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庭,特别是那种不开化的偏远的农村,而且他在家庭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你就必须想一想,你能承受多少,而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够承受的话,到了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你就不要怨天尤人。我的书也是想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婚姻在某种程度上,是很物质的。
记者:在网上有人评论说,看了《中国式离婚》的人们,其他情节都可以忘掉,唯有结尾非常难忘。因为是开放式的,非常耐人寻味,而相比之下,《新结婚时代》的结尾则无味多了,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却不好看。您怎么看这种意见?
王海鸰:其实对于作者来说,结局如何处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想让它开放就开放,想让它团圆就团圆。我之所以这样处理,也是基于刚才所说的原因。因为各自家庭的原因分分合合,相爱的人不能聚首,这样残忍的故事里,如果再续上一个残忍的结尾,我觉得会让人看不到希望,有点于心不忍。其实故事本身已经说到极致了,在结局给大家一点希望和明亮,我觉得这样处理没有什么不好。
我对重新进入围城不抱希望
记者:您对婚恋题材的关注与您本身的婚姻经历有关吗?
王海鸰:我对婚恋题材的关注,不是刻意为之的。我生长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里。我的父母感情非常好,所以我从小也非常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可能就是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婚姻的失败使我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对我自己的反思是,我没有选对人。而且,我虚荣了,我结婚有很大的成分是结给别人看的。着急也是有的,我结婚时35岁,来自于父母和外界的种种压力,使我渴望摆脱单身生活。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没有结婚之前,压力那个大呀,好像嫁不出去,都对不起别人。结婚后,一度有昂首挺胸,天蓝地阔的感觉。实际上,不结婚又怎么样呢,只是那时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记者:您以前曾经用“仿佛不曾有过”来形容自己的短暂的婚姻。您现在对婚姻的态度是失望的吗?
王海鸰:应该说是不抱希望。我只对亲情抱希望。要说那段婚姻给我留下来的,首先是一个儿子,再有就是对男人那种迷信的破灭。我相信爱情,但是我不相信爱情永恒。我觉得永恒的爱情只有两种,一种存在瞬间,就瞬间而言,它是永恒的。及时结束,也是永恒。另外,化爱情为亲情的情感,是最永恒的。
记者:您离婚十多年了,一直孤身和儿子生活着,从来没有想过会重新进入围城吗?
王海鸰:一开始是顾不上,那时孩子还小,完全要靠我自己养活他,当时我的离婚协议书是这样签的,不要抚养费,但我如果意外身故,孩子得归我妹妹。为什么?我怕孩子没有人管。我想,我生了他,我一定要养好他。所以,在生他以后的头三年里,我什么都没有写,那时候每个月挣200多元钱,保姆费就得80元。我带着孩子,整天处在一个狼狈的状态当中,根本没有心思想结婚的事情。
我也曾经考虑过,但我的个性使我对婚姻不抱希望。我不需要生存型的婚姻。当然了,倘若爱情能飘然而至,十全十美,那又何乐而不为。
作家简介
王海鸰
著名作家,著名编剧。
1952年12月生于山东。16岁当兵至济南军区某部海岛,做过通信兵、卫生兵、业余宣传队队员。1983年调至总政话剧团任编剧。
主要作品有小说《星期天的寻觅》、《牵手》、《大校的女儿》、《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等;电影《小岛》、《走过严冬》;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牵手》、《不嫁则已》、《大校的女儿》、《中国式离婚》等;话剧《洗礼》、《冲出强气流》等。电影、电视剧、话剧曾获国家级各种大奖。 (记者 郑媛)
精彩剧照:顾小西眼中的爱情总是很简单
顾小西眼中的爱情总是很简单,但事实却差的很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连载:
连载:新结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