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量很多,没有儒道那样简单扼要,可以代替小乘,是这么个道理。儒家的《弟子规》是根,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是根。
  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提倡的三本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在那个时代,行。他没有讲《弟子规》!那个时代人还都学弟子规,都有家教。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里面的家教就是弟子规。不但父母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的村庄里头邻居,甚至於别的村庄陌生人,都给我们做好样子。我们这些小朋友在野外玩耍的时候,或者是骂人、打人,做得太过分了,陌生人走过,就把我们叫到旁边,把我们训一顿,我们没有想到去反抗的,都很乖在接受。而我们父母对这些陌生人,看到他教训小孩的时候都很感谢。你就想那个社会风气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确实世风日下,那种社会风气现在人无法想像,人跟人之间那么样的和睦,那么样的关怀爱护,人都知道感恩。所以印光大师在那时候不必提倡《弟子规》,他提倡《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
  祖师提倡这几样东西是对社会的一般大众。对出家人,持戒念佛,苦口婆心的劝导。出家人的戒律,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最低限度你要把沙弥戒做到。这一桩事情就早了,我们往上推到清朝开国初年,明末清初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第九代的祖师,精通戒律。就跟近代的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也是念佛往生的,他一生对戒律很有研究。蕅益大师研究戒律,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没有真正比丘了。所以,他自己三坛大戒受了,不能不受,受了之后,比丘戒退了,在佛菩萨面前自己退比丘戒。比丘戒没有真正比丘传,你得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退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可以不必,为什么?没有真正比丘传授,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自己发誓来接受,诚心诚意的,真的能得戒。所以他一生落实沙弥戒、菩萨戒。很多著作里面我们看到「菩萨戒沙弥」,他自己不称比丘,这是真正懂得戒律的人。
  他老人家一生自己称沙弥,他的学生,我们世俗讲徒弟,他的徒弟就更谦虚了,老师是沙弥,徒弟不敢称沙弥。《蕅益大师全集》能够出版、能够流通,是他的徒弟成时法师一大功德。他把他师父的东西整理,然后刻版流通。可是成时自己,你看很多文章里面、注疏里面,他不称沙弥,他称「出家优婆塞」,多谦虚。出家优婆塞,我第一个看到的是成时。以后我看到的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有的时候也写「出家优婆塞」,懂法、懂戒律。所以我对於出家的同学一再的劝导,一定要落实沙弥律仪,然后落实菩萨戒,学蕅益大师,菩萨戒沙弥,那也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都做出最好的榜样来给我们看。所以我们知道,祖师大德们他们之所学、所修、所弘扬的,所给当代或者给后代做为典型、榜样,那种苦心、苦行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效法。
  我也常说这里头有真乐,持戒念佛里头有真乐。世间人以为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里头有乐,我说那个乐里头有真苦。你要稍稍觉悟,你就懂得了;你不觉悟,你听不懂,你也看不出来,真正觉悟就明白。不觉悟的人拼命在造作,到临命终时他就知道了。持戒修福的人生天,贪图世间五欲享受的堕落,人身得不到,那就大苦了,所以乐中有苦。
  人在这个世间寿命很短促,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有些人说现在医药进步,人的寿命延长了。不见得,你要仔细去调查一下,你就晓得佛说的话还是真的。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是处於减劫的时代。减劫是什么?每一百年,平均寿命就减少一岁。释迦牟尼佛在世,人寿是百岁。佛灭度后到今年,中国人的记载是三0三四年,一百年减一岁,三千年就减三十岁,换句话说,现在人寿命应该是七十岁。超过七十,我们知道他肯定是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长寿!不到七十岁,那应该就是他有福、有富贵,应该是修财布施、法布施,疏忽了无畏布施。修什么样的法门,得什么样的果报。
  我们也遇到百岁以上的老人,身体还是健康,头脑清楚,那都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新加坡有一个许哲居士,很多人都知道,她今年好像是一百零七岁,身体很健康,一生修无畏布施。一生,年轻做护士,以后专门照顾老人、病人、很苦的人,她专门照顾这些,无畏布施。有很多人知道她是真正在照顾穷苦的人,所以也有很多人帮助她,帮助虽然不很多,足够她照顾这一批人,很难得。
