乘胜追击上洛之时,一直负责供给粮草的袁术由于害怕孙坚功高震主,停止了补给。孙坚只得亲自回到袁术的老巢鲁阳向袁术讨粮(说句良心话,孙氏父子对袁术可谓忠心耿耿,至于孙策后来的背叛实在是袁术自己太不像话),袁术被孙坚感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