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但不可否认,如果人们还想在激变中保持冷静和清醒,这种不合时宜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这一个个矛盾解构了堂吉诃德存在的必要性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以致后来被〃确诊〃为〃疯子〃。疯子的价值观自然是被正统价值观拒之于外的,而堂吉诃德的梦想却因其包含了人类本性的美德而具有合理性,世俗对合理性的拒绝就构成了另一个层面上的矛盾。第一部中理发师和神父的将计就计的哄骗如果还是世俗价值对堂吉诃德善意的招安的话,第二部中公爵的故意取乐则宣告了世俗价值对他的彻底否定、排斥和唾弃,干脆失去了被整合的意义,仅仅可用来取乐了。这就给这种拒绝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悲剧并没有结束。卡夫卡和鲁迅创造的悲剧是寻不到出路的,但无论主人公多么特立独行,他们还在坚持。塞万提斯却尖刻地毁灭了最后一丝希望堂吉诃德临终前〃悔过了〃,这便不再是一个卫道士的死亡,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绝迹,堂吉诃德成了骑士道和英雄主义的回光返照。当道德的热情在历史的冰冷面前熄灭时,尘埃落定了,旗帜倒下了,疯子堂吉诃德安静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欧阳斌
《变形记》
《变形记》
一本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好书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
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着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青年作家 郗晓波
在描写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奥地利着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
知名教授 刘建军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有过甚其词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
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卡夫卡传》
陌生的卡夫卡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郗晓波)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
泰戈尔的诗歌颂母亲、儿童、大自然,文字优美纯净,充满了神秘的印度宗教精神。
形式和韵味都给人以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花异草的印象
20世纪世界经典着作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泰戈尔的代表作
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会上,一部诗集成为评委们争相阅读的作品,委员会以121的投票比例将当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这部诗集的作者,这也是瑞典文学院第一次将诺贝尔奖颁给一个东方人。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抱怨委员会不应该将这份荣誉授予了一个〃名字拗口、不见经传的亚洲人〃,但是,大部分读过这部名叫《吉檀迦利》的诗集的人都对这次授奖感到非常满意,他们将诗集的作者称为〃东方圣人〃,这个人就是泰戈尔。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发表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泰戈尔将名噪欧洲,他掌握了英文的种种妙处,他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宁静感。与泰戈尔这个纯朴的东方人相比,我自己显得像是个身披兽皮的野人。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 庞德
我拜倒在这位孟加拉诗人面前,如同拜倒在神的面前一样,因为没有任何人的思想像泰戈尔的那样值得重视,没有任何诗集能像《吉檀迦利》一样给我以灵魂上的震撼。
法国诗人 纪德
诺贝尔文学奖是应该赋予这位集艺术家和预言家于一身的作家的。泰戈尔在这方面是无以伦比的。
瑞典着名学者 厄普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