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来何为」,你这样不觉自己肮脏,而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去」,你走吧!「吾不用」,我不需要你!
  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是个皇太子,要多漂亮的女孩,就有多漂亮的女孩,他尚且能够放下,哪里需要这些魔女来给他。
  「天神愈敬」,魔王眼看施用硬的、软的、威胁、诱惑,佛都无动于衷,因此反而对他更加敬重。
  「因问道意」,因而,进一步恭恭敬敬的,请问他修学佛道的意思。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目的就是要广度众生,既然魔王请问佛法,就很慈悲地为他讲解说明,最后,魔王自己去修持,也觉悟了,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本章说明修学佛法,要是不执着,能够精进的话,将来一定可以得道证果的。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夫为道者」,我们修学佛道的人。举一个譬喻,「犹木在水,寻流而行」,就好象一根木材,浮在水面上,顺着水流的方向漂流着。「不触两岸,不为人取」,它在河流的中间,不会碰到两岸,而且在中途也不会被人家把它捞起来拿走。同时,「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不会被鬼神把它阻挠拦住,也不会被洄流,就是漩涡,漩转的水,把它圈住了。「亦不腐败」,这根木材的本质很坚固,虽然浸在水中很久,但它没有腐臭败坏。
  「吾保此木,决定入海」,释迦牟尼佛说:我可以保证,这根木材,最后一定会流到大海中去的。
  上面的经文,很容易理解,相信不用讲,大家也会明白的,不过,我这里想把几种譬喻的要点举出,稍微阐解一下:
  (一)寻流:就是顺流。是譬喻修行的人,如果顺着佛道去修持,把一切烦恼、情爱都扫除掉,内心非常清净,可以说到达了一心不乱的境地,这就好象水的本性,一般都是顺流而下的。
  (二)两岸:是譬喻修道有两重障碍。第一,凡夫贪爱物欲:一般俗人,都是对物质存着贪心,爱取的欲望,也就是喜欢的东西,希望占为己有。第二,外道执着邪见:外道,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宗教,佛教通称他们为外道。外道往往执着不正确的思想见解,如修苦行可以获得解脱,就是一种邪见。
  两岸,也可以说是执着断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或是执着常见(世界上的一切是永远存在的),这是不同的两边。有时候,两岸也可以譬喻为「空」和「有」,凡夫由于受情爱所迷惑,把一切人、事、物都看成是实实在在的,而加以执着,认为是「有」的。外道却认为一切是虚无不实在的,因此而执着「空」。
  我们如果依佛法的中道而修行,就不会有「常断」、「空有」偏于一边的执着,也即是不会触到这两岸了。两岸,也可以解释为对生死的此岸,和涅盘的彼岸,两方面都不执着,自由自在地修行,不被外道的邪见所阻挠。
  (三)鬼神:在中国人的思想中,都认为人死为鬼,死了以后就是做鬼了,所以说:「鬼者,归也。」一个人死了以后要回老家。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依佛教说,鬼是六道的众生之一,人死了不一定会做鬼的,我们也可以做人,升天,也可以到西方去呀!
