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阿伦尼乌斯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个小盒子,打开之后,里面躺着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然后递给孙元起:“约翰逊博士,这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颁予您的金质奖章!”

接着又递过一个皮革封面的大本子,打开看时,却是精致的获奖证书:用印刷体写着获奖人贡献、姓名以及所获奖项,最下面是老国王在几天前写下的墨迹。在证书的一角,别着奖金的支票。

阿伦尼乌斯一行负责的可不单单是孙元起,颁奖之后,马上告辞赶到别处,去给“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的法国科学家拉维伦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测量光速”的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颁发物理学奖,以及给英国作家吉卜林颁发文学奖。

他们走后,孙元起关上门,坐回床上,独自把圌玩刚到手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奖章约半斤重,直径达两寸,正面是栩栩如生的诺贝尔浮雕像,背后的场面则多少有点少儿不宜:女神伊希斯从云中浮现,圣母握着象征财富和科学智慧的号角,轻轻拉开女神的面纱,露出她冷峻的面容;当然,露出的不仅仅是脸部,两人圆锥状的胸圌部也没有半丝遮拦,让人一览无余;在浮雕的最下方,雕刻着孙元起的英文名字yorКJohnson。这让孙元起有些遗憾,如果换成中文的三个字,应该会更好吧?令孙元起感到遗憾的还不仅仅是这一点:他准备穿着长衫,在现场显摆一番文言文,好让鬼佬们见识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的梦想也彻底破灭。而这个不正式的颁奖仪式,好比轰轰烈烈的恋爱后,迎来的只是一场敷衍草率的婚礼,更让人难以忍受。

然而,瑞典1809年通过的宪法,对君主圌权力作了明确限制,从此王圌权直线下降。时至今日,只有一点外交权罢了,出席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并授奖,是瑞典国王及王圌后为数不多的露脸机会。如今国王死了亲爹,连这不多的露脸机会都丧失了,你还能要求人家怎样?

好在15万瑞典克朗的奖金,足以抚平获奖者的暂时不快,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圌年的薪金。即便折合成白银,也有近六万两。

此间事情已毕,加上丹麦、比利时、德国、法国、英国等科学研究机构纷至沓来的邀请函,孙元起不愿在瑞典久留,准备按照顺序,来一次欧洲各国游。还没走到德国,就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加急电报:扬克?约翰逊博士,非常荣幸地通知您,经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评定,您因发现物体在低温下具有超导电性,荣获1907年度科普利奖章。

颁奖仪式将于本年12月18日在伦敦皮卡迪里的burlingtonhouse举行,望您准时光临。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瑞利勋爵敬上。

第一五九章愁听黄莺唤友声

这封突如其来的电报,彻底打乱了孙元起原先想好的行程安排。在德国进行短暂的学术交流后,没再前往荷兰、比利时、法国,而是从汉堡直接登上驶向伦敦的客轮,并于12月16日晚间抵达英国。

孙元起走下轮船已经是薄暮时分。尽管一别三年,伦敦和上次来时并无二致,潮圌湿厚重的雾气依旧深锁着这座帝国的心脏。伦敦的冬日并不太冷,甚至很少结冰,可这种黏黏糊糊、不雨不晴的天气更令人讨厌,反倒不如北京晴朗干冷的天气显得可爱。

英国皇家学会先已经接到孙元起的电报,此际便有人在码头上等候。接到之后,用马车直接把孙元起送到旅馆,并且告知:鉴于今天天色已晚,皇家学会没有安排特别的活动;明天下午,会长瑞利勋爵将亲自前来拜访。

旅途劳倦的孙元起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胡乱吃了几口晚饭,喝上一杯热牛奶,便在熊熊燃烧的壁炉旁酣然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又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浑身疲倦顿时散去,直觉得神清气爽。

吃完早点,便独自呆在屋里,把前几天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稿略事修改,准备在明日举行的科普利奖颁奖仪式上宣读。将近午时,有人敲响房门。孙元起初以为是送午餐的,没有在意,伏案挥笔如故,只是随口应道:“请进!”

房门推开,侍应生轻声地说道:“尊敬的先生,外面有些人想拜访您,您看——?”

孙元起这才搁下笔:“都有谁?”

“有很多!这是他们的名片。”侍应生走近几步,递过一大沓名片。大致翻看了一下,有《泰圌晤圌士报》的记者、有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师、也有某某男爵夫人……在这一大堆精致的名片中,用饭店便签纸直接写上“李复几”“俞同奎”六个汉字的名片最为惹眼。孙元起一笑,便抽圌出这张纸,对侍应生说道:“麻烦你请这张名片上的两位先生进来。至于其他人,请你转告他们,就说今、明两天敝人实在太忙,如果他们不嫌弃,可以后天过来!”

