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对渡口轮渡火车,渡轮占海峡中通行船只航次的13。
由于海上多雾,航道狭窄,航运繁忙,A船舶碰撞、搁浅和沉没的事故层出不穷。
1990~1994年英法两国联合开凿海峡海底3条隧道,方便了两岸交通。
直布罗陀海峡(StraitofGibraltar)
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海上通道。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西北端之间。海峡西端北岸是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角,南岸是摩洛哥的斯帕特尔角;东端北岸是直布罗陀半岛的欧罗巴角,南岸是摩洛哥的阿尔米纳角。南北两岸山地同属阿尔卑斯山系,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断裂下陷,海水浸没,形成海峡。东西长约90公里,东窄西宽,最窄处14公里,西端入峡处最宽,为43公里。海峡平均水深375米,最浅处约30米。西部最深处1181米。
海峡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冬季温湿多西风,夏季干热多东风,春秋多风暴。海峡表层海水由西往东,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流速每小时3.7公里。地中海西部海水盐度高达37.7。 盐度高、比重大的地中海深层海水由东向西流往大西洋。两股方向相反的海流,以海峡水深125~150米处为界面不停地交流。
海峡是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欧洲通西北非的门户、西欧能源供应线的重要通道,经济意义和战略地位重要。北岸的直布罗陀、阿尔赫西拉斯市与南岸塞卜泰市紧锁海峡东口,形成犄角之势。直布罗陀港区要塞基地设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欧联合海军司令部,它与海峡西口由美国控制的罗塔基地东西呼应,构成控制海峡的防务系统。西班牙亦将这一战略要地作为国防建设重点之一,是其加那利群岛—直布罗陀海峡—巴利阿里群岛“三点一线”防务计划的重要环节。
海峡东北岸的直布罗陀位于西班牙南部地中部沿岸狭窄半岛上。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90%左右为直布罗陀人,尚有少数英国人和其他外侨。直布罗陀与拉利内阿小镇相连,其间有铁丝网和铁栅栏隔开。直布罗陀向为军事、交通要地。1704年被英军占领。1713年西、英两国签署乌得勒支和约,仍归英国。西、英两国已举行多次会谈,讨论直布罗陀主权问题。 (肖志斌)
黑海海峡(StraitofBlackSea)
欧、亚两洲的天然分界。又称土耳其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全长361公里。两岸领土主权属土耳其。原是沿断层线侵蚀成的古河道,后因地壳下陷,被海水淹没成为海峡。
由于黑海有多条大河注入,水位较高,海水含盐量较低(18),而地中海蒸发强烈、水位较低、含盐B量较高(39.5),导致峡内海水发生特殊交流现象,表层B10~20米的水由北向南急流,底层的水则自南向北流。海峡终年通航,平均每天有110多艘船只经过海峡。
海峡北段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段为达达尼尔海峡。中部为马尔马拉海(古希腊语称“普罗彭提斯海”或“普罗海” ,意谓通向黑海之路)。
因系陆地陷落而成,深度很大,平均深183米,最大深度1355米,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沿海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原先的山顶在海中出露水面,形成许多小岛和海岬,最大为马尔马拉岛。
黑海海峡既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渡口,又是黑海出地中海的唯一航道。这一东西间、南北间交通战略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争夺之地。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世界著名古希腊的“特洛伊”之战,就是为了争夺达达尼尔海峡而爆发的;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国王大流世一世曾在海峡上修建浮桥,从亚洲进入欧洲;罗马时代十字军东侵,乘船渡过海峡,侵掠西亚;中古时期拜占廷帝国控制海峡,建立统治中心;公元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从小亚细亚渡过海峡,灭拜占廷帝国,侵入巴尔干,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17世纪末起,沙皇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入地中海,企图争霸欧洲,同奥斯曼帝国进行长期的激烈争夺;英、法、德、奥等国也长期在这里进行争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的70多年间,为争夺黑海海峡而发生多次战争,并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
1936年签订了《蒙特勒公约》,规定商船航行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保持完全自由。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作了吨位限制,黑海国家的吨位放宽一些,并有权将潜水艇驶入黑海。在战时,如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一方时,交战国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为交战国一方时,是否允许军舰通过,由土耳其政府决定,土耳其有权在海峡设防。
