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22日下午6点,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会见了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
这位大使从屋里走出来时铁青着脸,显得惊慌失措。他并不知道赫鲁晓夫在
古巴的所作所为。 35分钟后,肯尼迪在白宫他的书房里向美国和全世界发
表了广播讲话,说明了苏联在古巴装置核导弹的事实,以及美国为什么采取
“隔离措施”。并呼吁赫鲁晓夫放弃这种“统治世界的方针”。
肯尼迪的讲话震惊了美国和全世界。
在肯尼迪讲话发表后的十三个小时里,苏联毫无反应。但实际上,克里
姆林宫里已是一片混乱。赫鲁晓夫没有料到古巴导弹基地会这么快就被发
现,而且美国是这样快地就实行了海上封锁。原先,他之所以选择秋季在古
巴部署核导弹,是因为他认为秋季是飓风季节,会妨碍美国U—2飞机的越境
飞行。而且也正值美国政府竞选,即便发现,肯尼迪政府也不会采取激烈行
动;加之,苏联的技术已大大缩短了建造核导弹发射场所所需要的时间。
直到十三个小时以后,苏联才有了第一个反应:塔斯社开始发表苏联政
府的第一个声明,谴责美国的海上封锁是“海盗行为”。同时,美国驻苏联
大使科勒也在苏联外交部接到这项声明,并附带有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一封
信。
10月24日上午10点,美国一支以“特遣—136”为番号的舰队已把由
中大西洋通往古巴的五条航线全部封锁起来,在距古巴东端三百公里的一条
… Page 231…
巨大弧线上摆开。10点32分,向古巴方向行驶的二十条苏联货船停了下来。
先是六条,然后是十二条船掉头回去了。这一天,双方没有发生冲突。
但根据美国飞机侦察的结果,古巴发射场上的工程还未停止。
美国方面认为,除非把工程停下,否则导弹很快就会安装在发射台上。
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局势依然很危险。
这时,在联合国方面,代秘书长吴丹已经给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发去了内
容相同的信,要求双方一方面把封锁和向古巴运送武器都停止二、三个星期,
另一方面举行谈判。赫鲁晓夫表示接受,但肯尼迪不同意。
10月25日是在双方僵持中过去的,这一天,只有一艘苏联货船“布加
勒斯特”号通过了封锁线,美国军舰没有拦截登船检查,而是尾随它航行,
进行监视。这样做的目的,用肯尼迪的话说,是“不想把他(指赫鲁晓夫)
逼得走投无路”。
次日下午,出现了这次危机的第一次重大突破。苏联通过驻美大使馆向
美国广播公司驻国务院记者转达了赫鲁晓夫的建议:如果肯尼迪总统愿意公
开宣布不入侵古巴,那么,他准备在联合国监督下把导弹撤出古巴。“执委
会”讨论后答复,美国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到华盛顿时间晚上9点,赫鲁
晓夫又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重提了下午的建议。
然而,到10月27日,危机达到了最高潮。美国政府致赫鲁晓夫的回信
还没写完,莫斯科广播电台就播放了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另一封信。这封信
的语气和上一封信大不一样。赫鲁晓夫要求美国以撤除其在土耳其的导弹来
换取苏联撤除在古巴的导弹。正在这时,美国一架U—2飞机在古巴上空被打
了下来,造成机毁人亡。美国政府认为,这说明古巴导弹发射场的萨姆导弹
基地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下一步就该发射导弹了。同时,联邦调查局也报告
说,驻纽约的苏联外交官正在准备销毁文件。这三件事,使得“执委会”的
成员都认为只有接受三军参谋长的建议:
29日发动空袭,紧接着就入侵古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但肯尼迪不同意。后来,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想出一个办法:他提
议不理睬赫鲁晓夫27日的来信,只就26日的来信回答。这个建议得到采纳。
当天,肯尼迪复信给赫鲁晓夫,要求苏联先从古巴撤走进攻性导弹,然后美
国才能同意撤除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
10月28日上午9点整,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了赫鲁晓夫的回答。他表
示,古巴导弹发射场的工程将予停止;被认为是“进攻性”的导弹将在联合
国的监督下装箱运回苏联。并立即在联合国谈判,以便实现最终解决危机。
这样一来,危机开始趋向缓和。
肯尼迪表示欢迎赫鲁晓夫的“政治家风度的决定”,认为是“对和平的
一个值得欢迎和建设性的贡献”。但又表示,封锁不是在导弹撤走之前结束,
而是在撤走之后结束。
11月8日至11日,在美国军舰的监督下,苏联船只从古巴运走了导弹。
美、苏互相妥协并没有征求古巴政府的意见,因此,引起了古巴政府的
不满。卡斯特罗开始拒绝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吴
