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实际是纳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清朝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考中举人后,按照习俗要举行鹿鸣宴。而宴会之前,作为举人要去谒见主考官徐干学。纳兰从小就读徐干学的文章,受了极深的影响,见到他时纳兰就直呼老师,回到家中也兴奋地对亲朋好友说自己〃幸得师矣〃。那么这位徐干学怎么如此让纳兰尊敬呢,原来他和二弟秉义以及国子监祭酒徐元文都是顾炎武的外甥,三人从小受顾炎武的教育,分别中状元探花,号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徐干学中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使他名满天下,是名副其实的文章泰斗学界领袖,王渔洋,孔尚任朱彝尊洪升等著名作家学者都经常在徐府唱和盘桓。洪升后来在写给徐干学的《上徐健庵先生》诗中说:〃二十余年朝宁上,九洲谁不仰龙门?三千宾客皆推食,八百孤寒尽感恩。〃,可想而知当时徐干学的学问以及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这样的老师,纳兰有何理由拒绝呢。纳兰性德崇拜他,一者是倾心于徐干学的渊博学问文章超绝,一者更是对儒家为核心的汉族精英文化的倾慕向往。徐干学也早从其弟徐元文那里听说了纳兰的文名,不过在纳兰拜见他时,徐干学装做很冷淡,故意要考考他,要他谈谈〃经史原委和文体正变〃,纳兰虽然稚气未脱,但胸有成竹,在一代宗师徐干学面前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徐干学暗自惊叹。不过作为长者,徐干学还针对不久前发生的辅政大臣鳌拜专擅弄权的事,告诫他要忠于皇帝,为了防止纳兰少年得意,骄矜傲慢,把他还带到自己的书房,让他观看自家所藏的宋元诸家的经解著作。纳兰当时并不理解,觉得自己尚是个十八岁的少年,未有官守,没有和朝廷发生任何关系,对皇帝还谈不上忠于不忠,后来熟读徐干学推荐的宋元经书,纳兰有了新的感悟,自是更加佩服起徐干学来。当然反过来说,徐干学对纳兰关爱有佳和他所在朝廷显贵家庭不无关系,纳兰的目的当然是要从老师这里学到汉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徐干学也多少有些想同过给纳兰授业解惑交结朝廷权贵,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徐干学对纳兰思想上甚至人生观上的影响。
二
康熙十二年,纳兰性德要参加这年礼部主持的会试了,他兴奋而充满信心。试卷顺利地通过了阅卷的各个环节,被考官加圈加点,皆认为是奇文,最后作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内阁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礼部尚书龚鼎孳等主考官,结果被录取为贡士。成为贡士,这让纳兰性德非常欣喜,可是正当大家争取参加最后一关的殿试时,纳兰性德患上了寒疾,不能参加殿试了。此时纳兰性德心如刀绞,再加上之后他的贡士朋友韩菼廷试时中了状元、王鸿绪中了榜眼、徐秉义成为了探花,这对一心想博得功名甚至夺魁的纳兰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本来朝廷规定,贡士如果因丁忧或别的原因而不能参加本科殿试的,可以声明事由告假,称为〃告殿〃,告殿者可以于下一、二科参加殿试进行弥补。纳兰性德病情这时却越发严重,而且有功亏一篑的感觉,情绪十分低落,也就没有再参加殿试,这件事之后他为自己写了首七律聊以自慰:
晓榻茶烟揽鬓丝,万春园里误春期。
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
紫陌无游非隔面,玉阶有梦镇愁眉。
漳滨强对新红杏,一夜东风感旧知。
《通志堂集》卷四《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
他心里觉得未能参与殿试,为失去了扬名显声光宗耀祖的机会而苦闷遗憾。当然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自己未能获进士并非是自己学识不如他人,不懂得皇帝提出的经史时务之策,而是由于生病错过了机会,同时也向老师徐干学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希望继续得到老师的指点,对下科殿试充满了信心,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功名。明珠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受挫后,一边安慰他养好身体,一边劝他不要消沉气馁,要更加的自律刻苦,更加地努力钻研汉族的经籍,纳兰得到父亲的支持自然更多了份低气。