印 度 洋(IndianOcean)
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北部封闭,南部开敞。西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东经146°51′经线与太平洋为界。面积7617.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8%。平均深度3711米,海水容积28260万立方千米。最深处在爪哇海沟(南纬10°20′,东经110°10′),深达7450米。印度洋与澳大利亚、非洲和南极洲大陆毗连部分,半岛及岛屿较少,海岸线较平直,边缘海、内海及海湾亦较少。
只在澳大利亚南岸有大澳大利亚湾,在非洲大陆东部与马达加斯加岛间有一宽阔的莫桑比克海峡。印度洋与亚洲大陆南部相毗连的部分,由于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众多岛屿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海湾及海峡,海岸线曲折。自西向东有红海及亚丁湾(其间有狭窄的曼德海峡沟通)、阿拉伯海、阿曼湾及波斯湾(其间由霍尔木兹海峡相连)、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经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与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之间尚有帝汶海及阿拉弗拉海。
海底地形 在印度洋的中央,展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海底山系)。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由4条彼此相连接的海岭组成。其北支为卡尔斯伯格海岭(又称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西北起自阿拉伯半岛东南的亚丁湾,向东延伸到罗德里格斯岛附近,长约4070公里,宽280~740公里,一般高出海底1000~2000米,个别顶峰可达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658米。在罗德里格斯岛以南,印度洋中央海岭分为两支:东南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西南分支称西印度洋海岭。前者向东南延伸至阿姆斯特丹岛,长约2200多公里,宽740~930公里,一般高出洋底1500米,少数可达2500米,出露洋面形成岛屿,如阿姆斯特丹岛和圣保罗岛等。再往东南,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的南极-印度洋海岭是一条长6500公里、宽度较大(500~550公里)、相对高度较小(一般山脊距洋面2000~4000米)的海底隆起。
西印度洋海岭向西南延伸到爱德华王子岛,长约4000公里,宽370~555公里,相对高度为121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250米。
此海岭以西,过渡到水深2000~4000米的大西洋-印度洋海岭,并在西经15°附近与南大西洋海岭相接。此外,在印度洋的东北部,还有一条大体沿东经90°线分布的东印度洋海岭(亦称东经90°海岭)。
它介于北纬10°与南纬32°间,总长约6000公里,宽185~220公里,为印度洋最长最直的海岭;一般高出洋底1000~3500米,山脊距洋面180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仅870米。
印度洋中央海岭常被与之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断裂谷一般深度由不足1000米到3000~4000米,少数可达5000~6000米,海岭表面被切断得很破碎。
其中较大者如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北端的欧文断裂带,南部的韦马断裂带(最深处6492米),以及罗德里格斯、马达加斯加、爱德华王子、阿姆斯特丹等断裂带。
它们大多呈东北—西南向,并常常同地震带相吻合。由此可推断,此海岭的成因同地震及火山喷发有关。
这一点也为50年代末以来所采集到的大量海底火成岩及变质岩的标本所证实。
上述“入”字形中央海岭,将印度洋分为东、西、南三大海域,其间又被一些较小的海岭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海盆。
东部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和马尔代夫海岭(由印度西南岸经马尔代夫到查戈斯群岛以南)分隔成3个大海盆。其中东部的西澳大利亚海盆深度较大,达5000~6500米;中部的中印度洋海盆,东西平均宽1570公里,南北延伸达6000多公里,水深多在3000~5660米,已知最深处为6090米;西北部的阿拉伯海盆深4000~5000米,海底地势平缓,已测知最大深度5875米。
此外,在东印度洋海岭以南至南极-印度洋海岭间,尚有南澳大利亚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前者深度大多在4500~5670米;后者深度一般为3500~4500米。
西部海域海底地形十分复杂。它被隆起的马达加斯加岛以及马斯克林、阿米兰特、马达加斯加等海岭(海丘)分隔成一些较小的海盆,如北部的索马里海盆,中部的马斯克林及阿米兰特海盆,南部的马达加斯加海盆和西南部的莫桑比克海盆等,其主体部分深度大多为3500~5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