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在黑暗中呻吟 作者:王樽-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乐园(2)…(图)马丁·斯科西斯试图塑造一个人性化的耶稣形象,结果却犯了众怒。偶像是不能触碰的,何况是神和无数人心中万能的主。(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和影片主演在电影拍摄现场) 

  将世俗(肉体)的欲望视为低级、将精神的拯救视为崇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统。中国人的超越肉身,也多是经过放浪形骸的大欲,走到清心寡欲的淡然,其中的楷模自古至今都不乏其人。当他们无法实现纵欲之后,便开始视情欲为洪水猛兽,开始不厌其烦地注解“色即是空”的道理。这一规律,东西皆通。起初,那精神的十字架是在内心深处,是与肉体的本我搏斗,而到了肉体疲软无能的时候,就顺水推舟地投降了,十字架就成了具体的物件,痛苦的鲜血就成了功德圆满的花环。 

  据说,早在1973年,斯科西斯初次读到卡赞查斯基的小说原著时就渴望将其搬上银幕。直到1982年才开始行动,但由于派拉蒙公司抵制不住外界的抗议而被迫停机。等到时机成熟的1987年,开拍在即的影片却赶上演员的危机:首先是斯科西斯的爱将罗伯特·德·尼罗迫于宗教压力拒绝出演,而后是英国演员阿连·奎恩因与婚期冲突退出剧组,几经周折,才选定威廉·德福扮演耶稣。而此片公映后,更是引起全世界基督徒的强烈抗议。 

  《基督最后的诱惑》对耶稣、犹大乃至妓女抹大拉性格的改编当然十分大胆且超出常规,但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耶稣始终都是斯科西斯心中无法替代的英雄,他只是想通过电影将自己理解的耶稣展现给世人,让至高无上的耶稣更人性化,有常人所有的失误、迷乱和迷茫。儿孙满堂的基督正安于世俗的安乐,却能在犹大的指责中翻然猛醒,顿觉今是昨非,现实的一切不过是终必成“空”的虚无,最后他战胜了死亡,成为万众之“神”。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部关于发现自我、关于成长的心灵史电影,与香港性感偶像钟丽缇主演的印度影片《色戒》以及此前曾风靡一时的日本婚外恋影片《失乐园》的主题都多少有着殊途同归之妙,只是这个成长者非同凡人而已。 

第五部分:驱逐心魔 … 复乐园(1)…(图) 
第五部分:驱逐心魔 … 复乐园(1)…(图)一个在高高的山上,一个在深深的河谷,两人彼此对望,目光是如此深情和相似。(美国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剧照) 
  基督从起初的困惑与苦闷到最终迷途知返的过程,是斯科西斯和他所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寻历程。正如小说原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也是一个试图探索如何成为英雄的现代神话。但斯科西斯犯的大忌是:偶像是不能触碰的,哪怕是只让他有一点儿非分之想也是不允许的。 

  在我看来,除了主题上的颠覆和观念上胆大妄为之外,这部影片拍摄得极其沉闷。令人 
感慨的是这部影片惹下的麻烦,它只不过是表现了基督最自然的内心隐秘,便引起了如此巨大的轩然大波,可见全世界人民“人同此心”。 
  对于耶稣基督至高无上的爱,或者说对于偶像毫无置疑的爱,从来就是在一种悖论中:你若承认他是一个人身,就无法回避他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你如从一开始就将其视为神,那么他所有的牺牲都是无足轻重的。 

第五部分:驱逐心魔 … 复乐园(2)…(图) 
第五部分:驱逐心魔 … 复乐园(2)…(图)一个在高高的山上,一个在深深的河谷,两人彼此对望,目光是如此深情和相似。(美国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剧照) 
  灵与肉的分裂是怎样形成的呢?还是看看小说原作者的《序言》:“自年轻时起,我最深的痛苦和全部欢乐与忧伤都来自灵与肉的从不休止的无情搏斗”,“痛苦一直是剧烈的,我爱我的肉体,不愿看到它毁灭;我也爱我的灵魂,不想叫它腐朽”,“为了走上牺牲的顶峰—十字架,基督经历了挣扎中的人类经历过的所有阶段”。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和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经被征服了。” 

  按照作者的意思,灵与肉本为一体,是因为人要超越自己,试图摈弃相对卑贱的肉体,而升华为灵性的或曰精神的人。我不禁疑惑,是谁赋予你无可置疑的判断,要把灵与肉分为对立的高下之别?它们真的是必需的吗?耶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同诱惑斗争,但这斗争真的是必需的吗?即使仅仅是讨论这个问题,就已让人不胜其烦。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首先庆幸的是自己幸好不是基督。 

  我想到伟大的惠特曼,想到他那些歌唱世俗欢乐、歌唱肉体情欲的诗歌,与耶稣的崇高境界相比,我更愿意在惠特曼的放浪和无羁中无忧地纵情。他在《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中写道:“你们是肉体的大门/你们也是灵魂的大门”,在《我自己的歌》里他更是明确地宣称:“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狱的苦痛//前者我把它嫁接在自己身上使它增殖,后者我把它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 