  所以是造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是佛经里头讲得非常透彻。《感应篇》、《安士全书》也都说得很好,要常常读,要多读,才会有受用。让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见所闻之处,能够提得起警觉心,能够提得起来,能够想到我应该怎样做,我应该怎样照顾大家,全心全力做出现在人所说的牺牲奉献。财、法、无畏都应该认真努力去做,做的时候,不求富贵,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让自己心清净。果报自然的!何必要求?真正做到佛陀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现在这个世间有些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教人随顺自然,比什么都快乐。你的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多自在。这对我们,特别是念佛法门,心净则佛土净,取西方净土必要的条件。所以「彼人信力无能动」。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请接著看下面三首半的偈颂,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
  清凉大师对这段文有简单的解释,整段的,我们把他的解释念一念。「二」,这是第二段,「有三颂半,成展转行。展转依前,功归於信」,信非常重要,注解只有十二个字。现在我们来看经文,确实是展转,你看第六首是依前面所说的,『若得信力无能动』,这是前面的「彼人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这很简单的,你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你的智慧就开了,你就有智慧,所以你就得诸根(眼耳鼻舌身)清净明利,不就是智慧吗?是我们平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凡是还受外面境界所动摇的,烦恼重、习气重,智慧不长,这要知道。
  我在这方面的学习,我常常都念老师的恩。要不是章嘉大师教导我这个方法,「看破、放下」,我们在,说老实话,这五十五年的学习;五十五年学习的人很多,不是我一个,有的人学的时间比我更长,六、七十年,这个诸根还是不净、还是不明、还是不利,什么原因?没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放下,道理在此。所以我从学佛打头的那一天,老师就教我要看破、要放下。第一本书叫我去念《释迦谱》。念《释迦谱》使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正确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放下了。老师教我,《释迦谱》作证明。放下帮助你看破。
  看破、放下,头一个要学放下,烦恼习气重的,要从这里下手。烦恼障轻,所知障重,就要从看破先下手,看破之后再放下。我恰恰不一样,我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我听东西容易悟,能听得清楚,很快就能悟入境界,所以老师教给我的是从放下下手。放下之后,看破就提升了;看破提升,你放下也提升了,就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一直到如来地。老师传给我这个秘诀,真是妙法。他老人家那时候还给我限的时间,六年。真的,我六年什么都放下了,身上一无所有,两套换洗衣服,一个很薄的铺盖。所以旅行的时候,打一个背包背在身上就走,没有很重的行李,很简单,确实像古时候头陀僧行脚的那个样子,什么都没有,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到哪里去,有朋友帮忙或者居士帮忙送一张车票给我,身心清净。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读这个经文不能体会;你真做到了,你念这个就很有味道。你做得愈多,你体会愈深。
  『若得诸根净明利,则能远离恶知识』,这我做到了。恶知识是什么?凡是染污自己心性的全是恶知识。头一个电视,第二个报纸、杂志。网路我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我知道那个不善。最早,那时我们刚刚初学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看黑白电视。我住在韩馆长家里,有时候陪陪他们聊聊天,看看电视。自从彩色代替黑白,好像我就没有看过了,恶知识。在这一句里面,我们要懂得就是远离一切不善,才能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人事环境。人跟人相处,哪个人没有习气?时间长了,总有一些毛病习气,我们要懂得远离,远离一切不善。
  什么是远离?怎么远离法?有人误会我,也有人嫉妒我,有人毁谤我,我要不要跟他们见面?还是天天见面,天天见面怎么远离?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心上就远离。对待误会我的人、嫉妒我的人、毁谤我的人,都把他看作佛菩萨,都把他看作好人、善知识,我跟他在一起,他来磨炼我,看看我还会不会起恶的念头。这叫你真正懂得远离。不是对於人的远离,是对他的恶行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不要常常想著他跟我作对,这个念头不好。还要辩驳,那就更错了。没有辩驳,一笑了之。别人也觉得奇怪,他冤枉你,你怎么不说话?一笑就完了,没事、没事,他没有错,真的是我自己错了,他没有错。什么问题都化解了。这小怨、小事能忍,大的摩擦就不会发生,这是做人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