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年碎影-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在鼓楼前街东方砖厂胡同路北张子成(名有为,多年教育英中学,小有书名)的平房小院的南房里。这位刘大嫂姓田,是我的朋友田聪的本族姑母,也是大户人家出身。语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也是没有一点清秀气。由此我还悟出一点道理,是文人笔下所谓小家碧玉,所谓大家闺秀,直到所谓倾国倾城,十之九是在过幻梦之瘾,在现实中是难得找到对证的。且说这位大嫂还不少生产,子女各二。于是显然就带来吃饭问题。办法是男快找工作,女快找婆家。也是语云,天无绝人之路,营谋,挣扎,不仅能够活过来,而且正如张子成的一个精神有点不平稳的幼子所讥评:“他妈的!不是饺子就是馅饼,吃完,嘎吧嘎吧(皮鞋走路声)又石景山了。”
  就是他住在方砖厂的时期(后期他长子结婚,他在石景山租了房,可是不断来城里住),我们成为别难会易。我的住处后海北岸与方砖厂只是鼓楼前的一条大街之隔,我常到他那里闲谈,顺便看看张子成。这位张先生学识不怎么样,可是好写字,自认为临北碑还大有所得。因为好写,近水楼台,就认识一些买卖旧书画的。他也买,可是兴趣主要不在收藏而在得些利。比如买一件何子贞,用了四元,有人给五元,就转让。还有个高风,是来价若干,赚若干,都明说,不夹里藏掖。我到他屋里去,主要是想看看流动于他手里的书画,如果中意而价钱不贵,也就收一些。佛谛兄对书画也不是没有兴趣,可是向来不买,因为兴趣更高的是饺子或馅饼。他到我家里,惯例是周末的晚饭之前,我们在饭桌旁对坐,半杯酒入腹,他记性好,说说笑笑,多及昔年旧事,我总视为冷酷的环境中难得的一点温暖。他在石景山金顶街租住处之后,我和李秀三(他在山海关教书时的同事,也成为我的朋友)结伴,还到他那里盘桓过几次,记得都是晚间到,住一夜,第二天回城里。青年时期的弟兄,半老时得抵掌而谈,抵足而眠,总不免有“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感慨。
  有感慨,就希望,也相信,后半生能够长相聚。想不到又来个运动,而且是中外之史都无前例的。他年超过耳顺,已经退休,初期,就可以不上场充龙套。这是优越的一面。但福不双至,刘大嫂一贯血压高,就在红八月的前一个月,简直像是有意逃避恐怖,一天夜里,血压再加高,至于冲破脑血管,解脱了。剩下刘兄一个人,他胖,筋骨负担重,连自炊自食也感到困难。幸而入城有儿媳下厨房,出城有幼女下厨房,只是寂寞,其他不便还可以忍耐。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原因主要在我这一边,忙碌,难得自主,而且今天不知道明天怎么样,也就不再有串门的闲情逸致。他有时还住在方砖厂,为我的平安担心,因为担心,反而不敢到我家里来。大致是1967年一整年,我们由有时见到渐变为很少见到;到1968年,我斯文扫地,兼劳动;他呢,清队是不问老不老、退休不退休的,也许有什么风吹草动吧,我们就断了来往。记得是7月2日,我仍依常规,早饭后骑车上班,车到后门桥头,看见他在右侧的石栏旁站着,显然是在等我。我下车,四外看看,行人不多,没有人注意我们。可是我们仍有草木皆兵的感觉,只小声说了几句话。他说他昨天入城,想今天就回去。问我情况如何,我说:“很紧张,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你问题不严重(据我所知,没有国民党的问题),估计不会怎么样。”他说:“那也难说,说严重就严重,说不严重就不严重。”说完,他催我快走。我们都怕“偶语者弃市”,就匆匆未握手而告别,万没想到这就成为最后一面。
  重复一次古文滥调,光阴如白驹过隙,日日劳动、请罪,竟也到了1969年。是2月6日,未加晚班,下班回家。照常吃晚饭,饭后干点杂事,直到入夜,妻才说,义方的长子应鲸曾来,说义方脑溢血,于1月26日去世。因为怕我伤心,饭前没告诉我。我先是有些愕然,接着就想了很多。后门桥一别,以后就没有再见面,是遗憾。刘大嫂作古以后,他困苦的成分增加,沿着同一条路得解脱,也不无好处。大好是就可以不再为不知明天会怎么样而心惊胆战。但主要还是我自顾不暇,知道他有了个结束,有时反而像是比他在世时心里安定些。记不清又过了多少天,可能因为刘兄的小女儿来家里一次,一天晚上,妻又告诉我,上次,怕消息太突然我承受不住,告诉我的死因是假的。他是喝敌敌畏死的。据说是查历史,家乡还有五十亩地在他名下,他虽然没收过租,家中有地,也要赶回老家,他忧虑自己回去不能活,所以寻了短见。他死于新租的一间房,在苹果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概是怕遗留的衣物不能用,都叠得整整齐齐。死的前几天,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李秀三,一封给我,未寄,烧了。


