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好,这个小动物过去世当中对他有恩,他报恩的,它现在来了,他喜欢它、爱它,报恩的。不太喜欢它,不是那么喜欢它,也养它,那就是讨债的,你要供养它,你要还它,它讨完了,它就走了。如果欠的多,它的寿命长,你要养它很多年;欠的少,时间很短,二年、三年,讨完就走了。所以一定要晓得,人与人、人与众生,跟畜生一样,都是这四种缘的关系。
  明了这种关系,我们还敢做辜负别人的事情吗?还能想占别人便宜吗?不能。为什么?将来要还债。你杀他,要还命;你夺取他的,要还债,巧取豪夺统统要偿还的。这些事情,难得现在美国心理医生魏斯,你看那几本书里面写的,他肯定了。他肯定人没有死亡,人是不会死的,人有灵魂,死的是什么?身体。所以懂得这个,怕不怕死?不怕死,知道没死,换个身体而已。尤其是被人杀害的人,他没有罪,被人杀害的人,如果他还有余福,他很快又到人间来,他人间的福报没有享完。譬如他有六、七十岁的寿命,三、四十岁就被人杀了,很快到世间来。来的时候,第二世,碰到的时候又要报仇,还要讨债。有很多投胎什么?就投胎到杀他的人家里去,魏斯报告里头有。那个时候他们年龄差不多的,被杀掉的,结果以后投胎,投胎做他儿子的儿子,就是做他的孙子。前一世被杀的,就是他祖父杀的,投胎到一家,那就变成不肖的儿女,他是来报怨的。懂得像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从小就要教他,把冤结化解,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弟子规》里面教导我们,报怨要短,报恩要长;怨最好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恩要记住,都是帮助人提升境界。
  所以这卷经文前面,佛菩萨教我们绝不贪图五欲六尘,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就好,一生当中总要记住用仁慈厚道待人。对於人多一分爱心、多一分照顾,自己到老的时候有人照顾你。为什么?因果报应。如果自己年轻的时候气很旺,脾气很大,看哪个也不顺眼,到你年岁大就很可怜。为什么?果报现前了,没人照顾你,也很多年轻人嫌弃你、讨厌你,那真的是非常的苦。所以你要能够为你的晚年想想,你就晓得现在对於别人,厚道、仁慈太重要了。你看一般的老人,你要想到我自己也会老,老的时候怎么办?谁照顾我?如果你有钱,你还可以雇几个人来照顾你;如果没有钱,没有地位,儿女也不孝,那个日子可难受了。这个都是平常不知道积德,果报现前。这个果报佛说是花报,花报不好,果报就更差。遇到佛法,他还得一点安慰,认真念佛求生净土,真能放下,还真能往生。如果遇不到佛缘,可苦了!所以我们读这些经文,你才晓得断烦恼、改习气多么重要!五欲决定不能求,绝对不是好东西,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随缘就好,不攀缘,不一定要希望怎样怎样,衣食住行都随缘就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贪求。决定不要跟人家竞争,处处让,能忍、能让你才能保住身心的和谐。我们一般讲心平气和,你才能保得住。
  下面一句是讲成就,「诸次第定悉能成就」。这就是看你对於无贪瞋痴所做的功夫。如果我们把断贪瞋痴慢疑,断烦恼习气,这个功夫分做九等,你能够放下一等,你就能得小定,这个禅定是初禅;能放下两分,你就得二禅,看你放多少。大概得禅定的,这些贪瞋痴慢都放下了,为什么还有高下之分?习气难断。如果贪瞋痴慢放不下,决定在欲界,不会在色界。贪瞋痴真的放下,习气没断。所以我们讲分九等,是讲习气,习气可不容易断,习气少一分,你的禅定功课就提升一等。
  色界天里面是四禅,无色界天里面也是四禅,合起来是八个层次,佛家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实际上就是八个,不是四禅之外还有八个定,不是这个讲法。四禅加上四空天,是一共八定,世间禅定。再把最后那一品习气也断掉,那就是第九定,第九定不在六道,第九定在四圣法界,声闻。所以他已经成阿罗汉,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断掉了,不再执著。还有微细的习气,那个习气是在证得阿罗汉以后才能断掉。断掉他就升一级,就是辟支佛。所以讲次第定。
  禅定到底有多少等级?跟诸位说,无量无边!四禅八定是大分来说,不是细说;细说,等级就太复杂,这是世间的。出世间等级就更多,《华严经》,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禅定就是五十一个等级,所以叫诸次第定。你修学这个,禅定也就是放下,你才能成就。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一卷)  2006/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三小段只有两首偈,我们把后面这首念一遍: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十自在』介绍过了。『修行诸度』,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我们介绍了前面五条,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现在我们看第六般若。般若是智,是智慧,「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教我们要求得般若,就是智慧。前面我们看过,如果是智慧为先导,那就是成佛之道。智慧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前面五度。怎么落实法?能够不著相,三轮体空,认真的修学,那就是般若。著相就变成修福,就不是菩萨道。菩萨道跟世间人修点福报在形式上是差不了多少,几乎完全相同,而实质上就是一个著相,一个不著相,不著相是真智慧。