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势》一篇,他认为〃此篇语意杂出,约而言之,不过教人变敌之实为虚,变己之虚为实。〃并指出:〃唐太宗曰,诸家兵书,无出《孙子》,《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太宗诚知兵之论也。〃(3)对于有争议的而且拿不准的问题,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先阐明己意,再列举他说,如对〃将听吾计用之必胜〃一段的解释,先谈自己的看法:〃将,谓诸偏将也。言主帅庙算已定,然后方简择诸将,以克其任使。彼有智勇俱优,能听吾计,用之可保其必胜者,是为贤将,则留而用之。如智勇俱下,不能听吾计,用之难保其不败者,是为不才之将,则早去之。〃然后又客观地提出了另外两说:〃张预曰:将,语辞也。谓君将听吾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乃留此矣。将不听吾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乃去之他国矣。以此辞激吾王而求用也。一说不欲偏将以参其谋之意。〃(4)善用比喻,使深奥的兵法理论浅显化。如用元气之虚实比喻兵法之虚实,用医病比喻用兵,形象易懂。他说:〃兵之有虚实,犹元气有虚实也。虚者为病,实者为健。虚实二字,用兵者以之因形而制胜,医者以之视病而投药。故医者之于人,诊其脉,观其色,察其声,问其证;用兵者之于敌,策之作之,形之角之,所以然者,皆欲求知其虚实而已。不知虚实而用兵,则当备而反攻之,当攻而反守之,欲其不败,难也。医者不知虚实而治病,则刺非其处,炙非其穴,泄非其时,补非其侯,欲其不危,难也。〃四是引证战例或将帅事迹,即〃引类〃。一方面证实解说之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理解《孙子》的思想。每段解说后或引一则,或引数则不等,也有不引战例的。有的引证战例后再加注解,说明本战例的实质。如在解说《兵势篇》中的〃示形〃一段时,引曹操利用声东击西的示形战术解白马之围的战例后,注释说:〃此曹操形袁绍,而袁绍从其形也。〃另外,在《九变篇》解说中,指出中间有错简,杂有《九地篇》的文句,这和刘寅《直解》中的看法一致。他不同意杜牧、张预的所谓〃九变〃即后篇〃九地〃之文的说法。
《孙子书校解引类》是一部注释书,主要是对《孙子》进行解说,但是在解说过程中,也反映了解说者的思想。赵本学由于精通《易》理,在解说《孙子》的过程中贯穿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不得不用兵,但又不可妄用,要慎战,〃不得已而后用〃。他指出:〃窃惟天地之间,有人则有争;有争则有乱;乱不可以鞭扑治也,则有兵;兵之为凶器不可以妄用也,则有法;其事起于斗智角力也,则其法不得不资于权谋。用兵而不以权谋,则兵败国危而乱不止。君子不得已而用权谋,正犹不得已而用兵也。用之合天理,则为仁义;合王法,则为礼乐。〃他还尖锐地批判〃其曰猥云德化不当用兵〃是〃迂儒保身之谋,卖国之罪也。〃他发挥了《孙子》的全胜思想,提出了〃兵以万全为贵〃,并具体解释说:〃不遗一矢,不亡一卒,乃谓之万全。〃他重视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欲士卒杀敌者,当激之使怒〃。他认为用间实难,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诡道十二事,是举计外之势,因利而行之术〃,实际是〃以谲计而屈人之兵〃。
《孙子书校解引类》是明代研究《孙子》的一部重要专著。
它之所以在后于刘寅诸家注释的情况下能流传后世,就是因为它校解详明,明白晓畅,在明代独树一帜,是《孙子》注中的佳作。若山拯在《刻赵注孙子引》中称它〃解义简明,引类的确,诸注家盖莫能及也。〃据俞大猷《孙子十三篇注释后序》中讲,〃虚舟先生结庐闭户,不求闻达,著《韬钤内外二篇》及注释《孙子十三篇》。终先生之身,无有知者。二者几藏于名山而不行于世矣。逮今总督两广大司马二华谭公得之,把玩契合,益深于兵,举而平岛夷。〃〃以奥西太参石坡庄君,志存军国重务,出十三篇注解托梓广传。〃俞大猷的这篇〃后序〃撰于隆庆元年(1567年),说明该书初刻于这一年。据梁见孟《重刻孙子书序》记载,又有郭刻湖相本及其覆刊本。之后又有万历年间刊本等。然而,这些版本流传稀少。明刊原本传到日本以后,日人以为此书中国国内已经失传,日本文久癸亥(清同治二年,1863年)刊印时更名为《赵注孙子》,并在书名页上注明〃原本蓟辽旧刻,明季亡逸,誊传绝少,旧题《孙子书》,今更冠'赵注'二字云〃。此本流传很广,并反销我国。目前我国内流行的《赵注孙子》就是这个本子。明刊本虽稀少,但并未失传,现存明刊本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刊本,卷首有御史梁孟龙和著者的序,书后有隆庆二年江都王朝相的跋文。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刊本,书前有御史吴允中、府尹汪道亨和注者的序,书后有俞大猷的后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梁见孟刻本。现存其他版本主要有《赵注孙子》清同治二年(1863年)刊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陆军编译局铅印本、1920年益新书局石印本等。
