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三福真是玲珑,不用特意吩咐,便领着孙元起按照翰林院的规矩,依着登科次第前去拜访。其中侍读学士许泽新、侍讲翁斌孙都是光绪三年(1877)的进士,科第最早。依着年龄推,人家登科那会儿孙元起才一岁孙元起在黄三福的带领下来到读厅,只见两个中老年人正对着几张黑乎乎地纸仔细探究。接过黄三福送上的名刺,年轻些的翁斌孙大致看了一眼,便招呼道:“过来,过来百熙快过来看看,你说这张水前本的《瘗鹤铭》拓片是不是真的?”

至于五十多岁的许泽新连眼皮都没抬,仍在审视那张黑纸。

孙元起进了屋,恭敬地叫了一声:“拜见许老前辈、翁老前辈”

“你精通金石学么?”许泽新这才说话。

“……不懂”在去甘肃遇到叶昌炽之前,孙元起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门学问。

泽新不再说话,只是用手比划着拓片上的字迹,仔细揣摩其中笔意。

翁斌孙指着拓片上的“重”字说道:“许兄,弟记得端陶斋所藏的明拓本,此字末笔似乎未损。而此本已淤损太半,几乎不可辨识。以此来看,说是水前本,恐怕不妥吧?弟觉得是西贝货”

“不然贤弟你看‘翔’字、‘遂’字,左半远比康熙年间拓本多,至少是明季所拓。说是赝品,恐怕言之过早吧?”许泽新手指仍在勾勾画画。

他们的言语对于孙元起来说,好比是突然闯进量子力学课的中文系学生,每个字都能听明白,每句话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呆坐了片刻,孙元起赶紧起身告辞。两人也没有强留,仍全神贯注地研究那几页破旧乌黑的纸张。

紧接着,孙元起又去拜访了光绪十五年(1889)金榜题名的侍读学士恽毓鼎,这位好些,在读《资治通鉴》。询问了几句之后,他又拿起了书卷,孙元起识趣地退了出来。

至于光绪十八年(1892)登科的陈伯陶、吴士鉴,两人正在瀛洲亭里下棋,局面已经进入白热化的中盘搏杀。“观棋不语真君子”,孙元起看了几眼,表示对围棋一窍不通之后,放下名刺便离开了。

最后是见去年的状元公刘春霖、榜眼朱汝珍。两人一个在皱眉苦思,一个在屋里焦躁的走动。黄三福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两位老爷在分韵吟诗呢”

孙元起不敢打扰,把名刺放在门口的案上,便让黄三福给自己找个僻静的地方,好读带来的杂志。心中已经拿定主意:等到中午时分,我便抬腿走人一本杂志还没读完,看看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孙元起伸了个懒腰,起身准备回去。刚出屋门,就与一人迎面撞上。仔细看时,不是状元公刘春霖还能是谁?后面还跟着榜眼朱汝珍。

孙元起连忙拱手:“刘兄、朱兄,弟孙元起有礼了刚才我去拜访你们,见二位正在吟诗,便没有叨扰。还望见谅”

刘春霖笑道:“失礼的是我们在下也希望孙大人多多海涵”

朱汝珍却道:“想来,你便是新来的侍讲学士孙大人吧?听说孙大人乃是我大清第一位赐进士出身、授职翰林院的出洋毕业学生,在下歆慕已久,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这话怎么听着有些怪腔怪调的?孙元起念着老大人的嘱托,满脸微笑道:“二位乃是第一甲出生,可也是歆慕得紧”

“既然大家都相互歆慕,不如我们找个时间聚聚?”刘春霖提议道,“毕竟都是同僚,应该互通声气,以后难免会有借重的地方。”

朱汝珍抚掌笑道:“何必另外找时间?择日不如撞日,我看就今天中午吧”

“孙大人不会有事吧?”刘春霖道。

孙元起已经嗅到一丝阴谋的气息,刚想说“有事”。朱汝珍不屑地答道:“刘兄此言差矣您想啊,有事了谁还会来衙门?”

“……”孙元起只好把“有事”俩字咽回肚里。

“看,孙大人都没反对吧?那好,刘兄你陪着孙大人,我去叫上其他几位,咱们今天中午广和居”

第一二二章共说题诗压腐儒

坐落于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的广和居,在京城中历史最悠久,早在道光年间就有了这间饭肆,面向的顾客主要是住在宣武门附近的士大夫,著名的菜品有炒腰花、江豆腐、潘鱼、三不粘、它似蜜、清蒸干贝等,脍炙人口。

广和居是一套大四合院,临街三间房,南头半间为门洞,门洞正对院内南房的西北墙,墙上有砖刻的招牌,权当影壁。院内各房,都分成大小房间,个人独饮、三五小酌、正式宴会,各得其所。话说这个四合院并不是很宽阔奢华,屋顶不高,人在里面甚至有些逼厌。但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冲着这里的美味佳肴,鉴餐们趋之如鹜。

