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人对满洲贵族还不太了解,他们想入这些人的圈子而不得门径,所以希望通过纳兰性德的引荐步入仕途,渌水亭的文人雅集正好给这些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过单单纳兰一人的努力这个集会是不可能长久的,尤其对平时做事需要谨慎的侍卫来说,绝不敢招集这么多的汉族文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康熙帝也提倡满汉一家,纳兰的所作所为正好符合了当时的气氛。 
  在这帮文士中,有浙江朱彝尊、广东梁佩兰、常熟翁叔元 
、无锡顾贞观、慈溪姜宸英、宜兴陈维崧等等。纳兰性德对这些名士十分尊敬,他们中几乎每个人都比纳兰大许多,可是没有一个不佩服纳兰的才华。纳兰也真诚地对待这些文友,比如说姜宸英在纳兰家居住时,其母病故,纳兰和父亲明珠都进行了慰唁,派人送去了办丧事所需要的财物金钱,这让姜宸英万分感动。还有顾贞观,纳兰早知道他是东林领袖顾宪成的曾孙,在结实纳兰性德前,曾做过中书舍人,但受到排挤被迫离职回家,可他并不愿意就此罢休,他也来到纳兰的渌水亭,想求助于纳兰和他的父亲明珠,纳兰虽然未能帮他出仕,可也让他从〃世人皆欲杀〃的困境中挣脱出来,没有被政敌和仇家的造谣所击倒。顾贞观母去世,纳兰也出资相助让他得以三千里奔讣成行。纳兰帮这些文人朋友都是没有任何代价的,完全是出于真诚的友谊,出于对知心好友的无私关心。而平时聚会,纳兰更与这些性情率真的文人一起把酒言欢,每次酒过三巡都诗意大发,这种气氛连旁边侍立的婢女也身受感染,看到那种欢乐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到: 
  一杯一杯又一杯   
  主人醉倒玉山颓   
  主人大醉卷帘去   
  招入青山把客陪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情形俨然在目。后来参加渌水亭的文人们几乎都参与了《明史》、《大清一统志》等书的编纂工作,可见纳兰性德为清廷拉拢了不少杰出的汉族文人士子,促进了满汉关系的改善。 
  在这些朋友中纳兰和顾贞观的关系应该是最好的,他们结实在康熙十五年,一位是去职的小官,一位是新科的进士,两人相见恨晚。纳兰在相识几天后就送给顾贞观一首《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留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士,谁会成生此意?不通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梁汾是顾贞观的号,在词中他向顾贞观敞开心怀,说自己虽然出生在权贵的家庭,在京城过的却是庸俗的生活,但是他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愿意象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一样结交天下才士,顾贞观读过之后也即以侯赢自居,愿意生死相随。在这首词里,可以看出纳兰追求的是一种生死不渝的至诚友情,以及纳兰对蝇营狗苟的社会生活的不满和感慨,他们要用纯洁的友谊来对抗周遭的流俗。 
  说到顾贞观,其实另外一个人也不得不说的,那就是顾的好友江南吴江的名士吴兆骞。他们和纳兰之间有一段非常让人感动的佳话,这一切还得从顺治十四年的事谈起,那年江南乡试,权贵子弟贿赂主考官翰林院侍讲方犹,副主考官翰林院检讨钱开宗等人,方和钱也借机结交权贵以谋求升迁,营私舞弊对他们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可是最后因为名额有限,通关系的人太多,难以人人满足,最终引起了内哄。朝廷得知这个科场丑闻后,为了打击江南地主文人兴起了大狱,命两江总督将人犯捉拿到刑部。那年乡试,吴兆骞凭自己的实力考中了举人,可是也被人诬告科场作弊,同样被捕下狱,一同押解京师。其它的人到北京后,顺治皇帝在太和殿亲自主持复试,可是吴兆骞等八人因被告〃显有情弊〃,没有复试就被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地处东北,天寒地冻,无屋栖身,无法耕种,吴兆骞初到宁古塔时还被编入官庄和行伍,有一次前往乌喇(今吉林市)充军,途中雪深四尺,要不是被爱惜人才的镇守黑龙江将军巴海得知后追回,这个苏州人吴兆骞也许早已冻死了。不过后来吴兆骞慢慢适应了这个地狱似的流放地,在苦难和困境中他仍笔耕不辍,还将写东北边疆壮丽景色的诗歌编成《秋茄集》,他也以苏武自比,并说生了儿子就叫苏还,意是苏武早日还乡和自己早回苏州之意。可是希望只是希望,吴兆骞周围很多流放的朋友都死在了宁古塔,他有生之年回家乡的想法似乎已有点渺茫。故旧好友为他奔走融通也不见成效,直到朋友顾贞观结实纳兰性德后,才有了希望。 
