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荣伟玲文集-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开始通知取消周六和周日原定在东莞的两场讲座。
    我开始密切地关注新闻,了解事件的进程。
    我慢慢地发现,现场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心理场,这些场在干扰救援人员的工作;而救援人员显得心神散乱,有力气,有热情,但劲使得不对。
    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做什么了。
    这个“意识到我可以做什么了”,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闪光,它意味着曾经朦胧的意识变得清晰了,而我对心理工作的理解,也完全超越了传统心理学的范畴。
    ——对于心识的控制和应用。
    其实,对于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来说,他学的理论是非常其次的,他作为一个“心的拥有者”,对自己的心识意志的掌控程度才是唯一重要的。
    有人说,罗杰斯坐在一个病人面前,他不需要说什么话,别人治不好的病人,他就这样半小时治好了。说起来似乎觉得很神奇,很玄,其实关键只在于对人类心识意志的了解,和对自身心识意志的控制而已。一个人,一旦把自己的心练得完全控制自如,他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堆积如山的尸体面前,你可以感到同情、悲伤、恐怖。这是场能量对你的投射——“场”力量非常大,而你还没有意识到就已经认同。事实上,你不得不认同。你要自己不同情,不悲伤,不恐惧,反而是做不到的。但是,一颗经过修炼的心灵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不动于色,当大家都在场内被挟裹投射悲伤和恐怖的时候,他可以把心逆向使用,发散出与之相反的信息,如信心、坦然、笃定、希望等,这种能量如果来自一颗修炼得法的心灵,它发散给周围的能量会是巨大的。换句话说,他不但不会向悲伤和恐惧的“场”认同,反而会逼使整个“场”向他的正性积极能量认同;不是场在影响他,而是他在影响场。
    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真正做到,需要强大的心灵,需要心的修炼。
    是长期的,艰苦的,得法的修炼。
    我问自己,你做得到吗?
    毫无疑问,我做得到。
    在之前的很多意外变故里,我都显现了超出常人的镇定和决断,而那个时候我还年轻,对于心识的控制,还远远不能跟今天相比。
    当然,绝对高度上讲,我也很差,我还不能控制自己那些细微的杂念。但总体上讲,我所能达到的,已非常人能及。
    就在我想通了这些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为自己清晰地标明了心修炼的路途。而这条路,跟那些在名义上跟我是同行的人,对于心理和心灵的理解,已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最后,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比如直升机上位置的限制,我还是没能去到灾区。
    就在那一刹那,我一边感到失落,一边再次迅速转换自己的心识。
    我做到了。
    当天晚上我即和朋友聊天玩笑地吃饭,直接从凝重的战备心态转换成日常生活的轻松享受状态,里面还有一丝丝滞重的痕迹——我说了,我并没有练到真正高手的境界;但整个转换如此自然,因转换心识而带来的心理能量流失是极小的。做了四个咨询,再和朋友聊天,从广州到东莞,从东莞回广州,我没有感到丝毫疲惫——心精力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心识意志转换是否善巧的标志。如果我们在这些身体和心理的转移过程中,产生了情绪和情感的波动,这种波动越大,我们的精力就损耗越多,而我们就越是感到疲惫。换句话说,心理能量被不必要地耗费掉了。而在各种起伏跌宕的境遇中,始终保持一颗来去自如的平常心,始终专注而不执著,始终避免被搅动,这些都是长久心修炼的结果。
    这种修炼,已经超出了传统心理学可以理解的范畴。
    当心理月刊的同仁们起航的时候,已经是地震的第五天。事实上,我想要做的事情,在那个时间已几乎不可能再做了。上帝没有安排我去到那里,一定有他的深意。我自己的理解,是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局限——优势就是找到了心修炼的道路和方法,也知道该怎么用,以及在什么时候用;局限是明白了在那样的关头,我究竟会产生哪些细微的杂念——在紧急关头还会出现的杂念,就是最顽固的、最难祛除的杂念。这些杂念的出现,标明了在以后的修炼中,我应当针对自己的那些情结做心识转换的工作。
    上帝似乎在说,你还不到时候。
    心修炼永远没有尽头,也永远没有终点。我知道我永远无法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对于这一点我将一直保持清醒。
    但,修炼的路,就是我的选择。
    除此,不再有别的考虑。 
    上帝,自有其安排。
    而无论他的安排是什么,我都丝毫没有异议。
    因为上帝就是爱,就是人所无法想象的,广大的慈悲。


治疗师在生活中的非分析姿态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治疗原则,就是不求不助。什么叫不求不助呢?在不求不助的背后,其实有着很深邃的伦理价值。不求不助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自己生活里的上帝,都有权力按照他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即使是以“病态”的愿望,“病态”地生活。

什么叫“病态”呢?有没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谁设定的?他有没有权力来设定这个标准?假设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有这个权力来设定这个标准,认为怎样活着是正确的,怎样是病态的,那么,毛泽东、希特勒就是其实践者。结果如何呢?

