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恰到好处,这叫圆满,这叫满足,足是知足,圆满的知足,要明白这个道理。
  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头一个就是不吃众生肉。佛陀在世,生活方式是托钵乞食,托钵乞食要慈悲为本,就是说他们吃什么就施舍什么。所以供养肉的时候也吃,现在南洋小乘还是如此,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而且托钵的时候,顶多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没有,就不能到第八家去。为什么?别人看到嫌弃你,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么样的贪心,过了七家还要去托。避免别人造罪业,所以不能超过七家。七家托不到的时候,回去老实念佛,念一天佛,明天出来再托。
  不过僧团里面生活是团体的,每个人托回去之后,不是托了就自己吃,托回去之后都合在一起,然后再分开来吃,这叫「一钵千家饭」。你这一钵饭是千家饭,真的,你看那时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都出去托,不是千家饭吗?所以千家饭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说的。托回去之后统统放在一起,再念供养咒,念完之后,每个人去拿。这种生活平等,有人托的这家饭菜很好吃,有人不好吃,但是统统混合在一起,你看佛法的生活,真平等。不论多少,回去统统合在一起,决定不可以托了,一面走一面吃,那就不像话,托完就要赶快回去。所以佛是有佛的规矩,大家都是生欢喜心,平等真的是做到家,示现给你看。
  佛教到中国,梁武帝提倡素食。所以素食运动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你要知道,外国没有。素食好不好?好。佛在经典上讲,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是读到这个经句,他非常受感动,自己就把肉食断掉,就长素了,都是从自己开始。他是佛门的护法,出家人看到他老人家采取素食,出家人也自动不吃肉。到以后在家学佛的也受了感动,都自动的把肉食断掉。这是无畏布施,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果报是健康长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讲菩萨的时候,在家、出家统统都有,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称菩萨。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下联就是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行菩萨道。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真正能把这二十个字做到,愿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这个叫内外悉施。
  内施,在我们现前,我们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时间,用我们的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回报,这是内财布施。现在讲我们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出家、在家有学讲经说法的,讲经说法是内财布施,因为你要用你的体力、用你的精神、用你的时间,这是属於内财布施。佛说内财布施比外财功德还要殊胜,为什么?外财,你有钱很容易做,内财是要你真正发心。可是虽然修内财布施,功德大小不一样。要怎么做才殊胜?要如理、要如法。所以你要懂教理,你要懂方法。理跟法也不外乎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具足这个心,你要遵守六和敬,这总的原则,总纲领。如果跟大家处不好,生烦恼,虽布施,功德不大,为什么?破坏僧团的和谐。这人我跟他不能相处,我离开他,行不行?行,离开他,功德就没有了。真正修行,我们不是常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怎么解决?反求诸己,不是他不好,是我不好。
  中国讲孝道,第一个孝子,大家都推崇舜王,你们看看舜的历史故事你就明白了。最不好相处的人,他们一家四口,除他之外,另外三个都想害他,都想置他於死地。他能够尽孝悌,把孝悌做得圆圆满满,三年,这三个人都受他的感动,变成一家和谐,家和万事兴。所以修行在哪里修?不能相处的人,不能相处的环境,你不离开,你在里面修忍辱波罗蜜。对你自己来讲,那是大幅度的提升。可不能离开,一离开你什么都学不到,你往后就节节往下衰退,你不能够提升。
  我们常常提到,顺境里面不生贪恋,逆境里面不生瞋恚。不贪恋、不瞋恚,保持心地的心平气和,那就是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最殊胜的是在人事环境当中提升。你不在人事环境里面去磨炼,你怎么会成就?来磨炼自己的人都是大恩大德,没有他,你怎么会那么快有成就?可是你要是忍受不了,马上就堕落,这一生成就没指望。所以人生在世,特别是修行人,总是要记住,不能叫别人迁就我,一定要懂得我必须要迁就别人,事情就好办,就通了。世出世间非常重视「顺」这个字,就是随顺。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自己能随顺别人。别人做错了呢?做错了,我们有智慧,善巧回避他的错误,或者是把他的错误减低到最低限度。你有这一分真诚的心,你会做得很好,会做得很如法,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布施,是十波罗蜜它摆在第一条,它是行门里面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纲领。后面十条,说老实话都离不开它。