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渲校堤趼甲浴度咀ⅰ罚蔡趼甲浴短接馈罚桓铰技浴冻跹Ъ恰罚档氖浅醮脱缛撼迹忻廊酥鹣淳疲虮环绱得穑形晃浣坪蟛患斓悖廊艘滦洌廊四顺兜羝涿弊由系挠危鞲孀酢W醪辉肝廊嗣诙敝谑挂晃晃浣芽笆苋瑁忝撼级既サ艄谟Ш螅闳祭蚣绦堆绲墓适隆U庖辉蚰谌荨冻跹Ъ恰烦啤ㄒ铰浴ā;茒'认为〃《司马彪战略》多是三国时事,与《九州春秋》相表里。此叙及古事,疑非一手,或是叙说中一段未可知。又案《隋书经籍志》载《兵记》八卷,司马彪撰,此或是《兵记》中语。〃(《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附录注》)所以,他将这条内容列为附录。
  从《战略》仅存的几条佚文看,《战略》一书继承了《孙子》、《三略》等先秦、秦汉时期兵家的战略思想。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顺道者昌,逆德者亡。〃(《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沉·司马彪战略》)强调〃慎战〃、〃先胜〃和〃全胜〃。
  战略是军事学术的高级领域,是军事理论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因此,这一概念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出现的时间早或晚,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军事学术的发达程度。中国是军事学术发达之国,早在春秋末期,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思想,孙武是当时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西汉又出现了以《略》命名的专讲战略问题的兵书《三略》。司马彪继承前人关于战略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战略运用的实际经验,明确提出了〃战略〃这一概念,并直接用战略一词命名他所著的关于战略问题的兵书。而在国外,关于涉及战略问题的最早的军事著作,直到大约五世纪时,才在古罗马和希腊出现。(瓦·达·索科洛夫斯基主编《军事战略》第16页,战士出版社)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是世界上形成战略思想、提出〃战略〃概念、出现战略问题专著并以〃战略〃命名书名的最早的国家。可是,一度有人断言〃战略〃概念是〃舶来品〃,认为〃在我国现用的辞汇中,,战略'二字严格来说是一种外来说〃(钮先钟《国家战略概论》第2页)一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战略〃名词是以毛莱斯的《战略学》为根源(钮先钟《战略思想与历史教训》第6页);一说〃'战略'一词系由日本军语传译而来。〃(孙绍蔚《概论战略思想之演进》,见台湾《军事杂志》46卷4期22页)
  《战略》一书的客观存在使这些说法不攻自破。《战略》对后世颇有影响,后魏赵煚、明代茅元仪、徐子等都曾仿照司马彪以〃战略〃命名自己的兵书。(徐子《战略》见《武备全书》)《战略》不仅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节乾坤大略

  明末清初人王余佑撰。王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卒后其学生私谥文节先生,《自序》称己为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一说为直隶新城(今河北新城县)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早年受业于孙奇逢(明万历进士),学习兵法,并随其征战。明朝灭亡,又从奇逢讲性命之学,隐居五公山聚众授徒,五公山人即由此而来。他虽隐居山野,〃然性不平,好武健,雅不欲以腐木烂草掷此生平,虽巢栖薇茹,时一室叫跳,辄觉须眉如刀槊。故独慕陈同甫之好谈霸王大略。〃〃复熟览天下之大势,推求古今帝王得失成败之机,然后标为十目,各成一卷,摭以古事,定以今评。〃(《乾坤大略总序》)撰成《乾坤大略》。此外还著有《八阵图》、《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略图》等。
  《乾坤大略·跋》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兵则千百端而不尽,略则三数端而已明矣。〃〃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向导、地利、赏罚、号令种种诸法,如人之耳目口体一物不可少者,则各有专书,不在此列矣。〃意思是本书不含军事上的具体问题,而只讲扭转乾坤的用兵方略,即〃乾坤大略〃。因本书按类汇辑历代战争战例,以为用兵的借鉴,所以,山西育才馆民国9年(1920年)铅印本又题《兵鉴》。
  《乾坤大略》十卷,补遗一卷。卷目如下: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卷二:兵进必有奇道;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卷四: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卷五: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卷六:攻取必于要害;卷七:据守必审形胜;卷八:立国在有规模;卷九:兵聚必资屯田;卷十:克敌在勿欲速;补遗:佐胜之著,编中未录者,偶记于此。
