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澳洲梦-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成功了。他们成立了一个国际部,并聘任我为国际部经理。
  对这份工作,我自己觉得很满意,因为我很喜欢搞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对于我来说,像是一种特殊的境界,一切未知的事物,都需要你亲自去描绘和争取,我感觉到天地之广,可以任我随心所欲去闯荡。
  我知道,这是磨炼我的最好机会。而且我一定会成功。
  我的这种好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我是在进入一个非常有潜力,而且很多澳洲人还不太看好、或者说他们根本还不了解的中国留学市场。我相信这个留学市场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17重大抉择:弃学从商(3)



  我的目标是海外市场,到亚洲、主要是中国大陆招收留学生。
  应聘成功之后,我立即开始了我的工作。
  首先,我开始在澳洲最大的中文报纸《新报》上刊登招收这个留学生的广告,我的广告做得很大,很气派,而且天天有。与此同时,我还经常在《新报》上写一些软性文章,来巧妙地介绍我们学校的情况。
  为了寻找更多的学生客源,我北上堪培拉、悉尼,做考察研究。
  然后,我又马不停蹄地乘飞机去香港做招生宣传,同时还在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尼等地,建立了庞大的代理人网络。分散在各地的代理人相当是我雇佣的,佣金采用分成制。我把我的分成分给了他们。这样虽然减少了我的分成,但是却增加了我的帮手,我变成了三头六臂。
  很快,我建立的代理人网络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招收来了很多的学生。自然,我的提成和代理人的佣金,都少不了。
  在LV商学院这段时间,我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而且也积累了一些资金。
  当然,我的视野也逐渐放宽了。
  在我的潜意识中,可能不太喜欢稳定而又缺乏挑战的事,所以经常扔了铁饭碗,去捧泥饭碗。在中国时放弃外贸局的工作,下海经商;来到澳洲后,又放弃大学的工作,下海寻找新的机会。虽然都有风险,但我感觉到有挑战性。




18多重身份:记者、经理、学生和作家(1)



  1990年5月,我被聘为《移民导报》驻墨尔本总代表兼首席记者。
  那时,我已经成了华人社区比较活跃的人物。
  《移民导报》是一家澳洲的中文报纸,在华人社区深受欢迎。因为“移民”是澳洲最时髦的用词,所以《移民导报》自然也成了澳洲最畅销的报纸。
  我主要负责报导墨尔本华裔移民及留学生的生活与发展。
  澳洲的华人一般来自四个地区,分成四类:最早的华人移民来自中国的广东和福建,香港与东南亚诸国,他们有些从美国过来,有些直接从香港或东南亚过来,他们多在澳洲经商,做老板,或者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生活比较富裕,其主要语言是广东话,是唐人街的主宰;紧接着的便是七十年代后期从越南逃出来的难民,他们本来应该被划为前一类,因为他们也大多经商,富有,而且也讲广东话,但是他们的财产大多在越南被洗劫一空,剩下的一点点财产也都换成金条交给船主买命出逃了,最后辗转反侧来到澳洲时已经要靠政府养活了,不过这些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所以很快溶入香港和东南亚移民当中,成了唐人街的中坚;第三拨是台湾新移民,台湾新移民和前面两拨最明显的不同点是不讲广东话,而且也很少经商,台湾新移民多是在美国念了书后移民澳洲的,就是说,他们多为专业人士,而且和唐人街的关系不大密切;最后一拨就是1989年前后进入澳洲读书的大陆留学生。
  1989年前后进入澳洲读书的大陆留学生当时在澳洲大约有七、八万的样子,这些人相对比较年轻,而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不过,他们在华人社区甚至在整个澳洲社会是处于最底层位置,因为他们不仅没有钱,甚至也没有身份。
  没有身份是大陆留学生们最大的心病。
  所谓“身份”指的是澳洲公民身份,或澳洲永久居民身份。永久居民(俗称PR)身份依然拿原居住国护照,从名义上讲还不是澳洲人,但可以在澳洲永久居住,而且,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享受澳洲所有的福利待遇。一般来讲,永久居民签证持有者,在澳洲住满两年后,可申请加入澳籍,而成为澳洲公民。
  无论是香港和东南亚的商业移民,还是越南难民,抑或是台湾那些拿了西方大学文凭的专业人士,他们最后都成了澳洲公民——就是很多留学生梦寐以求的那个“身份”。有了身份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打工或经商,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赚钱;如果赚钱赚腻了,还可以进大学深造,而且不必花一分钱;当然,他们还享受着世界最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孩子时给牛奶费,读书时给助学金,找不到工作时给失业金,老了干不动了就给养老金,反正永远有钱拿;对了,还有公费医疗……所以,他们是衣食无忧的一伙人。如果说澳洲是天堂的话,他们就是天堂里的公民。而我们这些大陆留学生,则只是天堂里的看客——看着别人享受生活,我们自己却要拚命劳作。
  残酷的现实造就了很多留学生的自悲心理,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留学生身份。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情景——会讲广东话的说是自己是香港来的,会讲闽南话的说自己是台湾来的,只是苦了那些只会讲普通话的留学生。
  由于“六四”的原因,这些大陆留学生又被分成两部分:“六四”前和“六四”后。
  “六四”前来澳的大约有四万,由于“六四”的缘故,澳洲政府特别给他们签发了长达四年的“临时居留签证”(俗称“四年临居”),而且时任工党政府总理霍克曾口头保证:四年临居结束后不会逼迫他们回中国。就是说,这些人的居留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注意我在这里使用了“可能”两个字,就是说,四年之后(当时一年已经过去了)到底能不能留下来,还得看哪个政党执政,谁当总理。不过,毕竟还是有可能的。
  “六四”后的就惨了,他们可以说做是前途渺茫。回去吧,不甘心——同样是中国留学生,如果“六四”前的能留下来,“六四”后的离留下来不是也不远了吗?呆下去吧,又太难——又要打工赚钱交学费,又要上课混出勤率,真的顶不住了啊!
  有些“六四”后的为了能留下来,索性采取了极端措施——申请难民。那时申请难民也简单,填一张表就行了。一下子好几万中国留学生一起申请难民,移民局根本抽不出人手审查,索性丢在那儿不去管它了。
  有些“六四”后的早就“黑了”。
  当时,最好状况的大陆留学生是通过和澳洲人结婚,换取身份。走这条路的多为女留学生,比如我们曾一同住过的Rebecca嫁给一个失业在家的澳洲人,小玉则嫁给早就有了身份的老华侨。
  象我这样的靠自己奋斗办移民的是少之又少。




