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因果」放在第一条我不会怀疑,因为我们凡夫都知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要受恶报,这个「深信因果」我们凡夫都知道,菩萨还要修吗?我大惑不已!这个疑问在心里三四年。有一天忽然搞通了,才晓得那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从什么地方明白的?从佛在大经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忽然悟出来了。一切法里头包括佛,从心想生。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是因,「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果,见佛就成佛。所以我才真正懂得这一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这才把净业三福这十一句讲清楚了,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地方是证明。「闻此音者皆欢喜,莲华光神如是见」,这是专修专弘念佛法门。第九首偈:
  【佛身变现不思议,步步色相犹如海,随众生心悉令见,此妙光明之所得。】
  这是微妙光明足行神他的赞颂,他主修的法门是「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曜解脱门」。这一个修行带头人是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不仅是言教,也是身教。赞颂里头第一句『佛身变现不思议』,跟我们说明佛没有一定的身相,随众生现相。『步步色相犹如海』,海是比喻深广无际,「步步」就是指一切时一切处,决定是以众生心随机应化;众生心是感,佛身是应。感的人有心,应的人无心。我们跟众生为什么不能感应道交?我心想他,是感;他心想别的东西,这就不能应。如果要是正好我这个时候想他,他这个时候想我,就会有感应,没有这么巧的事!佛的妙,妙在哪里?佛没有想,所以众生有念头想,佛立刻就应,通的!没有障碍。我们是妄念纷飞,我们可以感佛菩萨,佛菩萨能应我们,我们对众生就很困难,道理就在此地。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我们是怎么学法?我们没有佛的神通道力,也没有如来的智慧方便,我们怎样把这个教诲落实?那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察言观色。我们要是看人多了,你看看算命看相的、看风水的,这些人从事於这个行业,靠这个吃饭的,因此他对於一个人的观察就很细心。不像我们粗心大意,我们不是搞这个行业,不依这个吃饭,所以就不留意;他们靠这个行业吃饭,观察人真的是观察入微,他看的人多了,经验丰富。所以我们讲到察言观色,他们真是一流,这样才能够应机说法,我们在这里学这个。
  接触众生,我们听他的音声,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我们应当给他说些什么,他能接受,他不会排斥;如果是很适合他的心意,他就会非常欢喜,不太欢喜的时候他也不至於反对。如果我们一提出,跟他谈话的时候,他的表情就不好,就表现出不能接受,这个话立刻就要终止,不能再说下去,说下去就伤感情、惹是非,甚至於叫对方记仇恨,祸从口出。对方不是佛菩萨,不是高等的天神,他有瞋恚,他有嫉妒,他心量狭小,我们虽然好心好意把圣贤大法贡献给他,他未必乐意接受,未必领你的情;甚至於还起反作用,「你拿这些东西来教训我!」反目成仇,这个麻烦大了。
  清朝从开国,宫廷里面就常常讲《无量寿经》,一直到咸丰的时代都没中断过;咸丰皇帝死了,慈禧太后执政,就把宫廷里讲《无量寿经》废止,她不喜欢听。她喜欢什么?喜欢听戏,宫廷里面天天演戏,搭上戏台。为什么不喜欢听?大概我们看到这个经文里面所讲的,可能她犯了不少毛病,听了不舒服。自己称「老佛爷」,释迦牟尼佛可以摆在旁边了,她自己是老佛爷,谁还敢在她面前讲佛法?她所乐听的都是奉承的、巴结的、赞扬的,清朝的国运一落千丈,最后亡在她的手上。这是说明察言观色是多么重要。
  第三句讲得好,『随众生心悉令见』,满众生的心愿。你心量小跟你说小法,你心量大跟你说大法,你喜欢空,跟你说空法;你喜欢有,跟你说有法,「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所修的。这样才真正能够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一般人讲辩才无碍。往年我们学经教的时候,李老师对於观机这一门非常重视,他教初学,这是一个重点的科目。另外一个重点科目是结缘,你要不结缘,你的成就再高、辩才无碍,你跟听众没有缘,纵然你讲经讲得天花乱坠,没有人喜欢听。他老人家举出很多例子跟我们说,鼓励我们平常要广结善缘、广结法缘,到你将来发心弘法的时候、上讲台的时候,听众多,法缘殊胜。
