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三种,三种原色错综变化就无量色。味也是如此,我们吃东西的味道,中国古人常讲五味,原味,五味一配合,那就变成无量味,这些是从相上说的;如果从性上讲,这个意思就更深了。大乘佛法重视一,宗门常说「识得一,万事毕」,这个一是一心,一真、一如、一法界,在说法是一音。这个一我们一定要晓得,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不是数字。落在数字里面,就不是真的一,不落迹象才叫做一。
  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一真?大乘法里面常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一。我们说得比较粗浅一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是一;才起心动念,就已经落二三,就不是一。一里面是清净的,一尘不染,动一个念头,已经染了。水在平的时候,没有波浪的时候是一,才有波浪就不是一。所以我们晓得,真诚是一,清净是一,平等是一,正觉是一,慈悲是一。一哪里有这么多?真诚如果有真诚的相,不一了,有真诚的事,不一了,再跟诸位说,有真诚的理,也不一了。那什么叫真诚?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头,把这个「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好,跟佛法的意思很接近,「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的时候,我们说它为真,说它为诚,一念不生是清净,一念不生是平等。
  诸位从这个意思里面去参。不能想,想怎么会想得到?所以佛家不讲研究,叫参究。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参究不用心意识,研究不离心意识。我们六道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哪一个人不是用心意识?所以心意识在佛家里面称之为妄心,它不是真心。为什么?它有思惟,它有想像,也就是这个大经《华严经》里面讲的,它有妄想,想像就是妄想。为什么想像是妄想?真心里头没有想,没有念,所以有念是妄念,有想是妄想,有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真的东西说不出,所以言语道断,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没有方法去想像它、去思惟它,所以心行处灭。我们想不到,我们也说不出,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就是说,它是能生,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所生所变,《华严经》里面讲「所现所变」,现跟生的意思是一样的。「一真」是能生、能现、能变,很不好懂,怎么说都说不像。这一桩事情,确确实实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
  所以佛家修行功夫,什么叫功夫?真正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功夫。什么时候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没有了,这个境界就现前,这个事实真相你就完全明白。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大乘经里面常讲「彻法底源」,底跟根是一个意思,彻法根源。然后你为一切众生开示,这是差别智。众生有问题向你请教,你给他说的,你回答他的,我们就称之为经。经是什么意思?最正确的解释,最正确的答覆,最正确的说明,决定与事实真相相应,决定没有毫分错误。这个事情谁能做?如来能做。谁是如来?照我们《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来讲,大乘圆教初住以上就称如来;换句话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为如来,这个如来是分证如来,不是圆满的。
  古人有个比喻说得好,初住就像初二初三月牙,露一点点光,但是它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它没有圆满,到十五的月光那才叫圆满。但是你要知道,十五的月光,跟初二初三的月光,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是有圆满有不圆满,差别在此地,都称如来,都是纯真无妄。佛教我们在这里下功夫,教我们要证到这个境界。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一桩事情,帮助这个世间众生契入一真的境界,这叫大事因缘。可见得除这一桩事情之外,世出世间都叫小事,不是大事,这一桩才是大事。
  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去学习。学习不执著,学习不分别,学习没有妄想,这叫真修行。所以修行,不在形式在实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教给我们形式,许许多多忏仪规矩佛门修行,都是后来祖师大德们订的,佛经里头没有。他们订的这些形式,对我们来讲有没有好处?给诸位说,对初学的人来讲有好处。你不懂规矩,他建立一个规矩,让你去遵守,便利於你的学习。它有没有毛病?有!如果你执著这些规矩,死不肯放松,那就坏了,你不能契入一真。到功夫成就的时候,这些东西要放下。《华严》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真的是无障碍的,他给我们讲四种无障碍:「理无障碍,事无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的契入法界。