18多重身份:记者、经理、学生和作家(2)



  虽然我自己的身份问题已经解决了,可我毕竟是留学生出身,我的那些朋友们还在为身份而挣扎着。我理解他们的处境,我要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我知道,身份问题(或者说是居留问题)已经成了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最关心的事。
  “六四”前的四年后到底能不能给身份?
  “六四”后的会不会和“六四”前的看齐?
  难民会不会批?不批了会怎样?
  “黑民”会不会抓?抓住会遣送回国吗?
  如果给了身份,家属什么时候可以过来团聚?
  那时候,留学生内部每天都有新闻,或者是谣言。好消息会令大家高兴好几天,坏消息就会令大家愁眉不展。那么,到底哪一个消息是准确的呢?我决心采访移民部长。
  在这个时候访问移民部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就这样有幸成为留学生中第一个以记者身份访问移民部长的人。
  据说移民部长在联邦政府中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初级部长,可是由于他掌管着我们这些留学生的生杀大权,所以在留学生的心目中依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相信所有中国留学生都知道那时澳洲的移民部长是韩德,因为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中文报纸上。
  当我以《移民导报》记者身份见到韩德部长之后,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
  这次采访,我们谈得很愉快。我的问题很直接:“六四”前的四年临居到期后到底能不能给身份?“六四”后的会不会和“六四”前的看齐?难民会不会批?不批了会怎样?“黑民”会不会抓?抓住会遣送回国吗?如果给了身份,家属什么时候可以过来团聚?
  韩德部长当即表示,四年临居期满不会逼迫他们回中国;“六四”后的和“六四”前的应该有所区别,但澳洲政府会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该留下的一定会留下来;至于“黑民”,韩德部长则劝他们出来自首。
  我写了一篇《韩德部长答记者问》,发表在《移民导报》上。
  这篇文章在留学生中间引起很大的反响。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这篇文章等于是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要着急,耐心等着就是了。
  我的那些朋友们,比如Jack等,都打电话给我,想刺探更内部的消息。
  我告诉他们,能写的我都已经写了,不能写的是我的感觉。我的感觉是什么呢?澳洲政府迟早都会留下这批中国留学生的——这不仅仅是从人道主义角度考虑,更是从网罗人才的角度考虑的。
  三年后,也就是1993年,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动下,澳洲政府果然没有失言,分期分批地解决了几万大陆留学生的身份问题。当然这又是后话了,而且,为了赢得这一切,又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会在后面一一道来。
  和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