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死去的人的房间,让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的房间漆成白色,床罩是粉色的,配以粉白相间的褶边。我环顾四周,看到她的玩具、布娃娃、棋牌和填充的毛绒小动物都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还有些则摆放在她的枕头边。她的衣橱拉开着,就像她刚刚才从里面把校服拿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关上橱门一样。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第9节:追寻:一个美国故事(3)
那个时候,面对她的父母,我询问了我所能想到的每一个问题。他们回答了其中一些问题,告诉我,他们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不记得当时我问了其他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反应的。我只是记得,他们对我很友善,很喜欢我待在那里。但是,这屋子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好像屋里有一个黑洞。当我想离开的时候,我感觉她的父母似乎想挽留我。他们不断地找借口让我留下,一会儿给我拿吃的东西、喝的东西,一会儿又询问我是不是想看电视。我为他们感到伤心难过,但是,天色已晚,如果我不回家的话,家里人会很着急,事情就不可收拾了。在那里,我并没有发现我想要的答案,只是内心感到无比的空洞、失落和难过。
第二次遭遇死亡是在我10岁的时候。那时候,我的祖父死了。祖父跟我们住得很近,但是,我那时还是小孩子,正处于喜欢玩耍的年龄,加上祖父总是差我做很多杂事,所以,我经常偷偷溜过他家的房子,避免碰到他。后来,他去世了。本来有那么多见面的机会,都被我错过了,当时我非常难过。在10岁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而难过,或者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后悔,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不想在后悔难过中过日子。我年幼的心灵已经开始体味到人世的变化无常了。
这样的人生经历常常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关于死亡,我有很多问题要问。虽然死亡不会让我感到恐怖和压抑,但却始终让我内心惶惶不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饥渴地阅读着所有跟死亡相关的书籍:哲学的、灵性的、宗教的等等。想要找到生命的真正答案,而不仅仅只是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过完一生,这样的内心渴求交织在一起,驱使我不断追寻。毫无疑问,生命不仅仅是出生、长大、工作、吃饭、睡觉、挣钱,然后死去。在书籍中,我发现有些人的生命的深度和强度远远超越我们这些人。通过阅读佛陀和孔子,我想要捕捉到他们力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但我并不仅仅满足于此,还阅读了大量其他方面与科学解释不同的书籍,并对各位大师们具有浓厚兴趣。我想要了解他们知道些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我想要了解他们怎么会成为大师的?他们是否天生就与我不同?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第10节:追寻:一个美国故事(4)
在我年轻的时候,无论是通过书本还是见面,接触到的那些仍然在世的传播真理的人,都只是将自己听到的、读到的或者被教导的东西传达给我们,他们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亲身经验。经过多年的苦苦追寻,我开始害怕自己可能到死也无法知道真理。而我又被认为是一个具备出色头脑的人,在学校里,我是天才儿童培养计划中的一员,算得上是一个聪明人,但是,却依然无法找到生命的答案,这让我几乎无地自容,倍感失望。
与此同时,我还隐藏着一丝希望:或许在我死的时候,能够得到答案;或许到我死去才能得到答案。但是,我又想,不对啊,很可能在死的时候,我还是不知道答案,这不是很糟糕吗?我一直处于迷惑之中,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在活着的时候找到生命的真相。许多书中的大师似乎都找到了,然而,他们早就不在人世。看来,那些找到真相的人都早就死了,他们是不会起身跟我交谈的。
后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当时我15岁,因感冒而待在家里。忽然,有一本书出现在我家门廊前面,上面附着一张便条写着“送给希丽尔”。我从来没有到书店找过这本书,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但是,突然“噗”的一声,它就出现在我眼前,神奇地放在我家门前的台阶上。我永远也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里的,但我很高兴有人做了这件好事。