《流年碎影》 刘佛谛(2)


  这一来我就难得心安。恍惚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人都说死很痛苦,我没经历过,不知道。”这是哲学家的思索,而且来于逻辑;至于我们常人,就还是相信常见,死是痛苦的,尤其动手的不是天而是人。喝敌敌畏,中毒而死,极度痛苦的时间也许不短吧?每想到这些,对照他苍老的笑脸,幽默的言谈,心中总是很悲伤。也就有感慨,想得更远。总的说,又是有的人自己也有而不愿意人说的人性论。分着说,想只触及与这里有关的两种,弱和劣。《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自强是理想,实际难能才这样说的。自然,难能不是不能,正如身高,也可以超过两米。这是说,到故纸堆,到街头巷尾,我们也会遇见强者。强是超常;至于常人,甚至可以总而言之,是弱者。佛谛兄是常人,所以到紧急关头,就表现为瑟缩,即决心逃避。他一生,在熟人眼里是乐观主义者,到自己设想的将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放弃乐观主义,也是不强而弱之一证。又佛谛兄作古之后,我的妻,想是出于女本位,说如果刘大嫂还在,他就未必肯寻短见。我同意她的看法,但这就更可以证明刘兄是弱者,因为求依靠(可以一同还乡),舍不得(不忍扔下老伴一个人),正是弱者的表现。我是常人,或者是同“弱”相怜吧,对于佛谛兄的弱,即杀己而不杀人,每次想到,总是既悲伤又钦仰的。再说也是人性一面的“劣”,是表现为杀人而不杀己,或说得更概括些,是以迫害人为乐。整整三十年以前,红卫风起,打、杀、抄家等野蛮残暴的举动遍天下(用古义,四海之内),如果这样干的人数不少于百分之几,甚至十分之几,我们就不应该不想想我们的“民族根性”,而一想,然后揽镜自照,我们还有勇气活下去吗?所以,专从这个角度看,多出些弱者也好,千缺点万缺点,他总不会逼人无路可走,喝敌敌畏。以迫害人为乐,在个人,内是心态,外是行动,可怕是一时的;扩大为根性的劣,就不再是一时的,如果还未感到可怕,或感到而讳疾忌医,就成为更加严重的可怕。如何医?千头万绪,难言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以为,这足下就是认知我们的根性还有劣的一面,想减少,甚至变劣为优,很不容易。不容易,这里只好躲开。还是说佛谛兄,他的舍生是出于估计错误,其实,也是依惯例,只要保住命就会等来落实政策,也就还能不是饺子就是馅饼。但死者不可复生,代他后悔也就没有必要。文该结束了,又想到个遗憾,是未能收到他的告别信,写了,究竟说了什么呢?他是敞快人,想不到最后为至交留下这样一个谜!


《流年碎影》 准备离家(1)


  借用化学术语,定性分析,文化大革命是整人兼毁物的既数量大又程度深的综合活动。人与物有别,对待的办法也就不尽同:物是暴风骤雨式,主要是红卫之风初起的时候,凡是未发狂的人认为珍贵应该保存的,都或烧或砸或抢(只是易主,还好一些);人是一小部分(与若干亿比;具体数目若干,也不会小)暴风骤雨,解脱了也就可以避免下回分解,至于多数未解脱的,就可以借用古语来形容,是水逐渐加深,火逐渐加热。以己身的经历为证,斯文扫地加劳动,再加请罪,是加深加热。但由有权力加的人看,也许仍须再加吧,这就来了送往干校,集中改造的办法。上干校,名义是学习,何以谓之加深加热?是用接受改造的人的眼看,一,劳动更累,生活也就更苦;二,在这样的校之外,日落之后,还可以面对家中人喝白酒一杯,也就是还有一些偷偷保留的小自由,入校之后就大变,编入军队编制的某排某班,如果说还有自由,就只剩下变立为行,先举左足还是先举右足之类了吧?但在那个只能听命(指示和天命)的时期,自己想这想那是多余的;生路只有一条,是顺从,静候发号施令的人也不再热心于深和热。
  转为记事,记得是1969年6月下旬,我们在昌平县的白浮村参加麦收劳动,有一天开大会,传达上级的指示,都下放五七干校。依惯例,听到指示之后要学习、讨论,发言,说所指示如何及时,有如何伟大的现实意义。然后是化认识为行动,报名,希望批准云云。其实,当然也是人人都明白,这变实际的被动为假象的主动只是搬演互骗的一场戏;至于到后台,则是哑巴吃扁食,心中有数。人心之不同,在这里同样适用,是心中都有数而数不尽同。如我的朋友金禹民先生就以为此一去不会再回来,就结束了北京的家,带着老伴一同出发。先师俞平伯先生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北京的家怎么处理的我不知道,反正许夫人也跟着去了。我有我的想法,是惟恐不能回来,但希望长夜漫漫终有时旦,那就也许若干年之后,还能坐在斗室,过翻看残书的生活。因为还怀有希望,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