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问布施是不是相?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相,如何能够不著相的修布施?那就是菩萨。菩萨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为什么还要修?前面我们讲过,是给没有开悟的人、还不能放下的这些众生做样子,要做得很认真,希望这一切众生能向菩萨学习,能效法菩萨。虽然他著相,也好,他修三善道,他不堕三恶道,这就是般若的起用处。也是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但是无论现的是什么身,他都是菩萨不是凡夫。现身不是自己想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如果自己还有想,又著了相、又起了妄想分别,不是的!现什么身是众生的感,众生有感,感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就有应,应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很奇怪,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怎么会应?
  那我要问你,你家里头有没有镜子?有,现在家家人都有镜子。早晨洗脸照一照,晚上睡觉之前也去照一照,你去照镜子,你去照是有心要去照一下,镜子里面的反应现相,它有没有起心动念?它有没有分别执著?它是不是你来照一下,赶快现个影像给你看?没有。镜子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古人说「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外国人照,现的是外国人面孔,它没有分别。所以佛菩萨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应化在十法界,依旧是干净,依旧是不染著,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无论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你要知道那个应不是应该的应,要讲成应该用什么身得度,那就错了,那就起心动念了。这个应是感应,什么样的众生心里面有感,菩萨随时就应。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眼,不能大意。所以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受用。
  这里有个简单的解说,「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第一句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善」,观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叫诸法。观是看,这个字是代表,就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就用这一个字,用观。我们凡夫用得不善,怎么说不善?著相,这一著相就麻烦,就把真相迷失掉。著的那个相,相没有变,我们自己智慧失掉了,智慧失掉是智慧变了,起了化学作用,它产生变化,变成什么?变成烦恼。诸位常常看到经教里面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涅盘是一桩事情,烦恼、菩提(菩提是智慧)也是一桩事情。觉的时候叫智慧,迷的时候叫烦恼,所以它产生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迷悟。一念不觉,迷了,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无明、尘沙、见思,变得好快,那个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像。通常讲刹那,刹那太长了,绝对不是我们想像得到,一念不觉,於是就产生什么?产生憎爱,厌恶、贪爱就从这里起来,这就是根本烦恼。厌恶属於瞋,贪爱属於贪,贪瞋痴立刻就起来。
  唯识经论里面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讲第七识,末那识。这一念迷,那个相就是我见,跟著我见同时起来的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慢是傲慢、是瞋恚。《唯识论》里面讲四种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一定是立刻就跟著起来,它就起作用。让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有贪爱,就有厌恶;跟一切众生往来,自然就有傲慢的习气,总觉得我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这个烦恼叫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是不是过去生中带来的?也不是。俱生,就是一念不觉的时候就生了。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本来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学来,自己有的。现在麻烦的就是因为你有东西把它障碍住,它不能现前,变了,变质了。你只要能把障碍除掉,障碍就是烦恼,《华严经》讲得好,妄想、分别、执著就这种障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