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一金罐或相当于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得的最多。
盗墓后的第三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 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未曾所见。筵席之上,程老六的新娘子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凤冠,趾高气扬,说话拿腔拿调,走路一扭一扭的,俨然一副京剧戏台上皇后气派。
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俱被国民党警备部队瓜分一空。
赵其昌得到线索,立即赶往万贵妃墓地寻踪觅迹。
万贵妃是宪宗皇帝朱见深的妃子,四岁就从山东诸城被选入宫,尔后充当宣宗孙皇后的宫女。长成之后,就被那时还是太子的朱见深看中,并有了男女私情。朱见深18岁即位时,万氏已是35岁的半老徐娘,可由于她生来姣艳,而且驻颜有术,又为人机警,因此一直受到朱见深的宠爱。为了她,朱见深竟寻找吴皇后的过错从而将她废掉,想借机封万氏为皇后,因群臣竭力劝谏和朱见深母亲的阻挠而未成功。1466年,万氏因生子而被封为贵妃。
成化23年,59岁的贵妃病死。宪宗朱见深万分悲痛,为她辍朝七日,并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区的常规,在苏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坟墓,以慰藉爱妃的在天之灵。
然而,现在赵其昌所见到的,却是一片碎砖乱石,地面建筑俱成废墟,只有一个长满荒草古树的大土堆,在这凄凉的山野中形影相吊。
他围着废墟转了一圈,又爬上墓顶仔细察看半天,竟未找到当年程老六盗墓的一点痕迹。几十年的风雨,早已使那罪恶见证荡然无存了。
赵其昌直起身,用拳头捶打着酸痛的脊背。面对西沉的红日和远处稀疏的明楼、大殿、宝城,一股焦躁的情绪萦绕在心头。他蓦然觉得自己的行动并不聪明,即是找到程老六的盗墓痕迹又有何益?目前的发掘不同于盗墓,盗墓者在宝顶随便打个洞进入墓室,取出金银宝物就是目的;而发掘明陵是要以科学的考古手段,首先找到地宫入口,沿当年棺椁入葬的通道进入地宫,直至找到死者的尸骨……这才是考古工作者应做的一切。
就在赵其昌去万贵妃墓寻迹的同时,工作队的于树功拿着介绍信来到昌平县监狱看守所,向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任务和意图,他要从这里打开缺口,寻找线索。
一个身着囚衣,剃着光头的中年汉子,被两名公安人员带进审讯室。
“你盗过哪些墓?”于树功坐在审讯桌前,急切地问道。
中年汉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一种哀求的眼光看看左右人员,结结巴巴地说:“首长,我……我全交待了,我知道坦……坦白从宽,抗……抗拒从严的理儿,我……就盗过一座墓。”
“在什么地方盗的?”于树功眼中露出喜悦的光。
“德胜门外一座王……王爷坟。”
“你是怎么进去的?”
“我……我是石匠,那伙盗墓的找我,我……我帮他们撬石头。”中年汉子额上渗出油亮的汗珠。看得出,这是个初进监狱的新手。
“你们是怎么找到墓门的?”于树功站起身盯问着这关键的一环。
“三个人刨了一会儿,就……就见到了石头。我……我先找到石头缝,连凿带……带撬,大伙没用一个时辰,就……就掀开了墓顶。”中年犯人脸露喜色,似乎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夜晚。
“里面有多大?”于树功皱皱眉头问。
“黑乎乎,看……看不清。”犯人用手比划着,“大概有这间屋子这么大。”
于树功听罢,重新坐到椅子上,沉默片刻,示意公安人员将犯人带下。再找来两名犯人询问,同样毫无所获。
走出监狱大门,于树功才感到这次寻访纯系徒劳,像十三陵这样硕大的陵墓,怎是几个人可以盗得了的?除非像孙殿英那样的大军阀,架起机枪,用炸药把乾隆和慈禧墓炸开。但如此方法对现在的考古发掘又有多大参考价值?真是被任务急昏头了。要想尽快找到线索,必须改变“战术”。
城墙黑洞的启示
吉普车沿着崎岖不平的路,向十三陵驶去,车后腾起团团尘雾,车上坐着赵其昌、赵同海和于连增三人。透过迷蒙的玻璃窗,眼望十三陵渐已转绿的原野,赵其昌一言不发,陷入了沉思。
小赵憋不住先开口问:“吴副市长和夏所长有什么安排?”
“先在定陵找找看。”赵其昌回答。
“为什么先在定陵?”小于问。
“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
“吴副市长怎么说?”小赵追问。
“他说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
“那我们先从哪里着手呢?”
