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兴圣祚驻跸东南,百司庶府,经营略备,若起太学,计官吏、生徒姑养五百人,
不过费陛下一观察使之月俸。愿谋之大臣,咨之宿学,亟复盛典以昌文治。”而
廷臣皆曰:“若仿元丰则军食未暇而削弱,非礼也。请徐议之。”
    十三年,始建太学,置祭酒、司业各一员,博士三员,正、录各一员,养士
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员,内舍生百员,外舍生五百七十员。凡诸道住本贯学满一
年,三试中选,不犯第三等已上罚,或虽不住学,而曾两预释奠及齿於乡饮酒者,
听取应充弟子员。是岁秋季始开补,就试者五千人。自後春秋两补。三舍旧法凡
四百十条,绍兴重修,视元丰尤密。诸斋长、逾月书学生行艺於籍(行谓帅教不
戾规矩,艺谓治经程文),每季终论可选者考於学谕(仲月後入学者,次季选考),
十日考於学录,二十日考於学正,三十日考於博士,四十日考於长贰,岁终校定
(三经季选者准此校定,至升补日,展一季)。外舍百人内舍三十人注於籍(如
逐舍与校定生不满元额,即计分数取)。内舍仍分优、平二等,於次年六月以前
闻奏。诸补内舍附公试,以外舍上二等同考选,簿参定,若簿内所选者,据阙升
补(阙多就试人少者,以就试人所为率,不得过一分五;上舍准此,不得过三
分。若簿未成,其合理升补年月听以试中日为始。即试虽入上二等而考选不预者,
候补一岁。私试入三等及不犯三等已上罚,或预选而试不入上二等者,候再试。
入三等已上听补)诸补上舍,以岁九月五日锁院(发解年,候试毕,别为一甲
附试),考校合格,分优、平二等奏号,长贰同拆号。官入院以所奏行艺参定,
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否谓已经三季已上选,或校考
不预闻奏,而试入优等,及有优等校定而试不入等者)。注籍讫,具名闻奏。上
等命以官,中等免省,下等免解。中、下等补及一年,并申尚书礼部(若下等自
该免解,及已经免解而再该免者,即与免省。其不自该免者许再试。入优与升等)。
    王奂知临安府,括民冒占白地钱,岁入十二万缗有畸,为太学养士之费。
    十八年,诏太学在籍外舍生,若入学已及五年不预校定及不曾请到国学解,
或不曾公试入等,自绍兴十九年为始,岁终检校除籍,免请本州公据,止召本学
生二员委保再补。以後岁终,依此检校。
    权礼部侍郎陈诚之言:“国庠立额不为不广,然有待阙之士者,臣尝得其说
矣。京师视四方为甚远,非身隶业上庠者不能取应,其请假归省即就乡举,故额
常有馀。今首善之地,江、浙土人便於往来,一补中外舍,即无假满不参之人,
故未尝有阙,後来之士将何以待之。国子监勘会,昨京师上庠外舍生以二千人为
额,自来未尝满额。盖缘四方士人请假归乡,道途既远,往往止就乡举;又旧法,
或三经试而不与升补,或两经试而曾犯规罚,自有除籍之法,所以阙额周流,源
源不塞。今来上庠见以一千人为额,江、浙土人往还既无告假逾限除籍之虑,得
以故作规避,占据学籍,使有司补试不行,有妨後进。”故有是命。
    按:自崇、观以来,三舍之法大备,议者病其立捷径之涂,长奔兢之风。然
观此疏,则知当时尚有参假而归,复取乡举者。如後来之法,以资望言则舍选尊
而乡举卑,以名额言则舍选优而乡举窄,盖未尝有以太学生退就乡举者。非惟国
家无此法,而士亦决不肯辞尊而居卑,舍优而就窄矣。
    二十七年,诏自今以春季放补,省试年即以孟夏,立为定制。
    孝宗隆兴元年,始三岁一补。
    太学遇覃恩,旧无免解法,帝始创行之,自是为例,省额增数十人。
    乾道二年诏:下省并曾请举赴补人,以太学遇省阙额收补,额外勿增。在朝
清要官期亲许牒子弟作待补国子,别号考校。如太学生遇有期亲任清要官,更有
国子生,不预校定、外补及差职事,惟得赴公试、私试,科举则混试焉。旧公、
私试皆学官主之,自淳熙後公试仍锁院,降敕差官,学官不预。
    太学补弟子员,故例,每三岁科举後,朝廷差官锁院,凡四方举人皆得就试,
取合格者补入之,谓之混补。淳熙後朝议以就试者多,欲为之限制,乃立待补之
法,诸路漕司及州、军,皆以解试终场人数为准,每百人而取六人许赴补试,率
以开院後十日揭榜。然远方士人多不就试,则为他人取其公据代之,冒滥滋甚。
庆元中遂罢之。嘉泰二年,复行混补,就试者至三万七十馀人,分六场、十八日
引试云。
    三年,黄伦以两优释褐,自绍兴建学,至是始有两优,用崇宁恩例,授承务
郎国子录。
    《朝野杂记》:“旧制,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
释褐,号释褐状元,例补承事郎、太学正录。淳熙初,郑鉴自明由此选,不四年
而为著作郎,补郡。自明数言事,上甚喜,久而稍厌之。六年,刘纯叟尧夫复以
解褐除国子正。时王仲行为兵部尚书,奏言:‘今两优释褐,初授京秩即授学官,