任何人或团体的标准,都带其自身的价值观,无法避免其主观的,有偏见的部分。我们必须要确信一点——人掌握的,仅仅是相对真理,并且永远不可能掌握绝对真理——绝对真理由上帝掌握,如果有上帝的话。

所以,不求不助其实是很深邃的人伦问题。人家没有认为自己有病,你老觉得他有病。当然,你可以觉得他有病,如何认识事物(他)是你的权力,但是,你无权因为自己的认识与对方的认识不同,就一定要去试图改变对方的认识。这样的试图,就是一个小型的侵略行为,一个意识领域的侵略行为。

非尊重、非接纳的。即使背后有着好意——我先假定是一种好意。

就象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可是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两个成年人,平等个体的关系。


比如,我有个朋友好胜心和控制欲很强,每次都一定要表现在一个团体中他是最优秀的。那么,我首先会想的是,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必须的?

然后,我会意识到,他内心有自卑感,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现在的人际环境也缺乏足够的包容和关爱。如果他不用这种方法来肯定自己,不以优越者的架势来建立关系的话,可能他会感到很无助。

如果他攻击我,我首先会理解,这背后其实有着很深的认同。而我,只需要用一些包容和幽默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攻击,肯定他的优点和优势,让他觉得安全、得到肯定就可以了。他的攻击欲在我接纳性很高的回应中,一般来讲会渐渐减退。

但,注意了,我绝不分析他!绝不!

即使他一点都不改变,而我的定力又无法包容他,我也宁愿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去对待他,比如,对他发火,还击,也绝不分析!

为什么?因为“不求不助”里有深刻的伦理。我不是他的上帝!我和他是平等的。他没有到治疗室来找我,就表明他没有由我作为治疗者来改变他的愿望。

当然,病人来了,是另一回事。病人来了,而且交钱,这就是一种授权。

平常生活中,是不存在这样的授权的。 


论共情的无意识基础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论共情的无意识基础
  
  笔者认为,相对于共情来说,所有其他的治疗技术、流派的分别,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共情,是治疗必备的基础。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在治疗中,如果没有共情,至少会出现两个问题。首先,你会发现,病人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很难从言说本身去发现。有些时候,病人在说着“欺骗自己的谎言”,在欺骗自己之余,他也欺骗欺骗治疗师。另外一个同样很重要的因素是,如果没有共情做基础,你很难分清两个人在同样的症状表现底下,心理感受上微妙的区别。而这些微妙的区别,对于治疗来讲,有着致命的重要性。
  比如,当一位妻子说起和丈夫的情人打交道的过程时,她轻松地笑着。可是,治疗师共情到的是她的极端的愤怒和仇恨。后来,她也承认当丈夫的情人离开后,她一直在发抖。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妻子在面对丈夫的情人时都有同样的反应,另一位妻子可能会真的很轻松,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她早就想离开丈夫了。
  这些不同的情绪都可能是深藏于心的。前一个妻子可能会觉得仇恨是件很不善良的事,所以她压抑着;后一个妻子可能觉得想和丈夫离婚是件很不善良的事,所以她也压抑着。可是,敏锐的治疗师会在最早的时候就将自己代入到病人的角色里去,并感受到对方真实的感受,从而让两颗心灵始终走在同一条路上,而非貌合神离。
  有一句中国的俗话来形容共情的状态最好不过,那就是——“鬼上身”。当巫婆认为她们能模仿死人说话并代表死人和活人沟通时,我们可以认为她就是在和那个死者神入式地共情。
  有人问:没有经历过的事,怎么去共情?经历了很多事,是否就一定能共情?
  笔者认为,经历重要,那只是因为经历有可能会激发体验,但却不一定会激发体验。就象一个谈了一百次恋爱的人,不一定就是爱情专家;而一个只谈过一次恋爱的人,也不一定就更没有体验。歌德暗恋了一次,就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