  灵肉本来就不该分裂,事实上,也无法分割。所有的分割说,都有自欺欺人之嫌。 
第六部分:电影外的午餐 … 电影外的午餐(1)…(图) 
第六部分:电影外的午餐 … 
电影外的午餐(1)…(图)将军回忆起早年享用过的某次盛宴,他称赞女厨师说:“她能使一顿普通的晚餐,变得好像是一场秘密恋爱。”(法国影片《芭比的盛宴》剧照) 
  酒店二楼的电梯旁,我等待她从九楼下来。 
  身穿碎花旗袍的迎宾小姐问我:几位? 
  我说,还不知道。电梯门开,她走出来,独自一人。我步行穿过三条斜街、两个停车场及一个有红绿灯的丁字路口,花了三十八分钟来与她相会,吃一顿电话临时约定的午餐。 
  她坐在我的对面,背后是银晃晃的镜墙,她的头发短得能看到头皮。她的脸色白里透红,已经三十岁了,模样仍像十八岁的少女。她的身上散发着香奈尔的气味。 
  我不喜欢香奈尔,不管是香水还是那首关于《香奈尔》的歌曲。 
  红衣黑裙的服务小姐在镜里镜外像燕子般飞来飞去,但我们要的饭菜总也上不来。 
  墙角的电视里正播放一部外国电影,是路易·马勒导演的《与安得雷晚餐》:两个老朋友相聚在一家小饭店,与现在的我一样。他们吃着简单的晚餐,事实上,这个只是形式,其目的也是导演的意图,即让他们在晚餐上侃侃而谈。安得雷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生活,他以为很传奇,但在我听来却极其的庸常和冗长。在这部电影中,路易·马勒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理念,想拍摄一部完全即兴的电影。为了让谈话不至于过度乏味,他请来的是两位老练的电影编剧出演,通过他们即兴讲述的故事,表达一种或多种人生的况味。这一切我都知道,因为我看过这部影碟。我很奇怪,电视台为何敢把这样一部极为探索的影片放进大众的娱乐节目里。 

  关于吃饭的电影还有很多,比如西班牙的《极乐大餐》,几个壮汉吃饱了撑得要找死的故事,还有香港的《满汉全席》等等。在华语电影中,真正吃出了人生的色、香、味,吃出了丰盛文化的上品,应该说是李安的《喜宴》和《饮食男女》。但我最喜欢的,是彻头彻尾地围绕着一顿奢侈的晚饭而铺排的《芭比的盛宴》(Babette誷 
Feast)。1987年,奥斯卡把当年的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这部丹麦影片。 
  《芭比的盛宴》,想想都是色、香、味的诱惑:一对姐妹为宗教信仰放弃世俗情感,两人清心寡欲,在偏僻乡间寂寞枯燥的厮守中日渐老去。一天,一个名叫芭比的女人从大革命的法国来此避难,成了姐妹俩的炊事员。芭比其实是一代名厨师,在某次摸彩中,她意外地中了一张彩票,有了一万法郎的飞来之财。她恳请收留她数载的姐妹允许她实现一个夙愿:为她们做一顿真正的法式大餐。影片大概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让观众领略从采购到制作和享用这顿盛宴的繁复、奢华和排场。戏的高潮自然是盛宴的过程,靓汤鲜果、生猛海鲜、美酒佳酿以及餐前餐后的精致糕点,让人觉得人生的所有璀璨莫过如此。品尝美食成了宗教的一次盛典,那些平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教徒们在盛宴中完全乱了方寸。席上的一位将军回忆起早年在法国享用过的某次豪华盛宴,他借评价当年的女厨师表示对芭比的称赞:“她能使一顿普通的晚餐,变得好像是一场秘密恋爱。” 

  当然,这场盛宴就像某次一夜风流的秘爱,为了它,法国名厨芭比花掉了她彩票赢来的每一个法郎。这是值得的,真正的美食和真正的恋爱一样是无价的。 
  一顿普通的晚餐或午餐,完全可能是一场秘密的恋爱。 
  坐在我对面的女子说,她是三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牙齿,这是医生的结论。因为牙疼,她想吃比工作餐更软的,这是我们放弃免费的工作餐而来这昂贵酒店的缘由。 
  我们喝菊花茶,等待饭来菜来。 
  一片菊花瓣贴在齿龈上,我把它吐出。我说,有股腐败的味道。她掀开壶盖看,说,菊花有点腐败。我说,是啊。她说,我的牙齿也腐败。我说,就像当今官场,腐败无处不在。 

  我看着镜子里她娇小的容颜,和我苍老而暗淡的肤色恰成鲜明的对照,这使我想到北方明媚的春天和阴沉的冬天。 
  一个高大的服务小姐在镜前风摆杨柳地飘过,高耸的胸脯上方有张红亮的大嘴,这样丰满的胸部,在中国女人中很少见,尤其在广东。在这平常的中午的平庸而昂贵的酒店里,使人有一种偷窥的心跳。 

  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