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和交通中心,西藏贵族僧侣必然会在那里严密设防。如果我们走北线,在察木多必然有一场恶战。

“相比之下,南线地势较为平坦,而且在桑昂曲宗、薄宗附近有程凤翔一营兵马接应,部队行军到此可以稍作休整。另一方面,藏南察隅、洛域、噶克卜、门隅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万一军队遭遇缺粮,还可以就食于此。综上考虑,走南线似乎更加安全。”

章士钊道:“那另一路人马走哪里?”

杨度道:“走青藏线!百熙可以命赵行止在陕西另行再组建一个以骑兵为主的混成协,在明年春夏之交先配合张育和(张世膺)、程虎臣(程子寅)的第四十五混成协攻略甘肃,随后该协由兰州、西宁一线攻入青海,然后一标在青海接应,一标由唐古拉山口南下西藏。与川军左右包抄,两路人马会师于喇萨,彻底敉平西藏!即便有所蹉跌,也可以捞得青海、藏南两块实地,长期胁迫卫藏地区。”

章士钊倒吸一口凉气:“皙子先生好大的手笔!只怕我们原先预计足支三年的库银,如今只够用一两年了!”

孙元起也暗暗心惊:这一把玩得好像有点大啊!

杨度反问道:“百熙,你觉得如何?”

孙元起眼神在地图上逡巡良久,右手在西藏的位置上重重一拍:“那好。我们就两路入藏,争取让西藏永在版图,土登嘉措老死印度,西藏之地再无达赖之名!”

杨度点点头。回到椅子上坐下之后,摇着折扇慢慢说道:“既然百熙决定要两路入藏,那我们就得现在着手准备很多事情。弹药粮草、车马军饷自不用说,首先是要解决兵员问题。我们必须在四川、陕甘乃至全国尽快招募两个协以上兵力,迅速展开训练,确保在明年春夏之交能够投入使用。川兵还是很不错的,加上四川人多。挑选三五个协都没问题。至于陕甘那边,恐怕就不太好办了。因为陕甘招募的新兵必须要娴于马术,才能在甘肃、青海一带挥军直进。”

“川兵确实不错!”孙元起也由衷地赞誉道。

08年汶川大地震时,网上曾有人发表《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的帖子,历数抗战期间川中热血男儿参军报国、浴血奋战的悲壮事迹。据称在八年抗战中,川军先后3次奉调出川,辗转全国十多个省区。浴血奋战,舍身救国。战后统计,出川将士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15,居全国之首!

当日孙元起看到这篇帖子,情不自禁为之动容,把自己得到的奖学金全额捐给了四川灾区,同时也记住了“川人从未负国”的名言。此时听到杨度称赞川兵,自己也忍不住跟着赞叹一声。

杨度问道:“那陕甘那边怎么办?”

孙元起也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只好一推四五六:“算了。发电报给赵景行吧,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作为一省都督,难道这点事情还办不好?”

杨度继续说道:“那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能我们在前面拼命,他们在后面使绊子。孙逸仙手中无兵无权。可以不用理他,关键是袁慰亭。”

章士钊提议道:“依我看,不如把驻扎在经世大学的第四十七混成协撤回山西或陕西,一来可以减轻北洋军对晋陕两省的军事压力,二来也可以向袁慰亭示好,缓解双方之间的关系。”

孙元起眉头轻皱:“撤走第四十七混成协,那经世大学怎么办?”

杨度道:“南京是革命党的巢穴,以后袁慰亭执掌政权绝不会定都于此的,他的首选是北京。但自从飞机出世之后,北京时刻处于飞机的阴影之下,也非上佳之选。他会面临两个选择:是重新选择都城呢?还是把飞机请走?依照袁慰亭的性格,十有七八会打经世大学的主意。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和袁慰亭做个交易,他要保证经世大学安全和不侵犯川陕;我们则把第四十七混成协主力和飞机全部搬迁到西安或成都,解决他心腹大患。想来他会很乐意的。”

听到要搬迁飞机,孙元起有些踌躇。

杨度劝道:“百熙,我觉得不妨把飞机乃至经世大学部分搬迁西安或成都,这样既可以惠及三省学子,又避免别人像载涛一样隔三差五的拿捏,也不失是狡兔三窟之计。”

孙元起忽然想起抗日期间,母校曾西迁陕甘,与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也在昆明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各自都重新返回了自己的校园,却也在西南和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等苗裔,确实推动了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想到此处,他终于点了点头。

杨度又道:“至于第三点,那就是要利用今冬明春的时间,对川、陕各地进行一番梳理。只有这两省安定稳固,我们挥师入藏才有意义。如果后方动荡不安,两路大军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即便攻下西藏,也难以长期固守。”

就在这时,门卫来报:“老爷,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四川省陆军小学堂总办尹昌衡、重庆府中学学监张培爵等四人前来拜见!”