  《乾坤大略》是一部辑评历代用兵得失的兵书。〃十卷挨次而进,各有深意。〃观其内容,各卷之间互相联贯,自成体系。其体例与他书有所不同,全书之前有〃总序〃,每卷之前都有〃自序〃。去掉这些序文,便成为一部纯粹的军事类书。

  每卷围绕某个主题,辑录了较为丰富的历史上的军战史资料,如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就辑录了纪信假扮刘帮诈降诳楚,大胜项羽等二十余条历代用兵故事。〃自序〃着重是对某个军事问题的评述,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下面按照原书的顺序对其军事思想作一简述。
  兵起之先,强调要审敌强弱,选准正确的进攻方向,确定正确的战略部署。他认为,战争往往在瞬间决定胜败;优柔寡断,进攻方向不明,注定要失败。明确进攻方向以后,一要〃进取〃、〃疾速〃,〃兵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卷一自序)二要避实击虚,〃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剪其支。〃〃乘势而趋利。〃(卷一自序)这样,就能使敌惊骇万状,而我则军威大振。
  兵进之时,强调奇正之变,主张以奇道取胜。他认为,作战〃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夫兵进而不识奇道者,愚主也,黯将也。〃(卷二自序)
  重视初战,主张要尽全力争取初战胜利。他认为,初起之兵〃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即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卷三自序)
  作战之时,强调出奇设伏。他指出,战争的情况很复杂,古有百战之说(如《孙子》的〃百战不殆〃,宋代的《百战奇法》等),其实远不止百战。但无论何种战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善于出奇设伏。所谓善于出奇设伏,就是能〃用众以覆众,因弱而为强。〃(卷四自序)
  乘胜略地,主张用招降之法。一场战争取得胜利,便成〃破竹之势〃,乘胜略地,扩张战果,无需继续用兵,〃不烦兵也〃(卷五自序),而以安抚招降为上。但招降之法,必须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对敌造成强大威势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因为,〃胜则人慑吾威,而庇吾势,利害迫于前,祸福怵其心,故说易行而从者顺;若在我无可恃之形,而徒以虚言嬲众,是犹梦者之堕井,无怪乎疾呼而人不闻也。〃(卷五自序)
  进攻战,强调要首先攻取要害之地,扫清进退障碍。他认为,〃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势相禁。〃(卷六自序)敌若凭险反击,〃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卷六自序),必置我于死地。他并总结历史教训说,〃古恒有军既全胜,而一城扼险,制吾首尾,几覆大业者。〃(卷六自序)进一步强调攻取要害之地的重要性。
  防御战,强调要固守住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意义的战略目标。他指出:〃能取非难,取而能守之为难;汛守非难,守而能得其要之为难。昔项羽委敖仓而不守,弃关中而不居,而卒使汉资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较著者也。他如陈豨之不知据邯郸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旧京而守洛阳,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胜数,而独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为可笑。〃(卷七自序)
  在国防后备建设方面,一是强调立国要有正确的方略和宏大的规模,改革旧制,创立新法,〃朝廷之上置中书以总机务,疆场之外,建专阃以总征伐;经理度支,抚驭军民,适宽严之宜,得缓急之序;崇大体,立宏纲,破因循之旧格,布简快之新条,使人人辑志,处处向风。〃(卷八自序)二是主张屯田,减轻民众负担,解决军队粮饷。他认为〃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卷九自序)如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节,卒致米尽人散;而刘帮却以能食敖仓之粟,得以亡楚兴汉。〃屯田一著,所谓以人力而补天工也。〃(卷九自序)
  本书在最后一卷,论述了用兵全胜之术,主张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待机而动;反对死打硬拼,鲁莽从事。他以与虎搏斗作比喻,指出,斗虎〃当设网罗,掘陷井,围绕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将自困,若奋不顾身,径进而与之斗,鲜不伤人矣。〃(卷十自序)斗敌与斗虎理同,〃故欲克敌者,强其势,厚其力,谨其制,利其器,然后堂堂阵,正正旗,声罪致讨,而施戎索,乃全胜之术也。〃(卷十自序)
  《乾坤大略》初以抄本行世。辰州秦聚奎在为本书写的序中说:他在任职肃水时看到的抄本,往往事不归类,踳驳颇多。他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任职饶川时,王余佑之裔孙王懋亭茂才来饶,携其先人藏书数种,内有此书原本,因重校一遍,始知篇中错杂重复之处,为后人所窜入,而原书本来是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