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高考报告-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认知学博士……所有这些,都充分让人相信,“神童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有辉煌业绩的,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知本家”时代后,人们对二三十岁的博士在美国华尔街威震世界金融界的一条条诱人的报道,怎不叫国人叹为观止! 
  二十多年过去了,关于中国有没有神童,大学少年班的路子是否真的成功了,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议论的焦点。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这样的话题,就在于中国对造神运动始终情有独钟,它源于我们上一辈人对后一代人寄予的希望之巨、之热切,就像希望孩子像“小燕子”一夜成名那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数理化方面有宁铂般的超常能力,中国的各个阶层的家长不免人人都有此心。这就使得“神童”们头上的光环更加神秘。 
  天才神童真的有吗? 
  1999年11月中旬,我来到了如今全国惟一的保留少年大学预备班的苏州中学调查。这也是我作为苏州人第一次踏进这所从小在我心目中非常神圣的中国名校。吴江桥下古运河畔的苏州中学,也许是今天中国几万所中学中建校时间最长的中学了。1035年,四十七岁的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到苏州任郡守。范大人在城里转了一圈就选定了一块建宅风水宝地——南园。“妙妙,此地真好,在此建宅,世世代代必生公卿。”一位风水先生在范仲淹面前连连称道。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回神一想:既然此处风水最好,与其吾家得此富贵,何不在此办所学校,让天下读书人都在此深造而共得此富贵呢?范仲淹不愧是一代名士,他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上奏仁宗皇帝,请求捐地建学,造就人才。仁宗皇帝甚喜,准得奏章,从此苏州有了学校,“甲于东南”的吴学也由此开始,并一直沿袭至今。范仲淹捐地办学的故事在江南广为传颂,而作为建于此的苏州中学虽几经易名,但其根基在近千年间却始终未移过南园宝地一步。至于这里出过多少名士才人,真可谓不计其数。我只知道仅二十世纪百年间就有孙中山的大秘书陈去病、语言学家吕叔湘、国学大师钱穆;史学家吕思勉、教育家王国维。叶圣陶、政治家孙起孟等一大批学者都在此执教过。在名师熏陶下的苏州中学,莘莘学子中人才辈出。当代名人史学家胡绳、顾颉刚、教育家匡亚明、科学家钱伟长、文学家于伶、严辰、陆文夫和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等都出师南园宝地。仅苏州中学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三十一人之多,这个数字与北京大学现有的院士数量不相上下。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苏州中学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里,还为国家教育事业担当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即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输送少年大学生,是名符其实的“神童”的摇篮。 
  那应该是个神秘的地方。走进这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学校时,我猜测着校长是不是愿意接受我这个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神童”的特殊来访者?不想,倪振民校长一谈“身世”,我们马上成了“自家人”——当年他插队的地方,就离我曾经干过不少年农活的乡村不远。一种天然的亲近,使我有机会比较客观和真实地对中国现存的“神童”现象作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我真的很感谢倪校长,他的大智若愚的学者风范使我获益匪浅。 
  倪校长向我介绍,苏州中学的“大学少年预备班”是当时根据国家教委精神,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创办的,始建于1985年。首先是针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招生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怎样更好更系统地发掘少年天才?是否从小学毕业就开始抓而不是大学招生时才进行培养等等。故而,苏州中学成立了“大学少年预备班”,客观上成了大学神童们的摇篮。事实上,十五年来,他们也的确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倪校长谈起此事颇有自豪感,因为十五年来,每年大学从全国招收的那些特别优秀的少年大学生中,前一至五名几乎都是他们苏州中学出来的,而现在又从大学走向更高学府深造、成为国内外著名人才的,也正是这些少年天才。据说自像苏州中学这样的大学少年预备班建立后,相关大学的“少年班”招生一般不再在社会上直接寻觅与招考了,而是从这些中学预备班里选招,这样减少了很多盲目性,而经历了中学预备班两年时间的系统培养,该是“神童”的也就显露出来了,不像以往某些大学少年班招来的学生,开始确实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天才智力,可上大学后,渐渐地“神童”不神了,怎么也跟不上同班同学,退也不是留也不是,把本来一个还算比较优秀的孩子给毁了,造成多方被动。从中学预备班招生,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那么中学的“大学少年预备班”的学生是怎样招来的呢?