  纳兰对吴兆骞的遭遇其实也早已耳闻,非常同情他,可是当时的情况要救出吴兆骞来也并不是简单的事。也许大家不解,纳兰的父亲是权倾朝野的明珠,营救一个被冤枉的中式举人难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顺治江南科考案并非是一般的案子,它涉及到满汉关系和南北汉官之间的复杂矛盾,更牵扯到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江南的汉族地主官员和文人的一系列敏感的问题,说不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营救了一个人会引起一系列政治反应,纳兰必然地考虑到这些情况。卤莽地去营救,不但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说不定反而会坏事,纳兰觉得必须等到一个适当的时机。所以他并没有马上答应顾贞观,这是纳兰办事的谨慎。他必须等到适当的政治气候才能行动,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这是真正地对朋友负责。 
  顾贞观救友心切,担心吴兆骞是不是还能撑到回家乡的那一日,于是给他写了两首问候的词,词写得深沉凄婉,顾也将词送给纳兰看了一遍。纳兰也为之所动,忍不住泣下数行,性德这时对顾贞观慨然发誓,营救的事以十年为期,最后一定要将吴兆骞救回来,虽然他知道这事困难重重。他必须依靠自己的父亲明珠,明珠也听说过吴兆骞此人,甚爱其才,第二天就叫顾贞观到自己府上来,要当面问清情况。顾贞观来后,明珠和他说:〃吴素负才名,又与先生莫逆,老夫愿意一效绵薄。但先生素不饮酒,今日能为君友饮乎?〃顾贞观从来不喝酒,见明珠这样许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明珠又笑着说:〃先生南人,不肯效吾旗俗请安。今日更能为君友请安者,老夫必有以报命。〃顾贞观丝毫没有犹豫屈膝请安。明珠也为顾贞观对朋友的一片忠诚所感动,让他放怀以待,一定可以将吴兆骞救出。 
  经过明珠和纳兰的努力,康熙终于同意将吴兆骞赦还。吴兆骞回到北京之后,明珠和纳兰的贤明大着。纳兰和顾贞观以及吴兆骞三人更是抱头痛哭,在酒席间掩饰不住欣喜,纳兰随即作词一首: 
  才人今喜入榆关,回首秋笳冰雪间。玄菟漫闻多白雁,黄尘空自老朱颜。星沉渤海无人见,枫落吴江有梦还。不信归来真半百,虎头每语泪潺湲。   
  真是悲喜交集,情真意切。词中纳兰不说自己为营救吴兆骞付出了多少,可见他也不图任何回报,词中只是一片真挚的友谊,一时这段事在京城传为佳话。当然吴兆骞只是个书生,不谙世事,他只知道纳兰和明珠为营救他付出了不少,却不太知道顾贞观为了救他也是竭尽全力,后来为了一点小事就和顾贞观翻脸,不相往来,吴兆骞甚至还极力诋毁污蔑顾贞观。纳兰性德将这些情况告诉明珠后,在顾贞观曾为吴兆骞向父亲求情的地方,重设宴席招待吴兆骞。然后在左边的柱子上写到: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右边的柱子上写到: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看过之后甚为惊愕,问纳兰和明珠这是怎么回事。明珠仔细说明原委,并请出顾贞观相见,吴兆骞知道情况后长跪于贞观面前不起,泪如泉涌,说到:〃生死骨肉之恩,而以口舌之争辜之,兆骞非人类矣。〃,两人相拥合好,大哭不止。 
  吴兆骞在北京了,总要有个住处,纳兰不但让他们住在自己府上,还把他的妻子儿女也接到家中,吴兆骞感激不已。纳兰与吴兆骞常常〃侵晨弄墨,笔彩潜飞;半夜弹棋,灯花碎落。〃,胜过亲兄弟。吴兆骞觉得自己不能白吃白主,为了报答纳兰的深情厚意,在府上执教,性德的弟弟揆叙还小,正好拜吴为老师。在纳兰府上教书时期,纳兰知道吴兆骞有些思念家乡的亲友,遂让他回江南省亲,并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吴兆骞在故乡染病,纳兰得知后非常焦急,让他赶快来北京治病养生。可是吴兆骞体质非常虚弱,不能成行,前后在家修养了一年,才回到纳兰家继续教书。 
  作为侍卫,纳兰的职责还是扈从皇帝。皇帝要出塞,纳兰也只能作陪,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纳兰,胸中也有不可磨灭的济世思想,他理解那些守卫在边关的将士。纳兰随从康熙皇帝到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纳兰看到的是一眼的边塞风光,千帐营灯,灯下是边关那些不能回家的将士,他也想到了自己的遭遇,除了渌水亭的聚会有一些乐趣外,整日守在康熙的周围,没有半点自由可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如梦令》   
  纳兰在塞外写的好词不计其数,都悲怆凄凉。古代写边塞词的多是些武将谪臣,纳兰以明珠长子的身份,随康熙出巡,本是风光极了,可在善感多愁的纳兰眼中,满目悲凉,看到的只是天寒风紧,以及将士门的思乡之心。难怪清末学者王国维也说过: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有纳兰性德的塞上之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