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2003年第6期-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演的是个年轻女歌手,适当的高度,上好的身材,再配上高鼻、碧眼、金发,加之着装不艳不俗,就一袭黄色长裙,看来特别舒服。她的歌喉颇好,歌曲的节奏感也很强,虽说听不懂一句歌词,也不妨碍情绪上的受感染。表演没有乐队伴奏,没有伴舞,自始至终一个人伴着录音带唱,按说是容易单调的,但没有,反而生趣不断,这主要是孩子们的参与。每歌一曲,歌手必请台下的孩子上台参与。在这里的都是随母亲来采购的学龄前儿童,并没有登台表演的经验,但音乐的节奏,歌手的善于融合,孩子们只是短暂的腼腆后,也就能随音乐节奏,学歌手那样扭动腰肢,其天真烂漫之状,赢来不少热烈的掌声。 
  这里是商贸中心,也是休闲中心。似乎这里的年轻家庭走着一种极端。要么就是不要孩子,要么就是多子女。有孩子的,都是三几个,一个紧挨一个,楼梯磴子一样,围在母亲大腿周围,一窝小猪崽子似的,委实可爱。母亲捌也似的高拔,孩子小不点儿,一堆小洋娃娃似的。母子对比,极不成比例。我真不敢相信那高大的个儿会是这种小不点长成的。孩子一个个都像一个模样,一堆蓬松的金发下面,一张可爱的小脸,一个小翘鼻子;一件单薄的纱下,一双比脑袋还大的高筒胶靴,活像卡通画片中的人儿。或许主妇们压根没什么要购买的,只是在家无聊,带着孩子们开车出来玩玩。商场跟家里一样暖和,却比家多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色彩,还有可以参与的文娱活动,何乐而不为? 
  躲避寂寞,寻找欢乐的,还有不少老年人。一些年过古稀的老夫老妻,也双双驾车而来。或会友,或谈心,一罐啤酒,一杯咖啡,好不逍遥。还有领着幼小孙儿来的,一小瓶苹果汁,逗引小孙儿膝边跑,桌—亡爬,歌声之间,稚笑串串,其乐无穷。乐享天伦,是世界人类共有的欢乐呀!也有老书呆子,严肃一脸,深度眼镜,埋头书报,仿佛周围什么也没发生。一旁就有一个不算小的图书馆,尽可满足需求。离去时,还可免费借一叠磁碟走,继续在家里欣赏。 
  有趣的是这一片头顶:黄、白、黑、棕、灰,斑驳交织,杂乱生花。我笑说:“真是花发世界呀!”妻会意一笑。 
  将贸易和文化融合起来,将购物与休闲结合起来,这种构想,的确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优越。多伦多特殊的冷,造就了它得天独厚的特殊的大商场,这是在他们这种条件下才能做到的。然而,即或没有这种特殊的条件,从顾客出发,因地制宜地多考虑点贸易与文化的联姻,应该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做到的。 
  “新鲜”商场,的确新鲜! 


弗洛伊德错在哪里?
赵汀阳等 
  主持人语: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加拿大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刘烈先生。刘先生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弗洛伊德错在哪里”。首先请允许我尽可能简单地向刘烈先生介绍一下在中国20年来弗洛伊德意味着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的视野,其中弗洛伊德可说是富有特殊意义的一个符号。中国当时刚刚开始经济开放,但政治、文化方面变化相对比较缓慢,尤其是在80年代。当时弗洛伊德拥有很多的知识分子读者,他们通常是希望社会变革的人,而弗洛伊德就隐喻地成为了一个符号。弗洛伊德理论本来是关于心理问题的,尤其是性的问题,但是在当时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意义,却远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契机。于是将打破性的禁忌当成是对革命热情的一个表达方式。大家可能都会记得,80年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性的“革命性”活动中去。性开放曾经成为前卫的标志。但是重要的是,年轻人追求的并不是性本身,而是革命和生伞的激情,是自由和个人权利,是与创造社会变迁相关的某种理想。因此,弗洛伊德所带来的关于性的观念,至少在中国的 80年代,与其说是带来了性的实践,还不如说是化作了对个人幸福生活的一种幻想形式。 
  90年代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开放的深入使得政治变成主要是经济需要的表达,加上文化开放的到来,以及全球化造成的大量信息,中国社会突然变得非常自由开放。性不再是需要奋斗的事情,而是泛滥的现象,比如说巨大的性产业的出现,年轻人的性行为的提前,色情电影和网上色情,包工奶,同性恋等等。80年代的性,已经失去了对革命性的表达能力,变成了世俗生活的日常部分。性观念的革命性消失了,而关于性的自由、权利等主张,则变成了社会喜闻乐见的主流观念的一部分。这里的“主流”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它成为了大众文化和大众生活方式,进入了社会的主流话语,甚至已经几乎和大众对生活的真、善、美的概念并列了。作家王朔曾讥讽道,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所谓的真、善、美的表达。我们同样可以注意到,性在今天决不是先锋文学或者艺术的重要题目,而是大众文学和电视剧的必要情节。到这一步,弗洛伊德尽管仍然是个永远的里程碑,却不再是与生活热情相关。 
  现在我们欢迎刘先生来给我们做精彩演讲。 
