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始终不渝,成为贝尔终身的战友。
近郊公寓的一间灰尘满地、拥挤闷热的小屋,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实验室
和卧室。两个发明家整天关在屋子里,一边研究电声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
用的机器。贝尔一有新的构思,沃特森马上就去制造。沃特森生怕不能圆满
完成贝尔苦心设计的方案,干得很精心。科学发明和文学创作一样,也要付
出艰苦的劳动。贝尔研制的电话是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没有什么实物可以参
考,只能反复试验,从失败中积累经验。贝尔绞尽脑汁,梦中都在想着电话
设计,有时,半夜灵感来了,他就立刻起床画图,沃特森也紧密配合,照图
制造,一直干到天亮。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他们究竟试过多少个方案,有过多少次失败,已
经无法统计。最后,制成了两台粗糙的样机。贝尔的设计是这样的:在一个
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人讲
话的时候,薄膜受到振动,炭杆同硫酸接触的那个地方,电阻发生变化,电
流随着变化,有强有弱,接收处利用电磁原理,再把电信号复原成声音。这
样就实现了用电流传递声波。
① 第谷·布拉赫,丹麦著名天文学家。他用三十年时间对行星的位置作了大量的精确观测。他的助手刻卜
勒总结这些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② 刻卜勒,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仔细地分析了第谷留下的天文观测资料,发现行星沿着椭圆形轨道运
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③ 亨斯罗,剑桥大学教授,达尔文的指导老师,对达尔文一生的事业有重大影响。
… Page 73…
为了验证机器的效果,他们把导线从住房架到公寓的另一头。试验开始
了,贝尔和沃特森对着自己的装置大声呼喊,可是,他们听到的声音不是从
墙壁来的,就是从房顶上来的,机器象聋哑人一样毫无反应。他们一连试了
几天,好心的邻居们默默地忍受着他们的大喊大叫。直到发明家的嗓子都哑
了,通话还是没有成功。
两个朋友有点失望。两年来,他们废寝忘食,耗尽心血,造出来的电话
竟是不争气的“哑巴”!
难忘的时刻
为什么会失败呢?贝尔苦苦思索着。是设计不对,制造有错,还是用电
流传递声音果真不行。
夜幕降临了。贝尔望着窗外闪烁的繁星,眼前浮现出亨利亲切的面孔。
他仿佛又听到了老科学家坚定的声音:“你有一个了不起的理想,贝尔,干
吧!”
贝尔正在锁眉沉思,忽然听到沃特森在背后呼唤:“先生,您听!”贝
尔转过头去,困惑地望着助手。沃特森用手指着窗外,神色惊喜地又说:“先
生,您听!”
窗外,隐隐地传来一阵吉他的声音,那叮叮冬冬的音响,象山泉般在夜
空里荡漾。贝尔凝神听着、听着,豁然醒悟。他跳起来朝青年技师猛击一拳
说:“有啦!有啦!沃特森,你真行呀!”
原来,他们的送话器和受话器灵敏度都太低,所以声音微弱,很难辨别。
吉他的共鸣启发了聪明的年轻人。贝尔马上设计了一个音箱的草图。他们一
时找不到材料,就把床板拆了。两个人一齐动手,连夜赶制,等音箱做好,
天已经亮了。他们只吃了几片面包,又接着改装机器。两个发明家一连忙了
两天两夜。到第三天傍晚,机器终于改装好了。当时正是夏天,很闷热。贝
尔和沃特森浑身汗淋淋的,脸上却露出兴奋的神色。两人在心里都感到:曙
光就在前头!
他们架好了电线。贝尔在实验室里,关严了门窗。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
间的另一头,把受话器紧紧贴在耳边。准备完毕,贝尔一面调整机器,一面
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沃特森屏息静气地听着,受话器里的声音起初细如游丝,后来突然清晰
地传出贝尔的喊声:“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原来贝尔在操作
机器的时候,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由于疼痛,他情不自禁地对着话筒呼
唤求助。这是人类通过电话机传送的第一句话!沃特森听到以后,惊喜万分,
急忙呼叫贝尔的名字:“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这时候两人欣喜若狂,
互相大喊起来,谁也分不清对方和自己喊的是什么。
贝尔和沃特森不约而同地推开房门,向对方奔去。两个战友在走廊里相
遇,热泪盈眶地喊着对方的名字,互相拥抱起来。历史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1875年六月二日傍晚。当时贝尔二十八岁,沃特森二十一岁。两个敢想敢干
的青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电话制作成功了。神话变成了现实。他们勇
敢创新的精神,直到今天还激励着很多有志于发明的年轻人。
当天夜里,贝尔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妈妈写信: “今天对我159
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我觉得,就象把自来水和
… Page 74…
煤气送到各家一样,把电话安到用户那里的日子就要来到,朋友们不用离开
家就可以互相交谈啦!”