“能为您效劳,是我的荣幸!”侍应生恭敬地答道,然后接过那张便签纸,退出了房间。

几分钟后,房门再次响起。这回孙元起没有托大,赶紧起身开门,就看见侍应生领着李复几和另外一位中国人站在门口,想来他便是俞同奎了。

“请进,请进!”孙元起连忙招呼道。

进屋之后,李复几随意找了个凳子坐下,俞同奎却恭谨地立在一旁。孙元起见他面相似乎比自己还大些,便笑道:“您是俞兄吧?不必客气,随便坐!我来给你们沏杯红茶。”

俞同奎赶紧鞠了个躬:“先生折煞后学了!学生俞同奎,字星枢,福建闽侯人。光绪二十八年冬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三十年来英吉利游学,以至于今。在校期间,先生乃是学堂的副总教习,学生如何敢在先生面前托大称兄?”

没想到在距离祖国万里的地方,也能遇见学生,虽然不是自己亲手教授的——他们的老师,是自己在经世大学的学生,这么算来,他应该是自己的徒孙。——这也够让人惊喜的了。两人先是回忆京师大学堂的峥嵘岁月;紧接着,孙元起又以师长的身份,仔细询问了在英国的学习情况。之后,才问李复几道:“*,你今天过来是有什么事吧?”

李复几笑道:“主要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我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回国,想和你道个别;第二件则是星枢兄想拜访你,托我做个引荐。”

“我昨晚上才到伦敦,你们打听我的住处,耗费了一大番功夫吧?”

“呵呵,那倒没有。事实上简单得出人意料,因为打开今天早上的报纸,就能看到你下榻这家旅馆的消息。”

“有这等事?”

俞同奎这时插话道:“先生,您可是继1847年赫谢尔之后,六十年来第一位获得两次的科学家;在科普利奖设立近二百年上,也是第六位获得两次的科学家。如果从国籍来说,你更是外国人中获得两次的第一人!所以,伦敦各大报纸都竞相报道,事无巨细,包括你抵达的时间、下榻的旅馆等等。”

“呃……”没想到,一不小心竟然成了报纸八卦的对象。“我的导师对我说,凭您在科学领域的卓绝贡献,获得两次科普利奖章完全是名至实归,不会任何人嫉妒或不满。假如你的理论得到更多地证实,甚至可以打破德萨吉利埃的记录。”俞同奎继续说道。

作为牛顿的助手、物理学家、牧师,德萨吉利埃(johntheophilusdesaguliers)先后在1734、1736、1741年斩获科普利奖章,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大的赢家。他的获奖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都没人打破,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人打破。师徒几个在此自吹自擂,传出去会不会让人笑掉大牙?孙元起一阵恶寒,连忙转移话题:“星枢,你来找我所为何事?”

“是这样的,”俞同奎连忙答道:“众所周知,现今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泰半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反观欧美之所以科技昌明,背后离不开各种学术团体强有力的推动。譬如英吉利,早在1660年便组织建立了皇家学会,各种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也在十九世纪中期纷纷成立。就拿化学团体来讲,英吉利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法兰西化学会成立于1858年,德意志化学会成立于1868年,美利坚化学会成立于1876年,连我们邻国*,也在1878年成立了自己的化学会。我等在欧洲学习的游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便动议组织中国自己的化学会,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俞同奎一边说,一边从身上掏出几页纸,递给孙元起:“今年夏天,游学圌法兰西的李景镐兄最先提议成立化学团体,先后得到游学圌法、英、德、比诸国的同仁支持。最初,组织准备定名为‘中国化学会’,后来一想,中国化学无论从研究业绩还是从国内外名望来说,先生都不做第二人想。我们几个后学末进在欧洲组建‘中国化学会’,自称会长、*,别说不服众,要是被国人知道,该笑话我等是于无佛处称尊了。所以大家决定改称‘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并准备于本月25日在伦敦召开成立会。“十月份的时候,听闻先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大家不胜喜悦,准备等您到欧洲后和您联系,邀请您出席会议,商量成立中国化学会的事。只是我等一直未曾见过先生,无由拜见。最近获闻*兄和您颇为熟稔,所以特地请他介绍,前来叨扰。”

看着手中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章程》,孙元起不由得想起三年前访问英国的事。那时候皇家学会会长还是哈根斯爵士,他就曾建议自己在中国成立一个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性质的机构,以便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

当时孙元起颇为心动。等回国后,才发现在大清组建学会是一个非常犯忌讳的事儿:康有为、谭嗣同等在变法前成立强学会、粤学会、蜀学会、南学会,孙医生在出国前成立农学会,章炳麟在骂光绪前成立群学会,唐才常在造圌反前成立群萌学会……学会之类的组织,完全是慈禧***g圌点,谁挠到谁死!

即便学会前面加上“科学”俩字也不管用,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