  要想法缘殊胜,不能不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才能跟人结缘,这是个重点。要想契机,那你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才能够应机,绝对不可以随顺自己,你要懂得恒顺众生。随顺自己,「我想怎样怎样」,不行!他又想怎样怎样,你怎么办?意见就不和,不和麻烦就来了,障碍就来了。所以佛菩萨修忍辱波罗蜜,自己没有意见,随顺别人的意见,调和别人的意见。要懂这个道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看看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许多误会、许多冲突,乃至於导致不幸的战乱,原因是什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接受别人意见所导致的。佛菩萨清楚,圣贤人明了,所以教我们忍让。处处忍让,学随缘随喜,学随心应量。这个地方妙光明菩萨,微妙光明足行神,他在这里教我们。最后一首:
  【十方普现大神通,一切众生悉开悟,众妙华神於此法,见已心生大欢喜。】
  这是积集妙华足行神他的赞颂,他主修的法门是「开悟一切众生,令生善根海」。这是总结修行带头人必须具有的德行,他才能够领众,他是一个称职的领众。『十方普现大神通』,这就是现身应机说法。『一切众生悉开悟』,这一个目标很不容易做到。说法不能不契机契理,所以佛经称之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称之为契经,跟世间书不一样。世间的典籍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佛法理机双契,才能令一切众生开悟。这一切众生不开悟怎么办?我们晓得一切众生根机不相等,我们在经典上常常读的,成熟的根机一听就开悟,这种人不多。
  我们以禅宗为例,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难道每天盘腿打坐一句话不说?这个想法是违背常理,他除了打坐的时间,他也吃饭,他也会散步,也会跟大家聊聊天,也会跟大家讨论一些佛法,没有一个开悟的。但是虽不开悟也要说,给这个众生种善根。后来遇到慧可,慧可开悟了。一切众生里头有一个开悟了,没开悟的是根没成熟,没有成熟怎么办?帮助他增长善根,这就对了。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这就是前面讲的随众生心而授法,把法传授给他。绝对不是每一个众生都是根熟的,这不可能。有一些根利的,并没有在身边,他开悟了,六祖会下的永嘉大师就是的。永嘉大师开悟是没有遇到六祖之前,他遇到行策,跟行策讨论佛法。行策非常惊讶,行策说:「你确实不是凡人,你的见解是明心见性的大德。」永嘉就跟他说:「你给我印证吧!」行策说:「我不行,我的声望资历太浅了,你应当不辞辛劳到曹溪,请六祖能大师给你印证。」所以永嘉就到曹溪,去礼拜六祖。果然没错,一见面几句话谈下来,六祖就给他印证。诸位要知道,印证,六祖就是他的老师,永嘉就是他的法子,得法的弟子。老师给你印证,你没错。印证之后,永嘉大师调转头就要走了,六祖留他住一晚,明天再走,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也留下了佳话,「一宿觉」。这是根熟,虽然没有在自己会下,根熟,熟透了,一见面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向佛菩萨学习。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善根;善根成熟的,帮助他开悟,一定要知道,众生的根性不齐。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想想自己学了多少年,修了多少年,我们自己是如何取得进步的?自己想想,然后再看看别人,你就知道这里头难,不容易!老师苦口婆心,反覆叮咛。
  我自己学佛,虽然在方东美先生那里闻法,章嘉大师那里三年奠定了根基,如果没有李老师十年的薰陶,不会成就。跟他十年,天天听他的教训,天天观察他的威仪,他老人家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真的放得下。他一手创办的「台中莲社」,首任的社长是他,任期到了他就交给别人;创办「慈光图书馆」,他首任馆长,第二任交给别人了。把这个事业建立成就,基础规模都上轨道了,立刻就交给别人,自己一生专门做讲经教学的工作,讲经教学是他一生没有中断的。他在台湾讲经要迁就当地的同修,当地同修年岁大的听不懂国语,需要用台语翻译,他也培养三四位翻译的人才,翻得很好。都是做给我们看的,真正是提得起放得下,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牵挂。我们十年接受他老人家的言教、身教,没有这样的薰陶,现在社会风气这样恶劣,我们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被淘汰,谈何容易!
  离开李老师那个地方,得韩馆长三十年提供讲经的道场,这是她全心全力,让我每天有讲台练习。这三十年讲台上练习,天天讲给别人听,天天讲给自己听。换句话说,我从学佛到今年五十年,我二十六岁开始学佛亲近章嘉大师,五十年没有中断,今天才有这一点小成就,实实在在不容易!我追随老师,我听话,如果是阳奉阴违,那就不能成就。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成就的人不多,什么原因?没有完全依教奉行,没有能够把老师的教诲落实在自己生活上,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这个地方。
  『众妙华神於此法』,积集妙华足行神,他在这个法门里面成就了。『见已心生大欢喜』,见是见道,见道就是证道,大乘佛法里这是圆教,见道位是圆教初住菩萨,见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