这本书跟我读到任何书都不一样。它讲的是来自东方的瑜伽士和瑜伽之道,它讲到瑜伽怎样帮人实现自身的全部潜能,我觉得很新奇。以前,我曾经接触过哈达瑜伽,它就像那种伸展身体的体操运动,据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柔韧性。但是,这本书不同,它讲的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瑜伽士是怎样了悟得道的。除了像佛陀这样的“知者”之外,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这本书就是印度悟道大师尤迦南达写的《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追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感谢尤迦南达,现在,我知道,它叫“了悟”。在这本书中,了悟的意思是透过所有的幻觉,去了解真正的自己。它似乎这样告诉我们: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是扭曲的,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认为自己是孤立的,跟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是相分离的。而事实上,万物是一体的。人类因为这样的认知承受痛苦。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些类似的事情,他说:“人类是整体宇宙的一个部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情感是跟宇宙的其他事物相分离的,这是意识上的一种错觉。这个错觉将我们囚禁起来,使我们局限在自己的欲望之中,而只有身边的几个人才会受到我们关爱。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从这样的囚牢中解脱……”根据尤迦南达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幻觉中走出来,就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了解和体悟生命。这种了解并不仅仅是理智上的了解,而是一种切身体验,你可以在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中感觉到它。尤迦南达说,了悟是自我感的消退,是将分离的自我转化为充满喜悦、疆域无边的整体,并从死亡中解脱出来。不用说,这个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第11节:追寻:一个美国故事(5)
除了帮我理清我所追寻的目标之外,这本书也给了我希望,它让我知道,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实现了悟。它让我相信,我能走出自己这个小小的、分离的个体囚牢,而真正体验到囚牢之外的生命滋味。瑜伽是一趟终极之旅,让你从受限走向无限,我一定能够了解到自己一直想要了解的真相。可想而知,当时我非常兴奋!
当然,也有一个不利的情况。瑜伽只有在一个悟道大师的指引下才能奏效。在尤迦南达的笔下,悟道大师是一个人灵性上的导师,他实现了完全的解脱,不再受限于分离自我的幻觉,他超越一般见解,对生命有着更为宽广的证悟。据说,一个悟道大师能够驱散黑暗、清除障碍,帮助弟子走出无知,获得解脱。看来,如果我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灵性导师,事情就简单多了,但是,我有点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找到。
尤迦南达说得很清楚,对他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有幸找到了他的导师。当我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我更担心了。要建立这样的师徒关系,恐怕不是我所能做得到的。尤迦南达的导师要求很严格,只有通过严格的自律才能获得自我了悟和内在喜悦。
为什么是这样?我很困惑。自律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做根本不符合我的观念,此刻,我才知道,想要了悟,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我想要自由和喜悦,但是,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大胆无忌、随性不羁的15岁女孩,根本不想自我约束或者修炼,也不想别人来告诉我去做什么。另外,他们的师徒关系似乎是那种奉献型的,这也让我浑身不舒服。我绝对不想给另外一个人鞠躬,也不想膜拜在另外一个人脚下。
那时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我对智慧和圆满的探寻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几岁的年代都是在五花八门的试验和探索中度过的。列克星敦离哈佛大学只有20分钟的车程,那个时候,蒂莫西?里莱(Timothy Leary)和理查德?阿尔帕特(Richard Alpert,后来他成了莱恩?丹斯,Ram Dass)译注:蒂莫西?里莱(Timothy Leary)和理查德?阿尔帕特(Richard Alpert),两人均曾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相信LSD具备作为精神成长工具的潜力,试图将LSD的使用扩展到了更广大的群众。后来,他们被传统心理学术圈开除,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运动中成为反文化的精神导师。其中的理查德?阿尔帕特,后来到印度求道,并改名为莱恩?丹斯(Ram Dass)。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
第12节:追寻:一个美国故事(6)
是哈佛的教授,正在做迷幻药(LSD)译注:迷幻药(LSD),呈白色无味,其有效剂量为微克水平,因此常以其他物质掺入赋形为各种片剂、胶囊。LSD使用者的感受可以从感知增强到出现一种心醉神迷的离奇幻觉;时间、空间以及体像和界限认识也产生错乱,并且伴有联觉(如听到某种声音而产生看见某种颜色的感觉)。源于上述作用,用药者确信他们正在经历着某种变幻莫测、无边无际的奇异体验。当LSD与反文化和嬉皮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时,于1967年被美国政府禁止。
的应用实验。
没过多久,迷幻药就潜入了我那个被人认为是安全港湾的中学。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开始尝试迷幻药。我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贝瑞,她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