杨度大笑:“看,说曹操曹操就到!”…)

第二八一章恶竹应须斩万竿(上)

孙元起眉头大皱:“怎么他们又来了?不见!”

为什么孙元起对他们颇为反感呢?这就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但真要说起历史根源,还得追溯到几个月前的保路运动。

由于清政府强制推行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事件中川人不理性因素前文已经论及,此处不再赘述。但保路运动之所以如火如荼,让川人群情激奋怒不可遏,最终导致局势糜烂不可收拾,三股势力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第一股势力是四川士绅,也就是四川铁路的股东代表。

这群人一来很有钱,——废话,没钱也无法参股铁路修建啊!不参股铁路,政府的铁路干路国有政策跟他们有一毛钱关系?没有关系,他们才懒得跟政府对着干呢!二来他们还有权,1909年9月成立的四川省谘议局就是他们的活动舞台。所以当清政府不愿补偿川汉铁路总公司300万两亏空时,他们马上行动起来,利用各种舆论对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大加鞭挞,鼓动普通民众奋起反抗。至于他们自己,既爱惜羽毛,更爱惜生命,只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扇阴风、点鬼火,偶尔做做摇旗呐喊的嘴皮活,绝不会亲自冲到第一线。这些士绅在清末的政治版图中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立宪派。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二十世纪初的精英、公知。

第二股势力是四川袍哥,也就是以“反清复明”为职志的民间秘密社会。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的俗名,在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则称为“红帮”。哥老会与洪门、青帮齐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帮会之一。名义上是帮会,说白了就是成组织的黑社会。

当然,黑社会组织也不全是罪大恶极,他们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日本的山口组,据说东京街头发生打架斗殴,最新出现并加以调解的必定是山口组。然后才是警察。但这种大规模、成组织的黑社会历来是政府的心腹大患,直到现在也不例外,必欲除之而后快,包括上面提及的山口组也都是政府打击的对象。所以袍哥与政府的紧张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股势力是革命党。主要是同盟会成员。早在1906到1910年间,革命党人已经在四川发动了数次起义,但仅凭着十来个人、七八条枪,自然无一成功。当袍哥在士绅的怂恿和支持下成立保路同志会后,革命党人发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发动起义的大好时机,所以川籍同盟会员纷纷潜回四川,联络新军与袍哥中的支持者。酝酿起义。革命党的插足,使得保路运动迅速从和平请愿转变成武装暴动。

孙元起是被新社会教育成功洗脑的国家主义者,同时作为清政府要员,认真阅读过盛宣怀的奏折,认为中国要想发展,全面整顿铁路交通大有必要,故而在心底里对铁路干路国有政策非常支持。自然而然,也就对因一己私利而阻扰铁路国有的四川三股势力没什么好感。

正是因为保路运动愈演愈烈。这才有了孙元起入川。

孙元起带领第四十四混成协的一个标精锐进川,自北而南且抚且战,最终成功入主成都。执掌四川大权。在此过程中,三股势力也多多少少给孙元起一点情面,并没有极力反抗,所以他们自认为有恩于孙元起,都希望能在新政府中分一杯羹。

既然他们识相,孙元起也不为己甚,毕竟入川过程中确实受惠不浅,而且新政府也需要各种势力的鼎力支持。但和他们见过一次面之后,孙元起就彻底失望了:且不说四川士绅的老奸巨猾,也不说革命党人的热血冲动。光看四川袍哥的奇特打扮,就知道他们是“竖子不足与谋”:袍哥的口号是反清复明,眼看武昌起义成功、四川各处兵起,自以为光复中华成功,便开始恢复汉家衣冠。可是满清统制中国已经二百六十余年,大家早已习惯于长袍马褂。谁还记得汉家衣冠是什么模样?袍哥又是没文化的无业游民,根本没有能力去考究明代人穿什么衣服。好在“伐柯者其则不远”,川剧舞台上的古代英雄、巴蜀庙宇里的各种神灵就成了他们的取法对象。只见袍哥舵头们一个个腰佩宝剑,脚蹬花靴,头扎英雄结,身披英雄氅,内穿蟒袍,招摇过市。在孙元起看来,他们根本不是来议事的,更像是来参加总督府举行的化装舞会!

杨度在他们走后也大摇其头:“以前看《后汉书》,里面说更始帝部下‘皆冠帻,而服妇人衣’,又说‘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裤’,还以为是虚诞不实之词。现在看来,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