不知疲倦的宣传家
贝尔趁热打铁,对样机作了改进。经过半年努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
实用的电话机。1876年二月,贝尔申请了发明专利。
青年发明家本来以为电话机一定会被人们争着买去使用。不料,人们由
于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对电话这项新发明也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
事实使贝尔很快地明白了:发明电话只是成功的一半,要使电话被社会
承认,还必须经过一场艰苦奋斗。
几个月以后,正好费城举行美国建国一百周年纪念博览会。这是一次难
得的机会,贝尔和沃特森赶到费城,在博览会上表演用电话通话。开始,他
们的电话机被陈列在教育厅出口处的一个角落里,一连几天没有人理睬。评
判员也不把电话机放在眼里。后来,巴西王太子彼得洛来参观博览会 (这位
王太子以前到过北美,曾经听过贝尔的语音学讲演),他看见电话机以后,
很感兴趣。贝尔兴奋地向王太子介绍了电话机的妙用,并且当场作了表演。
王太子从耳机里听到贝尔的话音,惊奇地对左右说:“我的天,这钢铁的玩
意儿竟会说话!”评判员这才开始重视起来。第二天,贝尔的电话机就被搬
到博览会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成了重点展览品。参观的人络绎不 161
绝,大加称赞。其实,人们为电话机喝采,谁也没有把它看成实用的东西。
在人们眼里,电话机不过是新奇、有趣的玩具,贝尔和沃特森只是两个杂耍
演员。一来因为大家当时还没有用电话通话的概念;二来也因为他们展示的
电话机,通话距离只有一百来步远。对于用电话进行远距离通话的可能性,
不论发明家怎样讲解,人们总是不信。这次博览会,贝尔的电话机初见世面,
却没有遇到知音。贝尔深深感到,要推广电话,不但要提高机器性能,而且
还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他大概是美国第一个认识到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的发明家。
贝尔和沃特森回到波士顿,再一次对电话作了改进,并且利用各种场合
宣传电话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又是两年过去了。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
话实验,两地相距三百公里。
这次试验和三十四年以前莫尔斯的华盛顿…巴尔的摩电报试验一样,取得
了成功。不过两次试验的风格很不一样。莫尔斯那次试验,带有浓厚的剪彩
气氛;贝尔他们举行的,却是一场戏剧性的科普宣传会。贝尔在纽约,沃特
森在波士顿,两个地方同时举办电话讲演,互相通话,也欢迎双方的听众试
讲试听,自由交谈,气氛很活跃。
按照原来的计划,贝尔和沃特森每人聘请了一名歌手。试验到高潮的时
候,要用电话传播民歌。但是,事到临头,出了问题。原来,沃特森聘请的
黑人歌手突然听到话筒里传来贝尔的声音,大吃一惊,竟迟迟唱不出来,贝
尔急中生智,在电话里叫沃特森出马顶替。当时有几百个女学生前来参观,
其中有个金发少女自告奋勇,帮助青年技师操作电话机。沃特森从来没有当
众唱过歌,现在,要当着一群陌生少女的面引吭高歌,实在难为情。沃特森
满面通红,鼓足勇气地唱起来。电话里顿时传出对方的欢呼声和掌声,试验
… Page 75…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二天,波士顿一家报纸用头条新闻报导了这次试验,并且发表评论说:
“这项发明,有一天可能使长途电信业务完全改观!”
传遍全球
为了扩大影响,推广电话,贝尔和沃特森又在美国各大城市东奔西走,
巡回表演。他们是发明家,同时也是不屈不挠的科普宣传家。没有他们坚持
不懈的宣传,电话是不可能那样快就普及的!发明创造因为不被人们理解而
遭到埋没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贝尔发明电话的前几年,有一
个名叫勒斯的德国学者就曾经制成过一种同贝尔的电话机相类似的装置,可
以传送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