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国行吟 作者:宋浩浩-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路崔护已相当熟悉,他很快就看到了那片桃花林,还没等他靠近桃进中的那座宅院崔护就听见院中像是有人在呜咽哭泣,崔护放快了脚步,连忙走到那座熟悉的院落门前,敲响了被他题过诗的木门,那诗句墨迹已干,字句依旧清晰。闻声出来开门的是一位老者,他的眼圈湿红,情绪黯然,崔护立即反应过来这位老者必是绛娘的父亲。崔护礼貌地问道:〃伯父,请问……〃。没等崔护问完,老者就说,你是崔护吧。崔护突然听见老者叫自己的名字,感到分外诧异,又有些惊讶,他忙对老者点头道: 
〃是的,晚生便是崔护。〃老者一听,更加的悲伤了,以袖抹泪道: 
〃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啊!〃说着痛苦起来。崔护不知原委,怎么老者突然这样说自己呢,赶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老者泪流满面,哽咽地对崔护说:〃我的女儿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时分见到了你,El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就这样等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春去秋往,总是看不到你的踪影,盼不到你再次来访,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了,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了几天,归来时看到门上你所题写的诗,悔恨自己错失了良机,以为今生再也见不到你,因此不食不语,黯然落泪,愁肠百结,竟然一病不起。我已经老迈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她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要先我而去了……〃说到这老者又忍不住失声恸哭,随即又哽咽地说道: 
〃这难道不是你杀了我女儿么?〃   
  崔护听到老者的这番哭诉一时后悔莫及,如遭雷击。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居然会对他这个一名不是的书生如此用深情,他怎能不感动呢,崔护也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对老者说: 
〃去年清明时分,我踏青路过此地,一时口渴,是小姐赐我茶水,前三日我再来寻访不得,题诗在木门怅然而返,不曾料到会有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我崔护也再无面目苟活于世了。〃崔护说完便迅速地奔人院中,嘴里大喊绛娘的名字。 
  在右边的厢房里,崔护见到了躺在榻上的绛娘,见她嘴唇干裂,面色如灰,双目紧闭,崔护失声痛哭,泪水湿透了绛娘的脸庞。崔护这时百感交集,是自己对不起她,是自己害了她。这时绛娘有些觉察出崔护已来到了她的身旁,眼角渗出了两行泪水。崔护看到了,他意识到绛娘还没有死,他迅即抹去了自己的眼泪,抑制住情绪,他狠命地摇着绛娘,嘴里喊道: 
〃绛娘醒醒,醒醒啊!是崔护对不起你啊!〃           
  崔护说到这,绛娘的嘴角终于有些翕动,恢复一些知觉了,崔护连忙帮她擦去眼角的泪水。老者在一旁见女儿有些苏醒了,也不再伤心痛哭。崔护紧握着绛娘的双手,他似乎要把体温传给她,让她感觉到自己就在她身旁,又过了一会,她真的开始有些微弱的鼻息了,双目也终于微启,似乎也已认出了崔护,终于努力地把头仰起,崔护也一把将绛娘搂进自己怀里。崔护这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而泣,这哭泣中隐含的一半是悔恨一半更是欣喜,毕竟绛娘活过来了。老者见女儿稍微好了起来,赶忙端来熬的姜汤让女儿喝下。崔护不知在绛娘的床沿边坐了多久,直到她能坐起来时,才稍稍舒了口气,就这样崔护搂着虚弱的绛娘把这一年来的发生故事慢慢地讲给她听,绛娘也觉得像是又回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是那样的温馨。 
  稍微好些的几日,崔护天天陪着绛娘在桃花林中散步,在山冈绿野中踏青,这两颗萌动着甜蜜爱情的心灵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幸福像漫山遍野的鲜花一样繁盛、一样绚烂。  
  崔护就这样把自己有了意中人的事写了家书捎给了远方的亲人,崔家的父母也非常赞成儿子的选择,在信中崔护把自己遇到绛娘的经历和曲折的相爱过程写了下来,崔护的父母觉得儿子是个有情有意的孩子,也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崔家于是千里迢迢地送来了聘礼,选择了一个吉日将绛娘迎娶过去,但这迎娶也只是仪式而已,崔护还要赴长安参加科考,而他和绛娘也都愿意在这片春意盎然、桃花盛开的地方生活,这里的一切都如花般美好。崔护迎娶娇妻之后,更加地发奋读书,绛娘除了照顾崔护之外,晚上还为他点灯研墨,让崔护心无旁骛,安心地读书。 
  五   
  整日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之中,崔护还有何求,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对于长安科考,他已有十分的把握。果然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长安会试时进士及第,如愿以偿。有绛娘照顾着崔护,所以他后来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岭南节度使,这是个不小的官衔。唐以后的历代的文人每每想起这段崔护的传奇经历,不免羡慕万分,而对于那首传诵万古、动人心扉的城南题诗,后世文人也多有模仿,然而皆难出其右: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杨柳枝词》   
