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陔馀丛考 [清]赵翼-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郡名牵合前人语?总由于不考会稽郡治本在吴县,西汉时以郡县连称,已作会稽之会,是以有此纷纷也。又东汉以后,虽分吴与会稽为两郡,而会稽所管在钱塘江之南,其江以北皆属吴郡。《程普传》: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塘。《宋书。沈演之传》:东诸郡大水,义兴及吴郡之钱塘升米三百。可见六朝时钱塘犹为吴郡地。唐人诗所谓“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也。(按孟浩然《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诗云:“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幸值西风吹,得与故人会。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上会字会晤之会,下会字会稽之会,故可分叶也。然则唐人犹以吴会作会稽读,宁人忽欲改为都会之会,何耶?)
  ○主臣《史记》、《汉书。陈平传》:文帝问陈平决狱钱谷,平谢曰:“主臣。”张晏曰:若今人谢曰惶恐也。文颖曰:犹今言死罪也。孟康曰:主臣主郡臣也。晋灼曰:主,击也;臣服也。言其击服,惶恐之词。然《文选》任《弹曹景宗文》叙事既讫,云:“景宗即主(句)臣谨案某臣景宗”云云。其奏弹刘整及沈约弹王源文亦然。李善读法则从“主”字析句。洪容斋乃引《史》《汉》为据,谓亦当以“主臣”为句,而诋李善之误,殊不知非也。盖“某即主”句,乃总结前案,以明罪有所归,而下复出己意以断之,“主”字之义,犹言魁首耳。若从容斋之说,则所谓“某人即惶恐者”,有何义哉?按《魏书。于忠传》御史尉元匡奏曰:“前领军将军臣忠,不能砥砺名行,自求多福,方因矫制,擅相除假,清官显职,岁月隆崇,伤礼败德。臣忠即主,谨案臣忠”云云。又《阉宦传》:御史中尉王显奏言:“风闻前洛州刺史阴平子石荣,积射将军抱老寿,恣荡非轨,易室而奸,臊声布于朝野,丑音被于行路。即摄鞫问,皆与风闻无差,犯礼伤化。老寿等即主,谨案石荣”云云。此两篇体例相同,“主”字之下,“谨案”之上,俱不用“臣”字,益知李善读法别有此例矣。
  ○不暇草书《晋书。卫恒传》云:匆匆不暇草书。乃最速者反云不暇。东坡尝求其说而不得。近代虞虹升以为草书乃起草耳,不暇草书,谓不及起草,其中不免有涂抹添改,失敬谨之意,故言及之。此说甚新,然亦非也。章草虽起于汉时(褚少孙补《史记三王世家》云: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是少孙所亲见简策之文,可见武帝时已有草书矣,草书并可用之章奏,故曰章草),而魏、晋间体尚未备,习之者亦少,为草书必经营结撰,摹形揣势而始成,故倍难于真书,非如后世之习用便易。观成公绥所记《草书势》,索靖所述《草书状》,其不易作可知。卫恒亦有《论草书》一篇,尤见结构之难也。草书至王羲之始尽善,然其《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言学草书之法,如点必须空中遥掷笔之类,自非可苟作者。恒尚在羲之前,则正当讲求结体用笔时,是以作草甚难,而匆遽时有不暇也。○罄南山竹李密《讨炀帝檄》有云: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盖本《吕氏春秋。明理篇》“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然此语引用者甚多。齐宣德太后废东昏之诏曰:“罄楚越之竹,未足以言。”梁武《讨东昏檄》亦云:尽寓县之竹,未足纪其过。魏孝庄帝诛尔朱荣之诏亦云:擢发书罪,盖不足称;斩竹书愆,岂云能尽。此皆在李密之前。
  ○日射三十六熊赋金主亮以《日射三十六熊赋》题试进士,当时施宜生廷试第二,所云“圣天子内敷文德,外扬武功。云屯一百万骑,日射三十六熊”也。按此本辽事。《辽史》:兴宗猎黄花山,获熊三十六。会延和殿御试进士,即以《日射三十六熊赋》为题,赐冯立、赵徽等四十九人进士第,并赐绯衣银鱼。金海陵之命题,盖本诸此。(《北史》:沙钵略一日手杀鹿十八头。魏暴显一日手获禽兽七十三。后周宇文贵年十一岁,一日射野马及鹿十五头。窦炽与宇文护分射,炽得十七头,护得十一头。杨忠从周文猎,独捣一虎,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唐裴善射,一日得虎三十一。王武俊一日射雉免九十五。辽雅里一日射黄羊四十,狼二十一。)○敛衽虞兆氵隆谓:今世女人拜称敛衽,而苏子瞻《舟中听大夫弹琴》诗云:敛衽窃听独激昂。则古人男子亦称敛衽矣云云。按《国策》江乙说安陵君曰:“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史记。留候世家》:郦生劝立六国后,曰:“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后汉书:和熹邓后纪论》:嗣主侧目,敛衽于虚器。《新唐书。后妃传序》:杨氏未死,玄乱厥谋;张后制中,肃几敛衽。皆就男子而言之,则男子之称敛衽,亦不第见于苏诗也。又元熊禾《题东坡集》云:东坡真天人,再拜为敛衽。则元时犹未以敛衽专属之女人。
