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度史上的断裂、改变和延续 -- 林承节-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的; 对殖民当局就印度教习俗立法最初新兴力量中有些人赞成; 但越到后来反对的人越多; 他们坚决主张印度教内的问题不同于政治经济问题; 不能允许外国统治者插手; 应由印度教徒自己解决。

4。 独立后的时期。独立后印度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为了医治殖民统治的创伤; 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印度政府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战线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努力创造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条件。独立后的改变与殖民统治时期最大的不同; 在于改变的目的是为了印度的进步发展; 改变是有计划地自上而下进行的; 是全方位的。虽然如此;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独立后改变的整体取向; 就会看到; 殖民统治时期进行的改变绝大多数都被延续下来; 成了新的改变的基础。独立后的改变主要是纠正殖民统治时期改变中的畸形、不彻底和错误; 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应印度国情的更深入的改变。如完成土邦的归并和全国的行政整合; 实行成人普选制; 明确规定世俗主义为国策;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实行土改和绿色革命; 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等。当然; 在总的目标下; 由于人们利益的不同和实践地位的不同; 对什么应改变; 什么应延续以及应如何改变等认识不尽相同; 而政党竞争中政党的私利也会影响政党的主张和行动。这样; 在许多重大领域的改变一延续问题上; 就存在不同态度和冲突; 对国家的进步发展来了有害影响。


     四、纵观印度古往今来的所有改变; 最难改的领域不在体制、制度、结构; 而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历史岁月多年积淀的产物; 具有持久性和对经济变革的相对滞后性; 不是制定一两项政策就能立竿见影的。最典型的表现是人们宗教观念的强烈至今在许多人那里变化无多; 极易被教派主义利用。独立后印度宪法规定的世俗主义方针并非要求人们抛弃宗教观念成为无神论者;而是要求树立宗教平等、和睦相处的观念; 去除宗教观念中那些违背公民权利的非理性的因素。这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有很多人宗教观念极为狭隘; 非理性的成分依然浓烈; 常常很容易被教派主义者挑动; 跟着做出种种非理性的行动。宗教观念过于浓烈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 是因为印度教时间悠久; 宗教观念在人们思想上扎根太深; 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成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准则。一个印度教家庭出生的孩子生下来就属印度教不同种姓; 从儿提开始一切就按印度教种姓达摩行事; 到成年后其宗教意识成为思维定势; 这不难理解。近现代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西方教育的推广和政府实行世俗化政策; 种姓制逐渐淡化; 人们的宗教观念已有所减弱。按正常的情况; 这种减弱的趋势会逐渐加强; 但不幸出现了人为的因素严重阻碍减弱趋势; 这就是教派主义的兴起和恶性膨胀。

     自19世纪末期以来; 就不断有一些社会上层人士; 受集团私利驱使; 祭起教派主义的法宝; 挑动群众的宗教情绪; 挑起教派冲突; 以达到某种目的。教派主义的猖獗对人们宗教意识的保持是一支强烈的兴奋剂; 不断的宗教冲突不断加强群众狭隘的宗教认同感和对别的宗教的猜忌甚至敌视; 使逐渐趋向淡化的宗教观念又复浓化。教派主义势力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双方都有的。独立前;穆斯林教派主义在英国支持下处于攻势; 独立后;印度教教派主义转为攻势。教派主义一旦和政党结合; 为政党所用; 就成了世俗化道路上最大的危险和阻止人们宗教观念淡化的最大的绊脚石。
     
     消除宗教偏执和狂热要求政府、各政党、舆论界、教育界、学术界、文艺界目标一致; 共同对群众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教派主义则要进行持久的思想斗争; 不能回避; 各政党不能为自己的私利利用教派主义和群众的宗教情绪; 政府则需检视自己制度的世俗主义政策; 纠正疏漏和不当。可惜印度许多政党和舆论界对此缺乏认识和有力行动; 使实行世俗主义这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变革至今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五、几点启示: 

1。  改变和延续构成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两者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 积极的改变和积极的延续的结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错误的改变和消极保守的延续会妨碍社会的发展。 

2。  任何改变要取得成功; 取决于该项改变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得到新兴力量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认同。违反这三点的改变纵然能强制实行于一时; 到头来也不会成功。3。  不同的改变要求采取不同的做法。要取得实效就要区别性质; 因事制宜; 有针对性地工作。对最困难的观念改变; 只有共同努力坚持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 才能指望取得最大的成效。



(上接第31页)

     粮食营养;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 增加农业投入; 提供农业激励机制; 实行农业土地制度创新; 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等。① 

     首先在100个最落后的县实施基础设施安放站特别计划; 完善农村公路、农村电讯、农村电力、农业灌溉等;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重要的是; 印度进一步强调农业技术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的作用。为此; 在全印建立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争取在生物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同时还发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推广科学施肥方法; 提高化肥的生产效率; 改善农作物灌溉方法; 节约用水; 推广农产品冷藏技术; 保证农产品质量; 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②

6。 调整粮食贸易政策保证粮食安全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印度国家粮食储备不断增多。到21世纪初期; 印度的粮食储备已超过6; 000万吨; 导致政府用于粮食储备的费用迅速增加; 从而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缘于印度政府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逐渐调整粮食政策: 一是希望把粮食储备保持在一个较为适当的量上; 并希望能在人民中间更多地储备粮食; 做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 使印度的粮食保障体系既经济又安全。③ 
     二是调整粮食流通体制; 为此取消了全国各地区间粮食流通体制; 允许粮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三是鼓励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出口; 赚取外汇用于粮食短缺时进口粮食; 以保证粮食安全。1994年; 印度取消了粮食出口的限制; 允许出口优质大米。④
     但是印度政府依然坚持对粮食等基本消费品实行的公共分配制度; 遍布全印的平价商店依然保持; 从而较好地保证了生活在官方公布的生活贫困线以下的穷人的粮食安全。


宗教 历史
南亚研究 2004年第2期
①' 印度'《经济时报》; 2000年7月29日。
②' 印度'《经济时报》; 2000年9月14日。
③' 印度'《主流周刊》; 1998年1月14日; 第11页。
④' 印度'《主流周刊》; 1995年1月14日; 第7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