赵其昌没有回答。他根本没有听见小于的问话,此刻他已沉浸在初次调查定陵的情况和有关定陵的史料之中。
定陵虽是明代陵墓中建成较晚的一个,至今只有三百多年,但风雨剥蚀、战乱兵燹,使这座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巨大陵园残破不堪。高大宽厚的朱红色外罗城早已荡然无存,陵墙两处倒塌,那辉煌地象征皇帝权力与威严的黄色琉璃瓦大殿,只残存几排柱础石,似乎在向世间诉说着所经历的劫难。
据史料记载,定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的焚烧,以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清军入关后,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并放火焚烧了万历帝的定陵和天启帝的德陵。
此前不久,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从柳沟入德胜口,因居庸关守将投降,十三陵被起义军攻下。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宫墙与宫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
顺治四年(1647)以后,清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明朝遗老,说江山并非得自朱明王朝,而是取自李自成之手,还对明陵进行了一定的保护。设陵户、给赡田、禁樵采,并对崇祯的思陵进行了修葺。乾隆五十年(1785),高宗弘历在明成祖朱棣的“神功圣德碑”碑阴镌刻“哀明陵十三韵”,略示对明代帝王哀悼之意,并对曾经遭到破坏的定陵、德陵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
经工作队考察,所谓乾隆帝对十三陵的修缮,只是利用旧料,拆大改小而已,这在定陵的祾恩门、祾恩殿遗迹中反映最为明显。而天启皇帝的德陵,史料虽记有修缮事宜,但实际并未动工。
民国初年,陵区附近一家姓郭名五的接替陵户,负责十三陵的看管和保护。政府除免其租税外,每年尚略有补助。当地一闲汉王某感到护陵的差使有油水可捞,便找到郭五要当陵户,遭到郭五拒绝后,王某恼羞成怒,趁夜深人静,提一桶煤油悄悄来到定陵,把油泼在祾恩大殿上,放火焚烧。顿时,烈焰冲天,映红了整个陵区,方圆四十里可见烟火升腾。
三天后,祾恩殿就变成了一堆灰炭。王某嫁祸郭五未成,自己反吃了官司,暴死狱中……
赵其昌手提探铲,站在宝城门外,眼望残垣断壁,不禁感慨系之。他蹲下身,卷支旱烟点上,面对东方初升的朝阳,想起了《文物参考资料》月刊中一段令人难忘的记载——
1948年岁尾,清华、燕京两所大学已先于北平解放了。一日,解放军某兵团政治部主任来清华作形势报告。有学生问:
“大军为什么还不对北平发起攻击?一旦攻打,对保护古都有什么打算?”
主任回答:“我们随时都可以打下北平。但是为了保护古都,尽可能减少损失,我们敦促傅作义将军和平谈判。万一非打不可,我党中央已严令部队保护文物古迹。”
不几日,设在城外的北平军事接管委员会文物部,特地派人来清华园访问营建系主任、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请他把北平的重要古建筑在地图上一一标出,以备万一和谈不成,在攻打中宁可多流血也不能损毁古都。
没过多久,北平和平解放,京城安然无恙,大军挥师南下和西进前,党中央又派人来找梁思成指点全国文物古建之处,梁思成教授立即组织建筑系教师夜以继日编出一本长达百页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供大军沿途参考……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与共产党的革命,时隔三百余年,单从这一点上透视,即可见其天壤之别,而各自隐涵的命运结局,已是注定的了。
赵其昌掐灭烟火,来到宝城外侧,铲开一堆杂草和尘土,仔细辨析外罗城城墙的残迹。在十三陵全部陵宫建筑中,惟有嘉靖皇帝的永陵与万历皇帝的定陵建有外罗城,其它陵宫则没有。史料记载:永陵建成后,嘉靖皇帝前去寻视,他登上阳翠岭,往下一望,见只有明楼、宝城一座,便问督工大臣:“陵寝这算完工了吗?”言下之意自然是不满。大臣见皇上不甚满意,赶忙说:“还有外罗城一座未建。”自此之后,遂日夜赶工加筑外罗城,定陵的建筑全仿永陵,因之也筑有一道庞大的外罗城。
外罗城原有朱门三孔,门楼重檐,上覆黄瓦,上面镶琢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龙蛇图像。定陵外罗城约为康熙43年之后渐被毁坏。时至今日,这外罗城墙遗址也埋在黄土之下,只有一道朱红色的内罗城墙,历经沧桑劫难,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它的主人。
赵其昌扛起考古探铲,来到宝城墙下,自东向西仔细察看。7米多高的城墙,虽经三百余年风雨剥蚀而变得残破,但仍不失它的壮丽与威严。
自古以来,建筑都包含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古罗马巴勒登山丘上的凯旋门,无疑是奥古斯都伟业的象征。尼罗河畔那古老硕大的金字塔,则是法老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