苏州中学在招收时,由中国科技大学与他们本校的老师共同组成主考委员会,开始是跑到各地去招收,后来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家长和当地的老师、官员都会主动给孩子报名。预备班的学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年龄。一般来说不能超过十三周岁,同大学少年班入学年龄条件相吻合。二是初中毕业生水平,考生可不受是否是应届生限制,但必须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甚至是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水平,这是为了下一步孩子们能够顺利地接受高中甚至比普通高中更深、更广的知识教育作准备。通常《招生启事》公布后,考生可以自己填写报名,也可以由家长、学校、地方有关机构推荐,这是学校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由学校根据学生情况设置几个考点,进行初试。初试采用笔试,考数学、语文、英语和理化,成绩突出的再进行复试,其比例一般为4:l左右,能进入复试的则有很大可能进入预备班,如苏州中学1985、1986、1987、1988年最初四届的报考人数分别是一百四十五人、一百三十六人、一百五十三人和三百零五人,能参加复试的分别是二十八人、二十二人、二十八人、二十八人。这个比例好像有很大的人为性。倪校长证实了这一点,他说这主要是考虑他们每年只招收二十人左右一个班,“但从初试到复试筛选的比例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倪校长进一步解释说,在复试后仍有一些学生被刷下来,如苏州中学前四届的最后招生分别是二十一人、十六人、二十人和二十人,宁少勿滥是他们最基本的原则。 
  进入预备班的孩子,用学校比较规范的话说,都是属于智力超常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神童”。我特别认真地问倪校长:到底有没有“神童”?他听后笑笑。倪校长显然是位严谨的人,他是这样回答我的:“神童”这个概念在教育和科学上是不存在的,但孩子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聪明与不聪明是存在的。他说他考察“预备班”的孩子时发现,这些孩子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坐得住”。 
  “同样的小孩,一般上四十分钟课就不行了,有的成绩差的孩子在课堂也最多能静得下心二十来分钟,可预备班的这些孩子就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可以认真地听你讲三四个小时的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能坐得住的时间相当于我们成人,这就使得他们对知识、对事物的学习与研究比同龄学生要强得多。”倪校长进而给我揭示“神童”的秘密,“从我们的预备班生源来看,所谓智力超常者,他们的家庭环境占主导作用。比如教师的孩子或者在家接触较高知识层次的爷爷奶奶等。应该说,这些孩子中真正属于超常智力者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大部分是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正是由于这些孩子从小受的环境影响,比如一些山区或者条件不太好的地方的教师自己的孩子,他们因为在家没有人照顾,就被教书的父母带进了学校、带进了教室,他们在很小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在开始接受初等教育知识,二三岁的小孩,从人的脑力开发科学角度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而这些孩子正是在此时得到了外界有意无意的脑能开发,所以日后他们的智力就明显比同龄孩子要强。一些有爷爷奶奶关照的孩子也是这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童”产生的根源。当然,先天特别聪明的孩子也不是没有,但那种孩子的比例实在太小。我们招收的几百名少年预备班学生中,可能有那么几个而已。” 
  原来“神童”并不神呀!只要他们有意无意接受了一种特别的环境,就有可能成为天才神童呀!但是当产生“神童”的过程不再成为秘密,像宁铂三岁时就能背诵几百段毛主席诗词、计算很多数学题在今天很多小朋友也轻易可以做到时,人们迷信和刻意制造与追求“神童”的现象,为什么不仅没有停止而且仍然趋于疯狂呢? 
  还是来听听培养“神童”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倪校长在我请他回答这个问题时显得非常严肃,他说:他作为一名中国名校的校长和一个有使命感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有古老文化的国家,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国家,必须有科学大师、必须有政治和经济包括文学方面的大师,这是时代和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所必须具有的,大师可以被认为是某一方面的天才人物,这些天才人物确实有超凡的智慧与能力。但是,这样的天才不是制造出来的,靠刻意的制造是永远出不来的。因此,广大家长们要做的是,如何符合科学的思想与规律,较早较好地进行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把孩子培养成素质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人才,这才是根本的任务。倪校长向我透露:目前中国各大学的少年班已经越来越少,只有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还在保留。曾经各地都蜂拥而上的“大学少年预备班”现在基本都停了,只有苏州中学还坚持着。他们之所以坚持办下去,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他们已经办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