第八节闲暇清论
唐万龄撰,唐万龄为明代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从其在序言中慨叹〃调兵无兵,措饷无饷〃的时局,〃亟望于今人之改弦〃和在书中征引嘉靖初、中期战例、并称李中都御史所在的朝代为〃本朝〃等方面推测,他当生活于明代后期,大约正德、隆庆年间。
唐万龄认为借鉴前人战争经验,读书明史,是名将能〃抒奇谋、建奇勋〃的重要原因,指出:〃读书而不能为名将者有矣,未有名将而不读书者也。〃所以,他搜集前人尤其是明代有关可资借鉴的战例和兵法言论,分类排纂,汇集成书,名曰:《闲暇清论》。
《闲暇清论》共十三卷,卷之一:选锋;卷之二:军政;卷之三:谋略;卷之四:胆智;卷之五:奇变;卷之六:持重;卷之七:攻瑕;卷之八:间谍;卷之九:德量;卷之十:音乐;卷之十一:边防;卷之十二:城守;卷之十三:火龙。
〃火龙〃又细分为:火攻风候、火攻地利、火攻器制、火攻药法、木人火马天雷炮、火龙卷地飞车、水底龙王炮、无敌地雷炮、万火飞砂磁炮、轰天霹雳猛火炮、飞火车、造竹鸟铳法、火龙炮、纵火诸药、拦火神行冲敌飞蓬、信药方、神火方、虎药方、哈亢真传、铅火药、匣箭、匣箭药方、鸟铳药、信药方、粪炮罐、毒火药、烈火方、铅铳火药、神效金疮药。
《闲暇清论》是一部辑评性兵书,既分类辑录资料,又有辑录者的评论,其特点是:(一)既辑录战争故事,又辑录兵法言论,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如〃奇变〃篇,在辑录狄青、田单等名将运用奇变而取胜的战例的同时,大段引用了《唐李问对》中关于主客之变和阴阳诡道的论述,成为战例的很好注解。(二)注重辑录近世和少为人知的战争故事,如在书中辑录了许多本朝将帅如仇咸宁、王骥、俞大猷等用兵故事,以及青盖借箭、以藁(即藁本,一种伞形植物)诱射毒箭、以画狮破象阵等鲜为人知的战争故事。(三)注意征引正反战例,阐发用兵道理。如在引用了田单运用火牛阵大胜燕军的战例后,接着又引了邵青使用火牛阵失败的战例,以证明用兵贵知变的道现,指出:〃一火牛耳,田单用之胜,邵青用之败,非牛制有胜败,用之善与不善耳。昔人云,学古兵法如学奕棋,未能自得于心,欲用旧阵势以接敌疏矣。敌所应与旧势异,则必不可支。此韬钤家所以贵知变也。〃此论至为精妙。(四)既有客观事实的记述,又有辑录者的评论。评论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如上述对火牛阵的评论,反映了作者的〃兵贵知变〃的思想。唐万龄编纂此书总的指导思想是安不忘危,静而虑动。他在军事思想方面的主要之点是〃将贵谋,兵贵精〃,指出:〃器贵利而不贵重;兵贵精而不贵多;将贵谋而不贵勇。〃在用兵方面主张〃静〃、〃专一〃,指出,〃兵静则固,专一则威。故曰:善战者不在少,善
守者不在小。〃主张〃攻瑕〃,赞成《管子》的〃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但在〃火攻地利〃篇中谈到攻城时又认为:〃城中击外当攻其坚,城外击内当攻其瑕。〃(五)重视火器的运用。他在〃火龙〃篇中不仅记述了火器运用的战术,而且辑录了大量火器、火药的制造方法和性能,有一定的科技史料价值。
《闲暇清论》继承了许多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却未见阴阳占侯之类的封建迷信之谈,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史论结合,又辑录许多明代火器、火药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闲暇清论》只见一明刻本,前有唐万龄序。此本为蒋前烈阅批,卷端题〃朔方蒋前烈阅〃,书中有批语,书后有跋语。
第九节草庐经略
《草庐经略》一般著录为无名氏撰。有的题明黄之瑞撰,可能据题黄之瑞纂辑的《草庐经略舆图总论》著录(关于《草庐经略舆图总论》下文讨论)。还有的题黄启瑞撰,不可考。从书名上分析,作者将自己的兵书起名为《草庐经略》,无异是以隐居茅庐的诸葛亮自命,所以,他当是一位隐士。本书具体成书年代亦不可详考。但据书中所记内容推断,它当成书于明万历初年。其根据是:(一)作者称明朝为〃国朝〃,称朱元璋为〃高皇帝〃,称明朝初年为〃国初〃;(二)书中专有〃御倭〃一节,记述了嘉靖以来的抗倭战争,总结了戚继光、俞大猷的抗倭经验;(三)辑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的内容及戚继光的用兵实例;(四)书中虽有〃平蛮〃、〃平羌〃专篇,但未言及万历以来明与后金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