视状元、制科恩数过之,事理不当,乞先与外任。’时知滁州张商卿亦言:‘今
中上舍为学官,不数年便可作监司、郡守,狱讼财赋非所素习,岂能保其不谬,
乞先注职官。’上然之。十月丙申,诏与殿试第二人恩例。”
    光宗绍熙三年,礼部侍郎倪思请混补以徕多士。诏两省、台谏可否。於是吏
部尚书赵汝愚等合奏曰:“伏奉诏书,讲论混补之法,盖有根本之论。稍师古始
而言,我国家恢儒右文,列圣一揆,内自京师,外至郡县,皆有学,庆历以後,
文物彬彬,几与三代同风。迨至崇、宁,创行舍法,诚得党庠遂序之遗意。故一
时学者粗知防检,非冠带不敢行於道路,遇乡曲之长及学校之职事,则敛容而避
之,习俗诚美矣。而其失也,在於专习经义,崇尚老、庄,废黜《春秋》,绝灭
史学。又罢去科举,遂使寒之士,进取无他涂,事理俱违。旋行废革。炎祚中
兴,始建太学於行都,行贡举於诸郡。然奔竞之风胜,忠信之俗微,亦惟荣辱升
沈,皆不由乎学校,至於德行道艺,惟取决於糊名,苟为雕篆之文,无复进修之
志,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臣请远稽古制,近酌
时宜,不烦朝廷建官,不劳有司增费,惟重教官之选,仍假守贰之权,仿舍法以
育才,因大比而取士,考终场之数,定所贡之员,期以次年,试於太学。庶几士
修实行,不事虚文,渐复淳风,仰裨大化,有三舍之利而无三舍之害。其诸州教
养、课试、升贡之法,下有司条上。”思议遂寝。时朱熹门人或问三舍法如何,
熹曰:“欠去根头理会,若太学无非望之恩,又於乡举额窄处增之,则人自安乡
里矣。”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曰:“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以来实学之
士,裁减解额、舍选谬滥之恩,以塞利诱之涂。盖古之太学,主於教人而因以取
士,故士之来者为义而不为利。且以本朝之事言之,如李チ所记元侍讲吕希哲
之言曰:‘仁宗之时,太学之法宽简,国子先生必求天下贤士真可为人师者,就
其中又择其尤贤者如胡翼之之徒,使专教导规矩之事。故当是时,天下之士不远
万里来悦师之,其游太学者端为道艺,称弟子者中心悦而诚服之。’盖犹有古法
之遗意也。熙宁以来,此法浸坏,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
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於场屋者耳。士之有志於义理者既无求於学,
其奔趋辐辏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
相与言,亦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祗以促其嗜利苟得冒
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欲革其弊,莫若一遵仁皇之制,
择士之有道德可为人师者以为学官,而久其任,使之讲明道艺以教训其学者,而
又痛减解额之滥以还诸州,罢去舍选之法,而使为之师者考察诸州所解德行之士
与诸生之贤者,而特命以官,则太学之教不为虚设,而彼怀利千进之流,自无所
为而至矣。如此,则待补之法固可罢去,而混补者又必使与诸州科举同日引试,
则彼有乡举之可望者自不复来,而不患其纷冗矣。至於取人之数,则又严为之额,
而许其补中之人从上几分,特赴省试,则其舍乡举而来赴补者,亦不为甚失职矣。
其计会、监试、漕试、附试之类,亦当痛减分数,严立告赏,以绝其冒滥。其诸
州教官,亦以德行人充,而责以教导之实,则州县之学,亦稍知义理之教,而不
但为科举之学矣。”宁宗庆元二年,以国子生员多伪滥,制:自今职事官期亲、
务官子孙乃得试补。凡监学生皆给绫牒。若告谒在外,遇科举试於曹司。嘉定
七年,祭酒请以外舍分数及五分或六分最优者一人,与次年升内舍。後二年,家
扌寅始以外优升。岁为定例。
    宗学 绍兴十四年建於临安,学生以百员为额:太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
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若亲
贤宅近属,则别选馆职以教授焉。
    宁宗嘉定九年,诏诸王宫学改作宗学,参之国朝典故,仍隶宗正寺,以宫教
授改为博士、宗谕。
    叶论学校曰:“何谓京师之学?有考察之法而以利诱天下。三代、汉儒,
其言学法盛矣,皆人耳目之熟知,不复论。若东汉太学,则诚善矣。唐初犹得为
美观。本朝其始议建学,久而不克就,至王安石乃卒就之,然未几而大狱起矣。
崇、观以俊秀闻於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