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放弃这一要求。卡斯恃罗最后接受了劝说,但拒
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提了五个条件:一、美国人从关塔那摩基地撤
走;二、解除对古巴的封锁;三、美国不得再对古巴搞颠覆活动;四、美国
飞机不再进行强盗式的袭击;五、美国飞机不再入侵古巴领空。
… Page 232…
对此,肯尼迪指示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但因为
古巴政府拒绝实地检查,因此,继续对古巴进行监视。
为了安抚卡斯特罗,11月20日至26日,苏联派副总理米高扬访问了古
巴。在米高扬的反复劝说下,卡斯特罗最后同意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进行
实地考察。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根据肯尼迪总统的指示,于11月20日
解除了封锁的任务。次日,苏联也对军队下达了“解除动员令”。至此,一
场濒临核战争边缘的危机就这样解除了。
(孙练)
… Page 233…
风波亭岳飞遇难
北宋钦宗清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国的大军攻到了北宋的京
城东京 (今河南开封),宋钦宗向金国投降。金兵疯狂地掠夺了东京城,第
二年退走时,带走了黄金35万两、白银714万两,布帛104万匹,还抢去了
大量的文书档案、珍贵文物,并且把宋钦宗和他的父亲、太上皇宋徽宗都带
回北方去了。原来异常繁华的北宋京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就在东京失守之际,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渡过长江,逃到南京,以
“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召集如鸟鲁散的北宋文臣武将。第二年五月,
赵构在南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史称宋高宗。
这时,无论朝中的文武百官,还是广大的老百姓,抗金的热情都很高。
在李纲、宗泽、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坚持抗金的大将领导下,经过十几年
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多次击败了金兵,又用离间计除掉了投降金国的大汉奸
刘豫,收复了不少沦陷的土地。
与此同时,金国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派系斗争。以挞懒为首的一派主张
同南宋议和,然而议和的条件非常苛刻,实际上就是要把南宋变为金国的部
属。当时南宋朝廷上许多文武大臣都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然而宋高宗赵构
却一心想同金国议和,使自己能做一个太平天子,就派了一贯主张与金国议
和的秦桧主持议和的事项。到了高宗绍兴八年 (公元1138年)12月,终于
同金国签订了和平条约。条约规定:金国把汉奸刘豫原来控制的地区归还宋
朝;金国把徽宗的灵柩和韦太后送归宋朝;而宋朝则向金国称臣;每年向金
国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
对于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宋高宗和秦桧还无耻地当作一件大喜事
来庆祝,并要求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个条约保证了宋
高宗赵构的“皇帝”地位。金国不来侵犯,赵构已是求之不得;而金国不肯
放回他的哥哥宋钦宗,在赵构更是正中下怀,免得钦宗回来同他争夺帝位。
然而宋高宗赵构和秦桧的美梦并没有能维持多久。绍兴十年(1140年),
金国的内部局势再次发生变动,主张彻底灭掉南宋的大将兀术占了上风,以
“谋反”的罪名,杀掉了主张同南宋议和的挞懒。兀术认为,把原来刘豫的
地盘归还南宋,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所以他兵分四路,在这年五月向南宋发
动大规模进攻,夺取了东京,又继续向南杀来。
南宋小王朝又一次面临灭亡的危机。
宋高宗在和约签订后,就以为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边防,
根本没有作部署,就连金国归还的地盘,也还是由原来刘豫安置的旧官吏统
治着。金兀术大军一到,这班旧汉奸大都望风投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
国“归还”南宋的土地,几乎全部又落到了金兀术的手中。宋高宗这才着了
慌,忙给各路将帅下命令,要韩世忠守住淮东,张俊守住淮西,岳飞为“河
南北诸路招讨使”,负责河南各州的收复和防御任务,并要求各路将领务必
全力阻止金兀术南下。
岳飞率领岳家军,立即行动,六、七月间,在颍昌、郾城、临颍等地连
续大败金兵、金兀术闻风丧胆,一直退回东京。这时岳家军已追到离东京仅
40余里的朱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