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五章》“知常曰明”;《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弗矜故能长”;《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成功而弗居也”。 
  7·不知常,妄。妄作,凶:不懂得无为守静,就会妄动。任气妄为,就要遭到凶祸。 妄:乱,胡乱。 据:《第四十二章》“故强梁者不得死”;《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等。 
  8·公乃王:公道无私就会成为有德的君王。 据:《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第六十八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第七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王乃天:成为有德的君王就会顺应自然。 据:《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0·天乃道:顺应自然就是遵守“道”。 据:《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11·道乃久:遵守“道”就能长久。 据:《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12·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没身:终身。 殆:危险。 据:《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五十二章》“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老子本义》第十七章 
  原 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yóu)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 文 
  最好的君王,百姓们不知道有他存在;其次的君王,百姓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们害怕他;最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们侮辱他。如果君王诚信不足,百姓们就不会信任他。最好的君王总是诚信而且善于谋划啊!他珍视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令;尽管功业成就,事情完成,可百姓们并不知是出于君王之功,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冲虚子简析:圣人常常不显示他的功绩,不但“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辅万物之自然,而且“弗敢为、弗敢言”。因此,百姓们才没有任何察觉啊!而当今之领导能做到这些吗?吾不敢妄言也。   
  注 释 
  1·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君王,百姓们不知道有他存在。 太上:至上,指最好的君王,即守“道”的君王。 据:《第十六章》“王乃天,天乃道”;《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另与最后一句“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相照应。 
  2·案:于是,就。 
  3·猷呵!其贵言也:最好的君王总是诚信而且善于谋划啊!他珍视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令。 猷:谋划。 据:《第七十五章》“单而善谋”;《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第四十八章》“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4·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功业成就,事情完成,可百姓们并不知是出于君王之功,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自然:天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据:《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成功而弗居也”;《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现贤也”,故百姓们“不知有之”也。                    
《老子本义》第十八章 
  原 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太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译 文 
  所以:大“道”被废弃了,就会有仁义出现;才智产生了,就会有过分的“人为”(即‘妄为’)出现;六亲不和睦,就会有孝慈出现;国家昏乱动荡,就会有忠臣出现。   
  冲虚子简析:“才智”产生,就会出现妄为。因为“妄为”,所以人类对万物阴阳的区分也就鲜明了!然而混沌为一的“道”也就丧失了,“道”既然丧失,“和谐”还会存在吗?   
  注 释 
  1·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被废弃了,就会有仁义出现。 案:于是,就。 据:《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第二十四章》“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十九章》“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2·智慧出,案有太伪:才智产生了,就会有过分的“人为”( 即‘妄为’)出现。 智慧: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因都是在趋利避害的“主观人为”过程中所积累而形成的,狭隘自私且有损于万物之发展,所以它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属于错误的认识,故为“道”之华,“愚”之始。另可参阅《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之注释。 太:原文“大”,过分的。 伪:人为,指人们因利益或好恶而采取的“主观”行为;它与“自然”相对。 据:《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五十三章》“使我介有智也……是谓盗夸”;《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第七十七章》“人之饥也……是以轻死”;《第七十三章》“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 
  3·六亲:六种亲属。主要有两种说法,或指父、子、兄、弟、夫、妇;或指父、母、兄、弟、妻、子。 
  4·邦:国家。 
  5·贞臣:忠臣。                    
《老子本义》第十九章 
  原 文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现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 文 
  抛弃圣贤与智慧,反而使百姓获益更多;抛弃仁爱与正义,反而使百姓回归于孝慈;抛弃智巧与权力,反而使盗贼自然绝迹。这三个方面作为治国原则还不够,所以要让它们有所归属(即统治者与百姓都要做到):外现质朴,内守纯真;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冲虚子简析:“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为政者”若能弃智无为,则民无欲而不争,亦无过分之“人为”也。无“妄为”则民“朴”也,民“朴”则合乎“道”矣,故孝慈复归而盗亦绝矣。   
  注 释 
  1·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抛弃圣贤与智慧,反而使百姓获益百倍。 据:《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六十五章》“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2·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智巧与权力,反而使盗贼自然绝迹。 利:利器,代指国家权力。 据:《第三十七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五十七章》“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五章》“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3·文:法令条文,引申为“原则”。 
  4·现素抱朴,少私寡欲:外现质朴,内守纯真;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现:呈现,显现。 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比喻质朴本色的,不加修饰的。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料,比喻纯真质朴。 据:《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恒使民无智、无欲也”;《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弗敢为”;《第六十五章》“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章 
  原 文 
  绝学无尤: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xī),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沌呵!若婴儿之未咳(hái);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zhōu)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澹(dàn)呵!其若海;飂(liáo)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 文 
  抛弃才智,就不会因种种“妄为”而犯过失(此处指因妄分万事万物而犯的过失):是与非,它们相差才多少?美与丑,它们距离又多大?老百姓所害怕的君王,也并不是不害怕老百姓;恍惚不明啊!它们之间确实是没有界限的啊!世俗人是那样的高兴欢乐,好像是在享受祭祀时的盛宴;又好像是在春天登上高楼远眺美景。唯独圣人淡泊恬静,没有任何征兆,混沌无知啊!如同婴儿还不会笑;颓丧疲惫啊!好像无家可归一样没有反应。世俗人都积聚有余,唯独圣人因帮助人而一无所有。圣人有的只是蠢人的心肠,实在是愚昧无知啊!世俗人是那么明白清醒,唯独圣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