  所以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不是容易得度的,这是用佛家语来说,要换成现代话来说:「不好教」!现在许许多多作父母、作老师的,我们常常听他们谈话:「儿女不好教,学生不好教。」在佛法里面的术语:「众生不好度」,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病,就是习气跟现行这个病太严重了。须知佛教化众生无有定法,正如同大夫给病人治病没有定法,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这个好的大夫给你诊断之后,由他来处方,他看一百个病人,不可能这一百个病人,有两个病人处方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他得的病不一样,病症不相同,病因不相同。还有每一个人体质不相同,怎么可能有两个处方完全相同?纵然这两个处方完全相同,你仔细看,他用的分量不相同,药引子不相同。佛菩萨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可以说没有相同的方法,佛无有定法可说,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现在这个世间众生病更重了,为什么?过去还有圣贤的教诲,大家还尊重,现在人把圣贤教诲统统抛弃,完全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这还得了吗?我们要想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的学生难教,从儿童到老人,老了他也不知道反省,他也不能回头,依旧执著他的妄想分别成见,自以为是。所以搞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一生过著忧患的生活,哪一天安静过?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诸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慈悲,他们不舍弃苦难众生,乘愿再来,应机说法。『众生听者悉了知』,只要了知,问题就解决了。「了知」是什么意思?觉悟。所有一切过失都是由於无知,无知是迷惑造成的,觉悟问题就解决了,一觉悟就回头,回头是岸。我们今天需要有真实智慧的人为我们开导,真实德行的人教导我们回头。如果遇不到这些大善知识,我们的苦难、灾难无法避免。第八首:
  【汝观佛智难思议,普现诸趣救群生,能令见者皆从化,此蔽日幢深悟了。】
  蔽日光幢主药神,他修学的法门是「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这也是属於教学,跟前面这一尊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说,都是属於心理医生,帮助人断烦恼、开智慧。他的赞颂很好,我们要怎样去学习?『汝观佛智难思议』,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赞叹佛陀智慧不可思议,一定要晓得,我们的智慧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法里头是平等,真平等。我们的智慧德相,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佛在这个经上说得很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所患的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假如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统统断尽,我们的智慧德相就现前、就恢复了,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是世尊把事实真相一语道破。现在众生在迷,佛菩萨在觉,觉悟的人有义务有使命,帮助在迷的这些众生,帮他破迷开悟,帮他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
  『普现诸趣救群生』,「诸趣」是十法界,包括佛法界。『能令见者皆从化』,这句是叙说教学的成就。佛菩萨善教,九界众生善学,成就不可思议。师资之道,讲得最浅显最明白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个大段,作老师要怎么作法?作学生要怎么作法?老师要像个老师,学生要像学生,教学就有成就。老师不善教,学生不肯好好的学,所以有好学生遇不到好老师,有好老师遇不到好的学生,往往一生空过,这是值得人痛惜的事情。有没有?有,常有!自古至今,哪一个好老师不想教几个好学生?世间谚语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没有传人,你在一生当中即使再有成就,你死了以后没有继承人,你的事业都等於零,这是世间真正值得遗憾的事情。
  所以培养继起人才,这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一切众生,不仅是延续,最重要的是延续智慧、延续德能,社会才有发展,众生的生活才能过得幸福美满。如果智慧、才艺断掉、没有了,一切众生随顺烦恼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罪业,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关键都在道,智慧是道,德行是道,才艺是道。这个道能不能传?有没有继承人?古时候各个行业人才辈出,为什么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看这个社会,只有一种人才辈出,科学技术,智慧道德没有了。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讲才艺,只有这一门,另外两个没有了,问题出来了。智慧、德能、才艺,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不行,它要并进。如果缺少,可以缺少才艺,不能缺少智慧,不能缺少德行。如果这三个缺少两个,只剩下一个,我们想想,应当要采取哪一个?要采取德行,他有德行,他有道德,他纵然没有智慧,他没有才艺,这个人很守本分,他不会作乱,他不会害人,他不会害社会。
  由此可知道德的重要。为什么过去各个行业代代有贤能?从小著重道德教育,他有根,道德教育要从小培养起。中年之后,不良的习气已经养成习惯,你要教他改,难!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个本性就是讲的习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