在广和居的顾客中,不少是当时有权有势的大官,有影响的名士。比如清末重臣翁同嘛、张之洞,著法家何绍基,都是这里的常客。

再比如眼下,翰林院的一班名士便聚在厅里,对着壁上挂的何绍基手书欠条评头论足。

翁斌孙在边上介绍道:“上次和同年来此吃饭,听熟知掌故的人说,这个欠条乃是道光十七年前后,暖叟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的时候所书。因为这广和居靠近原先的翰林院,暖叟每日无事,便来此饮酒。可是庶常馆薪水微薄,暖叟时常入不敷出。日久天长,欠账越来越多,年终时付不出酒债,只好写了张欠条交给店家。店家倒是识货,看出书法超妙,便有意保存了下来。等暖叟书名满天下时,店家急忙寻出这张欠条,请人被糊起来,挂在此处。既显得雅致,也暗衬店铺的身份。果然,很多好事者专程来看此副真迹,店里生意也就更加兴隆了。…”

状元公刘春霜也好书法,听罢点点头:“来看真迹的倒也不虚此行!这幅字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暖叟当日书写时,只留心内容,并没有注意到点画架构,信手挥洒,真是应了古人“无意于佳乃佳,的说法。”。

朱汝珍说道:“何子贞乃是国朝书法有数的名家,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度测。这幅字,应该说是“粗头乱服亦佳,才对!”。

一群人评头论足了半天,才在桌边坐下。孙元起作为年纪衙门最晚的晚辈,早已点好了菜肴。此时正值中午用餐高峰时期,也不知道这院子里来了多少达官显贵。点菜的时候1小二就说了:“对不住,各位爷,您老没有预定,这菜可能上得有些晚啊!”。

这群翰林官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何况“好菜不怕晚…”呢?

于是一群人就着茶水,围着桌子聊天。这些人都是科举场里杀出的骁将,笔墨纸现间磨出的高手,生平最得意的便是八股文、试帖诗,说来说去,自然离不开此等话题。

就听挥毓鼎说道:“我们这些汉人翰林官,多数是要外放出去做学政的,出题的时候最是要小心。想那雍正四年(1726),海宁查嗣庭任江西乡试正考官时,因为试题有“维民所止”为人告许,说是“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世宗宪皇帝便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的罪名,把查嗣庭下狱。尽管后来查嗣庭疚死,仍被戮尸枭示1其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并停止淅江乡试、会试三年。尽管现在政治开明1已经鲜有文字狱之事,不过还是小心为妙,出题之前一定要再三斟酌。”。

六十岁的陈伯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道:“挥前辈说的极是。不过如今出题,已经是极难了。大家都是过来人,自然知道,这《四书》里整段整章的题目,几乎前人全都做过了,考生也念过”遇到同题,就可以抄用。而考官哪能记得那么多程文?一旦错漏,便会闹出大笑话!”。

翁斌孙笑道:“话说为了避免重复,这些年很多地方都是用截搭题,闹出了不少的奇闻来。咸丰年间,德清俞曲园前辈任河南学政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压中题目,出了三道混搭题:第一个是“王速出令反”,。

朱汝珍插话道:“这应该是《孟子梁惠王》中“王速出令,反其旌倪,止其重器,一句吧?这样出题,一准儿有憨惫的学生以为是王快出命令使人造反!”。

翁斌孙道:“朱学弟不愧是榜眼,四书五经是烂熟于心啊!不错,考试的秀才大半都以为是造反。这第二题是“二三子何患无君我1”。

刘春霜也不甘示弱:“这一句也是出自《孟子嚓惠王》,原句是“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不过俞前辈这么截搭,有些目无君上了!”。

翁斌孙道:“可不是么?这两个题目已经是触目惊心,关键还有第三道题:“君夫人阳货欲”,。

一直不说话的许泽新这时道:“前两个出处倒也好猜,这题老夫却猜不透了!”。

除了孙元起,其余几个人都在苦思冥想,吴士鉴轻轻一拍桌子:“这应该是截搭《论语》卷八末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和卷九首句“阳货欲见孔子”翁前辈,是也不是?”。

其他人一齐抚掌:“定然是这句了!…”

翁斌孙也赞道:“还是吴老弟才思敏捷!”。

挥毓鼎有些疑惑:“俞前辈学问、道德都是极好的,如何会出这等荒唐的题目?”。

翁斌孙道:“据当时人说,俞前辈任学政时,不许学生尊信狐仙,惹恼了狐仙。然而又德不胜妖,出题时被狐仙作法迷惑了,以致于出了这样的题目。因为此事,俞前辈被御史曹登庸弹劾,认为命题“害经裂意,“图谋不轨”文宗显皇帝龙颜大怒,纵使座师曾文正公力保,也挨了“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所以,这题目还真要用心出才是!诸人一齐点头。

孙元起有些疑惑:“各位前辈,上个月朝廷不是说,从明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了么?恐怕以后不用再出此类题目了吧!“其他几个人一齐看了过来。最年长的陈伯陶慢道:“顺治初年,就有人说要废八股,结果呢?光绪戎戌年时,康梁逆党也说要废八股,结果呢?如今的事,谁说得清!只是这八股取士,乃是祖宗的成法,数百年留下来的规矩,如何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