  ●卷二十二○经史子集古书分类,未有经、史、子、集四部之名。汉哀帝时,刘歆著《七略》。宋元徽中,王俭撰《七志》。梁普通中,阮孝绪撰《七录》。隋大业中,许善心撰《七林》。此皆以七分部者也。其以四部分者,自晋秘书监荀勖始,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二乙部,则诸子及兵家、术数等;三丙部,则《史记》、《皇览》等;四丁部,则诗赋及汲冢书等。其中编次,子先于史,汲书又杂词赋内,位置俱未免失当,然后之以四部编者,实本于此。宋谢灵运、殷淳,梁任、殷钧等因之,各造四部书目。竟陵王子良集学士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犹皆以甲、乙、丙、丁为部。隋炀帝于观文殿东西厢藏书,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亦仍旧称。其名以经、史、子、集者,则唐武德初魏郑公收东都图书,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以船,氵斥河西上,凡八万六千九百六十六卷。其后又因马怀素奏,乃令殷践猷等治经,韦述等治史,毋等治子,王湾等治集(见《马怀素传》)。自此经、史、子、集之为四部,一成不变矣。今《隋书。经籍志》已分经、史、子、集者,《隋书》本唐人所修也(《宋史。谢泌传》云:唐景龙中,分经、史、子、集,命薛稷、沈期、武平一、马怀素分掌)。近代说部之书最多,或又当作经、史、子、集、说五部也。(《隋书》:辛彦之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礼要》一部,《新礼》一部,《五经异义》一部,此又私集称部之名。)
  ○诗文以集名《汉艺文志》有辑略。师古曰:辑与集同。然当是时,犹未有以集名书者,故志所载诗赋等皆不曰集。晋荀勖分书为四部,其四曰丁。宋王俭撰《七志》,其三曰文翰,亦尚未有集之名。梁阮孝绪为《七录》,始有文集录。故《隋经籍志》以荀况、宋玉等所著书及诗赋等皆谓之集。然《经籍志序》云:别集之名,汉东京之所创也。灵均以降,属文之士多矣,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则集之名又似起于东汉。然据此则古所谓集,乃后人聚前人所作而名之,非作者之自称为集也。
  ○诗笔陆游《笔记》:六朝人谓文为笔。顾宁人亦引其说。不知六朝人称文与笔,又自有别。《文心雕龙》曰:今俗常言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是六朝人以韵语为文,散行为笔耳。按《南史。沈约传》:谢元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庾肩吾传》:梁简文《与湘东王书》曰:“诗既若此,笔又如之。”又曰:“谢、沈约之诗,任、陆亻垂之笔。”《任传》:以文才见知,时人谓任笔沈诗。闻甚以为病,晚节转好著诗,欲以倾沈。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都下士子慕之,转为穿凿。又刘孝绰称弟仪与威云三笔六诗(三孝仪,六孝威也)。是皆以诗、笔对言。放翁因其以诗对笔,遂疑笔即文耳。然《北史。邢昕传》:杂笔三十余篇。此专言笔也。而《邢臧传》:文笔九百余篇。《刘邈传》:文笔三十余篇。则又文与笔并言。可见文与笔自是二种,若笔即是文,何以有专言笔者,又有兼言文笔者;则六朝所谓文笔,当以刘勰言为据也。至老杜《寄贾至、严武》诗云:“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元好问诗亦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亦袭六朝语也。
  ○序孙炎云:序,端绪也。孔子作《序卦》及《尚书序》,子夏作《诗序》,其来尚已。然何休、杜预之序《左氏》《公羊》,乃传经者之自为序也。史迁、班固之《序传》,乃作史者之身为序也。刘向之《叙录》诸书,乃校书者之自为序也。其假手于他人以重于世者,自皇甫谧之序左思《三都》始。
  ○章句、集注朱子作《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其名非创也。汉《艺文志》:《易经》有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尚书》有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春秋》有《公羊章句》、《梁章句》。张禹为帝师,以上难数问,乃为《论语章句》上之,后汉杨终作《春秋外传》,改定章句,牟长著《尚书章句》,赵岐作《孟子章句》,梁武作《孔子正言章句》,沈洙通《五经》章句。此章句之所本也。晋灼集服虔、应劭等《汉书音义》汇为一部,名曰《汉书集注》。陶宏景著《孝经、论语集注》,崔灵恩有《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此集注之所本也。
  ○题目《北史。念贤传》:魏孝武作行殿初成,未有题目,诏侍臣各名之。念贤拟以圆极,帝曰:“正与朕意同。”题目二字始见于此。孔颖达《尚书。大禹谟正义》云:史将录禹之事,故为题目之词。北齐文宣帝令辛术选百官,时参选者二三千人,术题目士子,人无谤ゥ,此则品题之意。
  ○破题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