  提到鬼,《金刚明经》说:「鬼,威也,能令他威其威也。」鬼,好象很威风,大家都很惧怕他。该经也说到神:「神,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倒海;小力者,能隐现变化。」神是很有能力的,他有神通,能力大的,可以移山倒海,能力比较小的,也会作种种变化。
  事实上,依佛经讲,鬼神可以说是一类的,由他有没有「福德」作为标准。积善,有福德,死后变成神,好象城隍、土地等,就是神了。没有福报的,就成为鬼,例如饿鬼。
  我在这儿附带告诉大家,一个学佛的人,只有虔诚地拜佛,至于什么神啦、鬼啦,最好「敬而远之」,不宜去供奉、礼拜他。老实说,你今天去供养他,礼拜他,明天不去了,他一旦生了气,你的麻烦可有得受了。我们拜佛,佛菩萨不会生我们的气。
  (四)洄流:譬如常人醉生梦死,在六道中轮回不息。
  (五)腐败:好象不肯相信佛法,诽谤佛的人,和腐烂的东西没有差别,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以上讲的是譬喻,下面的经文,才是讲佛法。
  「学佛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我们发心修学佛法的人,最主要的,不要被世间的五欲和一切的世情所迷惑,也不要为种种的邪知邪见,以及鬼神所阻挠。我们只有一心一意地精进修持,向着清净的无为法──涅盘的目的去修学,这样修道的人,就象上面所说的木材顺水流的譬喻一样,我也可以保证他必定可以很顺利的得道、证果的。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有一句成语,叫心猿意马,我们的心,好象猴子一样的,一天到晚不停地蹦蹦跳跳。我们的意识(心、意识,是同一个精神作用),好象无缰的野马,到处奔驰。因此,本章教诫我们:意识这匹野马,我们不可以随便放纵它,必须把它看好。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告诉我们:必须谨慎、小心,不要随便信任我们那放逸不羁的意识,也就是不要随便相信我们这一颗妄心,因为我们的妄心一天到晚向外奔跑、攀缘,总是和无明、爱欲、邪见、骄慢相应的,一旦放出去,就会被外物迷住了。
  孟子曾经说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做学问呢?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为了求得能够「放心」。这地方的「放心」,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对某人或某事很放心,无所牵挂。这里的意思是指放纵你的心。孟子曾经举了一个譬喻:我们家里豢养鸡鸭等动物,早上把它放出去,到了晚上都要一一找回家关起来。但是我们一个人的心,每一天都在外面奔跑,却没有一个到了晚上,会想一想,我这颗心有没有找回来?因此说,学问的这一个道理,没有其他的,只是希望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两句话的意思跟佛教是很接近的。因此,意马莫纵,不要放纵我们的妄心,也就是求其放心。
  「慎勿与色会」,上面说的是要小心,不要把心随便放纵出去,这里释迦牟尼佛更告诫大家,千万要谨慎、小心,不要一味地跟女色接近,为什么?「色会即祸生」,常常在色欲方面追逐,这是个祸根,会产生很大的麻烦和祸害。《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主要是对出家人讲的(当然包括了四众),非常强调对「色」,不可以太接近、太热了,否则,在道业上是一种障碍。
  那末,这样说来,对于女性就应该退避三舍,不要接近,也不要跟她讲话了?不!必要的时候,当然可以在一起,不过,你必须克苦修持,时时运用观想的功夫,如下一章所讲的,把对方当作是妈妈、姊妹、女儿,如亲骨肉一样看待。
  等到你证「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阿罗汉,已经证了四果的圣人,是最有把握的,他已经消除了业障习气,在意识思惟方面,不再会有错误了,当他面对外境的时候,心意识的种子不再现行,一切不动于心,心也不会乱跑了,女色当前,也不会被爱欲所缠缚──已超越了色欲的障碍。因此,当你证得了阿罗汉的时候,就可以信任你的意识了。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本章说明,我们面对女性时,所应表现的态度,以及应该具备正确的心态。
  佛同我们讲,你们最好要谨慎、小心,不要随便看女人,「慎勿视女色」,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要随便去看女性。「亦莫共言语」,也不可以与他们讲话。「若与语者,正心思念」,万一有必要的时候,象要做事或讲话,当然是可以的,但一个正人君子、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与女性接触、交谈,必须先纯正自己的思想,想到「我为沙门」,我是一个出家人,「处于浊世」,处在这个五浊恶世,很肮脏的世间,「当如莲华,不为泥污」,应当象莲花那样,生长在污泥当中,却不被它所染污,莲花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你看,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坐在莲台上,莲花是最清净,最洁白的。所以我们一个出家人,就要象一朵莲花那么清净。
  「想其老者如母」,我们跟女性接触的时候,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存着什么样的心理呢?以年龄来分吧,年纪大的、老的,就要把她观想、当成自己的妈妈吧!「长者如姊」,比我们年长、或者和我们同龄的,把她当作姊姊,「少者如妹」,比我们年轻的,看成好象是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稚者如子」,幼稚的,年纪比较小的,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你假如对所有的女性,都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妈妈、姊妹、女儿,那你就不会生起邪念。这个时候,你还要「生度脱心」,生起救度她,让她脱离痛苦的慈悲心,「息灭恶念」,把淫欲的邪念息灭掉。
  虽然,这是佛告诫沙门(所有的男性),跟女性接近的时候,应该采取的心态。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站在女性的立场,对待男性,也应该当成自己的爸爸、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