布施有三大类,不是财布施,就是法布施,再就是无畏布施。所以通常我们讲六度,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你看就一个「施」字。我们能持戒,为什么叫无畏布施?你持不偷盗的戒,人家有财物摆在面前,不怕,为什么?他不偷盗,我很放心。你看他放心,这无畏。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得罪他,他不会生气,他不会记仇,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十波罗蜜要是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由此可知,行菩萨道,从初发心到成佛,修什么?布施而已。布施就是章嘉大师讲的,放下!弥勒菩萨也是教你放下!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讲到布施波罗蜜,我们必须要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也应该要学习的,就是布施笑容,弥勒菩萨教给我们。你看在寺院里面,正规的寺院建筑,前面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当中供养的是布袋和尚,他在那里教我们,教我们布施。你看他满面笑容,笑面迎人,这是佛门里头一桩布施的事情,这属於内财布施。无论见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场所,欢欢喜喜,给人一个很好的感受。所以这应当要学。
  我们现在看第二,「尸罗」,这是梵语,我们中国意思是戒,持戒。「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行为世范,利众生也」。持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而无所著」,这个意思是什么?把执著放下,持戒就有无量的功德。如果执著没有放下,你持戒,很容易会批评别人。看到别人不持戒,看到别人破戒,看到别人犯戒,你就会批评,你也不管人家能不能接受,这个持戒造成很多的过失。批评人,人家要不能接受,就跟人家结了冤仇,所谓是「口为祸福之门」。
  必须要知道,佛制定戒律不是为别人制定的,是为我制定的。我应当要持,别人持不持与我不相干。人人都能够自己回光返照,都能够自己接受佛陀的教诲,佛在戒里头,没有教我们批评人,没有教我们自以为是。持戒的目的何在?你要晓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自己戒律持得很好,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他不会得定,他的心还是乱的,还是心浮气躁。那个戒律是表面的,没有实质,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你是在自欺欺人。
  真正持戒人必然是谦虚恭敬,对待作恶的人也会谦虚恭敬。为什么?觉悟的人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普贤菩萨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这佛在经上讲的。《华严》、《圆觉》就讲得更好,「一切众生」不是讲将来,是现在,「本来是佛」,你怎么能不敬?你敬他什么?他无恶不作,敬他什么?敬他的佛性,敬他的本性。他本性是佛,他佛性是佛,他现在作恶是迷失了本性。本性是不是真的失掉?没有,只是在迷,迷而不觉。那个迷本来没有,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他的本性。
  所以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现前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而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为什么?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意思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要恭敬,为什么?法性变的,法性是佛,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人在这个地方培养自己的真诚、恭敬心。真诚、恭敬心是性德,你要是明心见性,你本来就是这样子,性德自然的流露,真的,他不是学的。
  我们现在是迷失自性,把性德忽略了,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把性德找回来。从什么地方找回来?从持戒。戒律里面头一个就是要尊重别人,要尊重万事万物,决定不能够轻慢。你要问这是哪条戒?这是根本戒,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今天你戒律再严格,你不能落实到弟子规,不能落实到感应篇,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戒律要达到高阶层的时候,它起作用,得定。怎么知道得定?而无所著,这就得定。把执著放下,把分别放下,菩萨;再能把妄想放下,他就成佛了。只要有所著,所著里面,大类的来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著相,他著了这个。著了这个,戒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持戒修福,他不能得定,不能够把你的德行向上提升,我们或者讲灵性的向上提升,这个做不到。只是修一点人天痴福,将来得人天福报的时候,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福报是有副作用的,福报大、福报多了,造罪业也容易、也多。所以持戒,后头这一句讲得好,提醒你要无所著。这个戒叫净戒,清净心持戒,戒又帮助你得清净心,清净心是定,定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