  刘烈:从1980年起我开始在中国讲弗洛伊德的理论。当时中国国内与西方学术隔离了那么多年,人们对弗洛伊德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就通过涂继亮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介绍了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七八个月以前,我又应社会科学院的邀请讲了一次。 
  经过了这20年,中国人对弗洛伊德的了解已经完全不同。今天在三联书店里能够看到很多的弗洛伊德的翻译著作了。我个人开始念心理学的时候,对弗洛伊德的认识非常肤浅;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法国学习,对他的认识就完全不一样了。法国左派在学术界的力量强大,而当时左派宣传弗洛伊德的是阿杜赛,他是法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现代哲学家。 
  当时在法国的左派文化人之间,推崇两位学者,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马克思。作为学生,我也受到过他们的影响。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弗洛伊德,后来,我就开始从事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在临床方面也有一点经验。首先我们还是回到弗洛伊德比较中心的思想:他在临床的经验以及据此所提出的心瑚分析的理论。在谈到弗洛伊德的时候不得不提心理分析的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哲学的行为。弗洛伊德非常热爱哲学,他想成为一个哲学家。结果哲学家没做成,最后做了心理分析。过去哲学和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互相了解不多。 
  在欧洲,富兰克学派通过阿杜赛的努力成功地推广了弗洛伊德的学术,他的学术于是受到文化界的欢迎。这时研究哲学的人开始对心理分析有兴趣了。有一位哲学家波利格,就写了一本很厚的关于心理分析的书。他并不是完全从哲学的眼光,也不完全从治疗的眼光来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学术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临床的经验,一部分是依据临床经验以后发展而来的理沦,中心内容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来自希腊神话,就是一个儿子从诞生下来,就是必然要杀父娶母。我相信弗洛伊德是受’了康德先验性理论影响的,使他相信一个人会被性先验地决定。大家对这个理论觉得费解,这样的理论怎么来解释精神病呢?但是他坚持己见。到后来他成立了一个学派,专门是讲俄狄浦斯情结。人们觉得他的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实是应该承认的,可是是否承认了他的临床效果,就必须要接受他的理论?这变成厂矛盾:如果我不承认你的临床效果,那么我就可以不接受你的理论;而如果我现在承认你在临床经验上是有贡献的,而我接受了以后,就必须接受你的理论,无论这理论是不是说得通。我们现在谈弗洛伊德的时候,常常忘记一件事:他开始称心理分析为“元心理学”,或“形上心理学”,心理分析就是元心理学。事实是他已经把自己的心理学提升为哲学。大家都注意到这个名词非常奇怪——没有深究的情况下,怎么能把它上升到哲学理论? 
  这其中的问题是,他的临床经验哲学界无法解释清楚,而他的哲学倾向又是临床医学界无法弄清楚的,他的理论处在一个中间地带,哲学界和医学界都无法好好地消化。另外,大家也不太知道,他历史性的心理分析是怎么形成的。 
  这同弗洛伊德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他很避讳谈到自己的家庭,而且把同友人的往来信件都烧掉了,刻意避免给后人留下研究他个人的资料。他说“就让他们猜吧”。随后在1985年,学术界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有一个美国教授梵文的教授对心理分析发生了浓厚兴趣,他就非常热情地联络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领导的国际心理分析协会,给她写信。协会中有一个搞档案的人对他非常赏识,推荐他到英国研究档案。这个人非常聪明,在很短的时期内把德文掌握了,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弗洛伊德和最要好的朋友佛利斯之间的通信往来。那时候安娜·弗洛伊德对他非常赏识,竟然同意了他出版这些信件。 
  那本书小版之前,大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如何开始的一直讳莫如深。而这本书发表以后的这20年,我相信大家对他的认识已经完全改变了。原先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是科学性的医学理论还备受争议,而此书的出版不啻于掀起了轩然大波。 
  根摒弗洛伊德信件上的信息,他理论的形成可分做几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897年前,第二个阶段是1897~1920年,1920年以后是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理论和第二阶段的理论发生厂重大冲突。 
  弗洛伊德第一阶段的理论主要说了什么?他的第一本书完成在189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