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来弘法利生是好事情,为什么?我们信徒在哪里?听众在哪里?在电视机画面前面,在电脑萤幕前面,不在对面。人数究竟有多少?不知道,见面也不认识。我不认识他,他们认识我,所以很多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人跟我打招呼。在车站、在机场,甚至在飞机上都遇到,都是在网路、在卫星电视上见面多了,见面跟我打个招呼。这个方式好,帮助很多众生,自己真正得到清净。否则的话,这么多信徒天天来看你,天天来供养,不是好事,扰乱清净心,使道业退转,这是好事情吗?
  起中品十恶,那么他的心愚痴。愚痴,畜生心。畜生几乎都不得好死,死的时候都要流血,弱肉强食。我们看到畜生道,野生的动物,它在壮年的时候强有力,捕猎小动物;到老年,它的能力就丧失掉,会被小动物吃掉,很少看到寿终正寝,没有,都是流血,所以称之为血途,流血而死。贪图眷属多,你要提防这个果报。
  信徒多也是好事情,为什么?你教化的面广。你要真正教化他,不要受他的影响。教化他,受他的恭敬,受他的供养,恭敬供养多了,人常常就迷惑、就愚痴了。本来是清醒的头脑,所谓人是奉承,这一奉承过分就迷惑颠倒,这种情形非常之多,我们自己要明了,佛在经教上常常提醒我们。所以古时候真正有德行修养的修行人,在一定的时候,这个一定的时候就是名气大的时候、地位高的时候、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赶紧退,贵在知退。退了以后做什么?多半是闭关,成就自己,不至於堕落。他为什么要去闭关?他自己心里有数,已经达到这种边缘,再不回头肯定就堕落,所以回头是岸,这不能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钞》里面的开示,第三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叹咏,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第三段。善事确实不多见,不善的事常常有,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乱世。这是求名闻的人。前面我们看第一条,求利的人,贪欲,贪而无厌,那是行地狱道。这是念念想得名闻,我们现在的术语叫知名度,要想尽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四远是四方,东南西北四方,八就再加上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我们中国人常讲四方八面。名声远闻,知名度很高,得到大众的赞叹。称扬叹咏。大众对你称赞,扬是表扬,咏是歌咏。
  这些事情,一般对於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德行、有学问,对社会、对众生确实有很大的贡献;社会当中常常讲实至名归,你有实德,这个名称自然就出去,用不著去打知名度,没有这个必要,自然流传出去。可是这个人怎么样?没有实德,也用一些巧诈欺瞒的方式,虚比贤圣。他这种行持跟前面我们讲的扇提罗相彷佛。扇提罗的目的是贪图供养,这个地方他的目的是贪图荣耀。这里是求名,那里是求利,都是以欺诈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事不能做,这是下品十恶。
  如摩揵提者。摩揵提,人名,佛在经典上提到过,是古代印度一个修道的人,梵志,多半是修婆罗门教的。《智度论》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摩揵提遇到释迦牟尼佛,给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难题,来问佛,他有一首偈说:「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个问题。你看他第一句,决定诸法中。在一切诸法,这都是把一切诸法当作实有,不知道佛常常教导我们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也是迷惑,都把一切法当作真实,所以真的是横生种种想,这个想都是邪知邪见。悉舍内外灭,统统能放下。这全都放下了,这样能得道吗?