徐干学是顾炎武的外甥,自幼就受到舅舅的指拨,而且顾炎武很多学术著作都存放在徐家,比如那本大名鼎鼎的《日知录》就曾有很大一部分手稿是存在外甥家的。徐干学是不可能不看舅舅那些花心血写的手稿的,也势必受到舅舅治学观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现在又传到了纳兰性德身上,顾炎武提倡〃笃志经史〃,纳兰性德在徐干学的教导下也〃晚乃笃意经史〃。纳兰性德逢三六九日黎明即到徐干学府上和老师讲论书史,披星而归,徐干学必然向他讲述过舅舅《日知录》的写作方法。这本书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由不连贯的条目组成,写作形式相当地灵活,字数多少也由内容来定,可长可短。纳兰寒疾好后就投入了《渌水亭杂识》的写作之中,这本书中就有很多顾炎武写《日知录》的影子,更可以窥见亭林先生的思想轨迹。在《渌水亭杂识》中的一些内容表明了纳兰先进的治学思想,一是主张博览群书,不囿于一家;二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时间进行品评,提倡忠君尽节;最为先进和难能可贵的是,纳兰还在著作中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比如纳兰对西方的龙尾车和恒升车等农业机械的研究,他认为这些机械比国内的故有之器要〃便易〃许多,更有益于农事。作为一个满族的贵公子,一般来说享受还来不及,哪会去关心民间的农业生产,纳兰性德居然有此心,可见他是相当关心百姓疾苦,而且有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难能可贵。这本《渌水亭杂识》更是满族笔记类作品的扛鼎之作,更是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历史记录,可以说纳兰性德是学习汉族文化中最勤奋用功最深,也是悟性最高的人。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出当时的纳兰性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见识,在一首《金缕曲》词中,他这样信心十足地说到〃未得长无谓!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分明在说要将银河水引下来,要将天地冲洗一遍,气势如虹,满是少年壮志书生豪气,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仕子,为大清朝建立一翻功业。
在告殿的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补行了殿试。殿试的考试内容不外经史时务策,每道策题又对三四件国家大事进行策问,纳兰的试卷书法遒劲,条对凯切,读卷的考官看过之后都赞叹不已,最终试卷被定为佳卷。殿试的录取者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有大家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位,纳兰被录取为二甲第七名。当年这一科所录取的进士人数是一百九十五名,纳兰排在第十名,这个成绩对满族出生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排得相当前了。按照清朝的惯例,在举行完传胪典礼之后,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余的新进士还需要赴保和殿参加朝考,按照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的名次年龄以及阅历等情况,由皇帝决定分别授予官职。纳兰在廷对时累累数千言,析理之谙熟甚至在一些朝廷中的宿儒之上,最后被定为难得的优秀试卷。可是康熙这个时候发话了,他知道眼前这位纳兰性德是明珠的儿子,他心里不想授予纳兰外放的官职,要〃天子嘉用〃,康熙帝要留着纳兰,让他在身边充当自己的侍卫。
按照当时纳兰的考试成绩和年纪,以及才能,本应该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可是康熙帝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许仅仅是凭了自己的兴致,根本不顾纳兰的想法就让他做了自己的三等侍卫。侍卫在满语里称为〃虾〃〃辖〃。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初,这些侍卫主要由其家丁充任,负责保卫等事务。到后来增加了归附部落首领和宗室、勋戚子弟担任此职,但家丁和奴仆的地位实质上仍没有改变,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任凭皇帝驱使。清初规定一等侍卫六十名,正三品衔;二等侍卫一百五十名,正四品衔;三等侍卫二百七十名,正五品衔。到了康熙年间,随着皇权的加强,又将侍卫分为御前侍卫、干清侍卫和大门侍卫。御前侍卫和干清门侍卫都由皇帝亲自来授选,没有名额上的限制,纳兰被选上侍卫就属于这种情况。作为侍卫,皇帝在京时必须随时听从差遣;皇帝出巡时则随扈保驾;皇帝驻跸行宫也要戒备守卫;皇帝行围狩猎,更要执弓执矢,一边要射击猎物取乐皇帝,一边还要保护皇帝不受野兽侵袭;皇帝要检阅八旗官兵操练时,还需上场给他们表演示范,甚至与各营将领比武演练,来激发兵士的热情;有时侍卫还要担当皇帝的特使,被委派去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比如到军前探询敌情,由于侍卫多,一般的人还不一定能摊到这些稍可自由的特殊任务,平时的工作只能围在皇帝周围宿卫扈从执事当差。纳兰在这些侍卫中是五品衔,比状元榜眼所授的翰林院修撰、编修还要高一级,每年的俸禄自然很多,而且和王公大臣一样,有园田分,要是在一般读书人眼中,这是个巴不得的差职。可是纳兰性德出生满洲贵族,视金钱如土,把物质看得根本不重,至于那点侍卫的俸禄更是对他丝毫没有吸引力。可是作为侍卫得处处体察皇帝的意图行事,一言一行必须惟皇帝意旨是从,有些事还不能让皇帝明言需要侍卫体会,即使这样一意奉承还是难免疏忽,稍有闪失就被降黜,重者流放充军,甚至头颅落地。纳兰觉得这侍卫的头衔像是给他套上了金枷玉锁,让他痛苦万分,在给好友的一封信中这样流露到:〃鄙性爱闲,近苦鹿鹿。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慧男子锦心绣肠。仆本疏庸,那能堪此。〃,对于才华横溢的纳兰性德来说,那副锦绣心肠自被庸碌的侍卫生活所埋没。可是要是世俗之人,还巴不得能亲近皇帝,又有脸面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