  这是文人刘禹锡在桥上思念他所遇到且爱慕的人,二十年过去了,恍若隔世,终不能再见美人,而恨至今朝。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感旧》   
  这是诗人赵嘏凭风倚楼,思慕去年相识赏月的美人,可是明月依旧,美人不在,惆怅如万里江天,只能拍遍栏杆、独自彷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夜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   
  这是北宋词人欧阳修所写。今年元宵之夜的灯火集市中,依旧是那番灯火灿烂,热闹喧腾。可诗人实在没有任何高兴的意绪,他静静地望着天边皎洁的月亮,思念着去年邂逅的美人,可是韶华成昔、物是人非,只能独自垂泣、泪湿衣衫,去年夜色中的美人只能永远镶嵌在去年的月色中了。 
  这些诗也都有崔护〃人面桃花〃的意境,也都脍炙人口,传诵百世,可他们终不是崔护,他们遇见的也不是那情深意重的绛娘,人生美好之事也许本就是这样,可遇而不可求。  
  人面何处去,唯有桃花空对春风,一笑灿然。   
  何处望神州   
  在豪放派宋词名家中,辛弃疾是个避不开的话题。我们对辛弃疾的了解也多半局限于文学上,他的词雄奇刚健而不失深婉雅丽,与苏轼堪称伯仲之间,也许因为他文学上的光辉太耀眼,很多人因此都忽略了他在南宋政治、军事上的杰出作为。也就是说,在词章大家身份的背后,辛弃疾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生活在两宋交替之际,当时金人划江而峙,赵宋偏安一隅,离国破家亡似乎也已不远,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着强烈的忧患感和责任感, 
更有着为南宋收复失地的决心,并且年轻时也屡立战功。就当时来说,要是朝廷重用辛弃疾,他该是南宋一流的将才,然后才是个词人。可是这位有着军事才华的大词人,一生命运多舛,懦弱求和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完全地给他发挥全部军事才能的机会,眼睁睁地看着软弱的南宋失去收复中原的时机。在暮年,他只能无奈地登临北望,空叹神州何处,一腔报国热忱换来的只是老泪纵横。无望收复失地,在辛弃疾看来,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一   
  宋高宗绍兴十年的五月十一日,辛弃疾在山东历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出生,他的父亲很早就逝世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金熙宗皇统六年时做过谯县的县令,这个时候辛弃疾就跟随在祖父身边,开始跟亳州的刘瞻学习。刘瞻是亳州本地的饱学之士,辛弃疾在从学期间,广泛地接触学习了儒家的各种典籍,开始学诗作文,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祖父辛赞也是个儒士,他的言传身教,让辛弃疾的读书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辛赞虽然是个出仕金国的宋人,但他仍有着自己的气节,他始终以恢复宋朝疆土、报仇雪耻为己任。夙兴夜寐竭力谋划,志在收复故国河山的士大夫形象,在辛弃疾儿时的心目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后来辛赞从亳州任上升到开封府尹,辛弃疾跟着到了开封。辛弃疾的聪颖非一般人能比,十四岁那年就参加乡试,顺利地中了举人。海陵贞元二年,少年辛弃疾就整理了行装,信心十足地赴燕京参加进士考试,可是这次却不太顺利,没有得中。三年后的正隆二年,辛弃疾再次赴京,却还是未能如愿。在当时来说,北方的很多心怀复国壮志的年轻人,在反金与报君父之仇的前景未卜的情况下,攻读儒家经典,习诗作赋,参加科举入仕,是不得不走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辛弃疾就不同于一般的儒士,他虽然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看重儒士的名义,却绝不会只满足于对儒家经义的解释,他主张传统的儒家思想要在修身之外,真正地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在少年辛弃疾心里,也已早立下了决心,他是绝不会做皓首穷经的酸腐儒生的,而科举是他最快实现报国理想的路,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他绝不会放弃。 
  祖父辛赞对辛弃疾的教育也是颇费苦心,曾在亳州时每每政事闲暇,就带上辛弃疾一起登高望远,让他从要小立志为宋朝报家国之仇。在这种熏陶和教育之下,辛弃疾也开始对兵家的韬略之书感兴趣。辛弃疾十五岁的时候,祖父辛赞就让他在赴进士试的机会,观察了解北方地区的山川地理形势,搜集了解金人内部的政治情报和军事动向。不难看出祖父是想把辛弃疾培养成一个文武兼备有谋有略的非凡之才。辛赞这样用心良苦地培养辛弃疾,很明显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自己孙子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