  佛答覆他说,他以偈来问,所以佛也以偈答,佛说「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佛给他说的是正法,佛是破他执著,没有别的。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的报告,如果我们能够对於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放下了,就成正觉,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如果更进一步,能够把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分别比执著微细,分别断掉了,你就成菩萨,最后再把妄想断尽就成佛了。
  摩揵提的执著没有断,佛在此地破执著,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如果你执著有见闻觉知,你去断见闻觉知断不干净。持戒精严,执著不放,自己也认为戒律持得不错,持得很好,佛的禁戒我都做到了,再看看别人没有持戒就生烦恼,这个人破戒,这个人修行不善。我们问他是不是真正持戒人?不是,为什么?《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持戒,没有见别人破戒。佛在底下讲,这底下一句,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戒要不要持?要持,不著持戒的相。见闻觉知要不要离?要离,不执著离见闻觉知的相,这就对了。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舍我就是无我相,舍我所,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把四相破了,证小乘须陀洹果,《华严经》上所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是圣人。不取诸法相就更高一层,要用《金刚经》的话说,连后半部的四见也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都是法相,不取,不再分别执著了。如是可得道,浅一点的,菩萨道;究竟圆满的,佛道。
  我们今天要问,我们常说,祖师大德常讲,功夫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跟诸位说得最简单、最容易懂,你每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功夫就得力了。为什么?你会改过,天天改过,改过是真正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改过,烦恼轻;自新,智慧长,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犯过失。那就一定有同学问,要怎样叫我每天看到自己过失?《弟子规》、《感应篇》是最好的两面镜子,你能够每天早晨、晚上拿来照一照,对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就会发现。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行与圣教相不相应,这个人功夫得力了。他如果不肯改过,他就不会去想;他肯想,他就有意思要改正他的过失,这是真功夫,这是真修行。
  什么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总要把它认识清楚,行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三方面,有思想见解的错误;有言语的错误,口业;有身体造作的错误,身业;思想见解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所以真修行的人不在乎这些形式,也不在乎这些仪规,那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规律,个人修行不需要用这些。最重要的,无论是团体、是个人,最重要是真正天天反省。
  早年,我也说过很多次,我们佛门早晚功课,做早晚功课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身语意三业要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不要犯过失,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我今天这一天身语意三业有没有犯过?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怎么会不进步?当然天天有长进。一个人修行天天有长进,诸佛都赞叹你。一天改一个毛病习气,一年改三百六十条,三年你就转凡成圣。由此可知,转凡成圣真的不难,难在什么?都是难在懈怠懒散。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把佛菩萨的教训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弟子规》为什么那么困难?难在哪里?起心动念就把它忘掉了,不容易。我们真能做得到吗?真能。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我们招了三十位种子老师,要求他们在两个月把《弟子规》落实,真做到了,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大概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五、六十,很不错!所以他们下乡去教学,收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预期这种教学至少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他们教学不到两个月,这个地方居民风气就变了,大幅度的改善,所以老师他们的心里非常欢喜,成就感,我们听到非常安慰、肯定!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上这几句话我们兑现了,我们有真正的体验,决不是思惟想像,我们真把它做到。
  肯定人性本善。不善,就是他很不幸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教导他,迷失了自性,所以对於一切犯过失的人要有怜悯心,不可以责备。责备是错了,也是有伤厚道,要用大慈悲心来看待。要自己认真反省检讨,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你自己就有进步,这就叫真正修行;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把自己的说话修正过来,自己的动作修正过来。如果都能照《弟子规》的标准去做到,你在现前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是你意想不到的,你被别人尊重,你会被别人称赞,这个称赞是实至名归;你会被别人爱戴,没有人不欢喜你,没有人不尊重你。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帮助你的人多,得道者多助,我们佛门讲,你的法缘就殊胜,为什么?你已经做出榜样,这个榜样是社会大众的标准。《弟子规》是标准,标准的好人,谁不尊重你?恶人看到你也佩服你,也不敢批评你。不像此地,像提婆达多一样,用一些欺诈的方式求知名度,你不需要。认真去做,不要,得来这是真实的,实德。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我们把它的总结说出来就好。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或者是修学,虽然是好心,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的指导,走向歧途,路走错了,不知道修真正的戒定慧。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所举的就是他的结论,「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摩诃止观》里面的话。佛虽然是教了他,他不悟,他有执著、有成见,不能放下成见虚心接受佛陀的教诲,他反问,他说像佛(像你老人家)这样说,「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